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 大学专业

慕尼黑大学有没有院士专业 诺贝尔奖得主

今天蜕变学习网小编整理了慕尼黑大学有没有院士专业 诺贝尔奖得主,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慕尼黑大学有没有院士专业 
  诺贝尔奖得主

教学改革

学费改革

长期以来,德国的高等学校无偿为学生提供教育机会,每个学生全年的费用高达13万马克,这对于学校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负担;而且,对学生在校学习的年限限制不强,出现了学生赖在大学中数年不走的现象。在 *** 拨款远远不足,大学筹集经费困难的情况下,慕尼黑大学校方正在考虑是否向学生收取适度的学费,数量大约在2,000至4,000马克之间。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是减少在大学中滞留的学生数量;二是可以增加经费来源,并且,只要在收费的同时实行一些补救性的措施就不会把一些有才华而经济拮据的学子拒之门外。

废院改系

慕尼黑大学主要吸取了美国大学的一些设定和作法,废除了过去设定的几大学院,在学院下面再设系、专业,提高各专业的地位。

国际学生

以前德国大学对待外国申请者是冷面孔的时候居多,学生没有奖学金;而且,在德国大学拿到学位需要的时间太长,求学者往往知难而退。有鉴于此,慕尼黑大学积极落实德国 *** 于1996年5月出台的鼓励外国人赴德留学的新政策。虽然现阶段国际学生数量不足学生总数的1/10,但在授予外国学生奖、助学金方面了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学科改革

近几年,慕尼黑大学大刀阔斧地削减掉一些过时的专业,同时又以更大的积极性增加了一些新型专业,如:在数学学院中加大信息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比重,在国民经济学院中也加对一些当前经常现象研究的力度等。

办学条件



慕尼黑大学有没有院士专业 
  诺贝尔奖得主 在2012/13年冬季学期中,慕尼黑大学共有注册学生48,938名,其中7,039名为外籍学生。全校近五万名学生中,51%为研读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学生。教职人员方面,目前共有737名专职教授、2,816名学术研究与教学人员,以及2,405名职员。慕尼黑大学另设有大学附属医院,其中包含1,528名医生、216名研究人员、1,666名护理人员,此外还有4,323名相关工作人员。 2011年大学的财政预算达到4.886亿欧元,其中校外资金为1.147亿欧元。 学校在2006年10月13日与慕尼黑工业大学(TUM)和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一起被评为德国官方首批三所“ 精英大学 ”,这不仅是德国高校的至高荣誉,还意味着更多的 *** 资金支持。

学校声誉

慕尼黑大学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它的生物,化学,物理,数学,医学和人文社科研究。但它在计算机语言学和地理科学的研究也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如它的分子生物基因中心实验室与慕尼黑工业大学联合建立的加速器实验室。此外,慕尼黑大学高水平研究的标志是其成员每年荣获的多种奖金和奖励,如德国研究协会的Gottfied-Wilbelm-Leibniz奖和Koeber奖。

硬体资源

慕尼黑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573年,如今,除了位于校本部的中心图书馆外,还有分属各研究所和各学院的分馆共215个。中心图书馆的藏书多为基础书籍、日常书籍和一定程度的专用图书,达140万种,加上各研究所的藏书,共为440万册,与巴伐利亚州图书馆藏书量相仿。图书馆藏书每年递增约50,000册。除了位于索尔兄妹广场的大学主校区外,还有位于大哈登地区(Großhadern)的高科技园区(包含世界著名的大学医学中心,生物学中心,药学和化学院系,这些大学的研究机构与比邻的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的生物化学研究所和神经研究所,以及德国联邦生物医药高科技园区,共同组成了德国著名的生命科学中心)。慕尼黑大学在机械和科学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如她的分子生物基因中心实验室与慕尼黑工业大学联合建立的加速器实验室。此外,慕尼黑大学高水平研究的标志是其成员每年荣获的多种奖金和奖励,如德国研究协会的Gottfied-Wilbelm-Leibniz奖和Koeber奖,迄今为止,慕尼黑大学校友中已有36人获诺贝尔奖,其中13位为在校期间获得。 慕尼黑大学临床医院

慕尼黑大学-哈佛大学青年科学家论坛

2009年成立的慕尼黑大学-哈佛大学青年科学家论坛(YSF)提供给两个大学跨学科交流、共同研究的平 台。 每年举办一次,由两所大学轮流主持。 第九届慕尼黑大学-哈佛大学青年科学家论坛 地点:慕尼黑大学 第八届慕尼黑大学-哈佛大学青年科学家论坛 地点:哈佛大学 第七届慕尼黑大学-哈佛大学青年科学家论坛 地点:慕尼黑大学 第六届慕尼黑大学-哈佛大学青年科学家论坛 地点:哈佛大学 第五届慕尼黑大学-哈佛大学青年科学家论坛 地点:慕尼黑大学

我想留学去学物理学,去哪个国家哪个学校好呢? - 百...



慕尼黑大学有没有院士专业 
  诺贝尔奖得主
你要越便宜越好,不花钱的行么?

如果能得到美国的全奖就可以除了机票别的不花钱,而且物理这种基础学科是非常容易出去的,每年去美国全奖的最少7成是基础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但是美国一般不让打工,如果要打工只能做campus里面的,比如看看图书馆之类,但是还有一种“打工”RA或者TA就是助教或者助研,中国学生一般是拿这种出去的,这两者加上学费减免的半奖就凑够全奖了(fellowship一般都得不到,都是靠这种约等于全奖)

至于入学条件,如过你是本科要读研就考个GRE(物理如果是理论一点的方向可能要考GRE subject的物理),然后考个TOEFL,然后就是申请了,如果你进过实验室那没跑了教师基本会要你,你去了以后给他做助研(收拾实验室刷试管之类)虽然光助研学不到东西,但是牛人(可能是诺贝尔奖得住)在身边耳濡目染自己想不牛都难

至于要去读本科就不考GRE考个SAT,然后也申请,但是这个时候就没有教授给你RA了,需要申请或者国家或者个人赞助的奖学金,美国大学有传统N·B的校友往往会捐钱给母校设立个人名义的奖学金,申请条件各异,需要你单独去理解

另外申请香港大学,新加坡大学的流程和这个基本类似,香港前7的学习都不错,尤其香港中文大学最近异军突起大有争第一的势头,而且杨振宁貌似目前在中文大学当什么院士

慕尼黑大学详细资料大全



慕尼黑大学有没有院士专业 
  诺贝尔奖得主

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慕尼黑大学(德语: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ünchen),简称LMU或慕尼黑大学。建校至今已有545年,是坐落于德国巴伐利亚州首府慕尼黑市中心的一所世界一流大学。

慕尼黑大学自19世纪以来便是德国和欧洲最具声望大学之一,也是德国精英大学、U15大学联盟和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成员,其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医学,数学等领域均在国际上享有盛名。其在文学、医学、物理、化学等多个领域拥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及广泛的影响力,被公认为是当今世界最顶尖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其中生命科学第23位,物理学第22位,艺术及人文科学第21位,临床医学及健康科学第32位,商学及经济学第16位。

慕尼黑大学人才辈出,名声斐然,以42名诺贝尔奖得主在全球院校诺奖排名中位列16名。马克斯·普朗克、沃纳·海森堡,欧姆,赫兹等都曾在此求学任教。

在*(THE)世界大学2018-2019的最新排名中,慕尼黑大学位列德国第一,世界第32位,2018年TIMES全球大学毕业生就业排名世界第26位,在2017年上海交大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慕尼黑大学位列德国第二,世界第54位,在2018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40位。在2017-2018的RUR世界大学排名中,慕尼黑大学位列世界第28位。在2018-2019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慕尼黑大学位列德国第二,世界第62位。

《我的世界观》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

《我的世界观》([美]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8aaMJ5Ao7KFLJ4mI4TuhrA

提取码:hj2d

书名:我的世界观

作者:[美]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译者:方在庆

豆瓣评分:8.9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年份:2018-11

页数:504

内容简介:

我从未试图在任何场合取悦别人。

——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不仅是天才和伟大的科学家,还是思想家和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不受羁绊的独立人格,以及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独特方式使他思想深刻、见解独到。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他对物质结构、空间、时间以及引力性质的研究,彻底改变了这个世界,对人类思想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爱因斯坦不是一位仅专心自己专业领域,深居象牙塔的科学家,更是一位对人的天性了如指掌,对人间疾苦充满同情,为社会的各种不公正进行斗争的行动家。

除了科学论文外,爱因斯坦发表了大量有关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观方面的文章,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友谊、犹太人、纳粹德国等诸多方面。本书以影响较大的1953年德文版《我的世界观》为底本,收录了《观念与见解》《爱因斯坦晚年文集》里的及散落别处的相关文章,编译出一个独有的《我的世界观》中文版。其中有20多篇珍贵文章此前从未翻译成中文出版过。

爱因斯坦表达了自己对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科学家的看法。读者通过爱因斯坦的双眼,回到他生活的那个年代,回溯20世纪初科学发展进程。居里夫人、洛伦兹、玻尔、朗之万……这些科学家在当时环境下面临的压力,他们的抗争与奋斗;看到爱因斯坦讲述自己的成长和奋斗,他作为一个犹太人的责任与思考,观点与态度;以及爱因斯坦的科学研究之路。通过这本书,人们将会对爱因斯坦产生更加完整的认知。他不仅是天才和伟大的科学家,还是思想家和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不受羁绊的独立人格,以及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独特方式使他思想深刻、见解独到。

通过《我的世界观》我们将走近伟大的灵魂,认识一位诙谐幽默,充满个性的爱因斯坦。

-----------------------------------

【编辑推荐】

1.完整收录爱因斯坦关于人生观、世界观的文章,有20多篇珍贵文章初次译为中文:

爱因斯坦是一位几乎所有人都熟知但又并不深知的大科学家,因为太著名,写他的人很多,读的人也就跟着读了很多别人写的爱因斯坦,却忽略了爱因斯坦本人的文字,人们鲜有机会去触碰爱因斯坦的学术论文和大部头的《爱因斯坦全集》。

这一版《我的世界观》把爱因斯坦对人生、科学、教育、战争、友谊、自由、宗教及社会问题的观点和看法的文字完整编译在一起,让我们通过这一本书,与伟大的灵魂深度对话。

本书以影响较大的1953年德文版《我的世界观》为底本,收录了《观念与见解》《爱因斯坦晚年文集》里的及散落别处的相关文章,编译出一个独有的《我的世界观》中文版。其中有20多篇珍贵文章此前从未翻译成中文出版过。

2.可信、可靠的版本:

本书编译者方在庆博士,是国内著名的爱因斯坦研究专家,一直从事《爱因斯坦全集》的研究和翻译工作,组织策划过大型爱因斯坦科普展览,精通德文,在编译中文版《我的世界观》的过程中,与《爱因斯坦全集》主编、爱因斯坦研究专家罗伯特•舒尔曼(Robert Schulmann)博士保持密切联系,反复讨论内容的科学与准确性,力求最大程度上为中国读者还原一位真实的爱因斯坦。

本书基于德文原版翻译,消除了多处英译本转译造成的错误和语义损失,如影响较大的《我的世界观》一文中,流传较广的一处译文“猪栏的理想”,是难以理解的错译,对理解爱因斯坦原意造成很大困扰,等等。

方在庆博士在本书的每一篇文章前都加了详尽的导读文字,给出文章的出处、写作时间和背景、发表的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是增进理解爱因斯坦非常有价值的部分,也是本书的特色之一。

3. 爱因斯坦说爱因斯坦

跟爱因斯坦一起,回看20世纪初世界科学大爆发,他本人对相对论的解读,他独行者一般的奋斗,同样,通过爱因斯坦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身处世界大战中其他科学家的抗争和坚持。作为亲历者的爱因斯坦是20世纪初科学大爆发的直接见证人和参与者,在这本书中,爱因斯坦对20世纪上半叶科学界涌现的其他科学家的重要理论进行了天才的解读,如洛伦兹、居里夫人、普朗克、赫兹……以及他对前人——哥白尼、伽利略和牛顿等人的有趣评价。

爱因斯坦与玻尔亦敌亦友,在他们一次次的争论中推进了量子物理学的产生,为我们走进电子时代奠定了基础,才有了现在计算机互联网。

犹太裔德国科学家的身份给爱因斯坦的一生带来了巨大的戏剧性,逃离德国移民美国之后,他的言行以及对外联络都在FBI的严密监控之下。他签署了那封要求罗斯福总统研制核武器的信,使美国成为在“二战”中唯一成功研制出*的国家。而最终他是通过广播得知了“曼哈顿计划”这件事。在去世前一年,爱因斯坦说:“我一生中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那就是签署了那封要求罗斯福总统研制核武器的信。”

爱因斯坦本身除了是个科学家,更是一个聪明的人,他的小提琴演奏水平堪称专业,对于科学和爱情都有着超乎寻常的执着。但是为人又很有个性,既聪敏,又充满幽默感。这和我们以往从教科书中看到的人物点评或者丰功伟绩比起来,更真实也更有亲切感。

4.独特的装帧设计

本书的设计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用爱因斯坦举世闻名的质能方程E=mc2勾画出他广为人知的顽皮形象,千变万化的流光溢彩,体现爱因斯坦多彩的一面,他的文字、他的思想,富于变化,常读常新。

---------------------------------------

【名人推荐】

★杨振宁 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罗伯特•舒尔曼(Robert Schulmann)博士 美国版《爱因斯坦全集》(卷一、卷二、卷三)主编、前波士顿大学教授、爱因斯坦研究专家

★陈难先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

★林 群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邓晓芒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德国哲学》主编

★刘 钝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特聘教授,《科学文化评论》主编、中国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院长,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Effective Member),剑桥大学邱吉尔学院海外研究员(Overseas Fellow)。历任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科技史学会理事长、国际东亚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学会主席、《自然科学史研究》杂志主编

★刘大椿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一级教授

★王渝生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副所长、中国科技馆前馆长

★姬十三 果壳网创始人

★尹传红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

★邢志忠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爱因斯坦没有抓住什么机遇,而是创造了这个机遇。他的眼光改写了基础物理日后的发展进程。爱因斯坦逝世几十年来,他的追求已经渗透了理论物理学基础研究的灵魂,这是他的勇敢、独立、倔强和深邃眼光的永久证明。

——杨振宁

在过去的100年中,世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其原因并不在于政治,也不在于经济,而在于科学技术——直接源于先进的基础科学研究的科学技术。没有别的科学家能比爱因斯坦更代表这种科学的先进性。

——霍金

这是一本很值得深思,很值得玩味的书。说爱因斯坦是孤独者,是的,但是他拥有最多的读者。他对普天之下的爱和普天之下对他的爱是如此深刻和持久。说他没有学生,这么多的学者都在学习和领会他的每一句话。最孤独的却成为多最广为接受的。

——陈难先 院士

爱因斯坦的《我的世界观》是一部展示这位大科学家在那个阴云密布的年代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普通人充满智慧的日常思维的文集(按照国内的做法,也许要归于“随笔集”之类)。读了这部文集,通常立于大学物理系门前满脸皱纹的爱因斯坦雕像在我眼中突然间活了起来,不再作闭目沉思状,而是目光炯炯,直指人心。书中无数格言警句,都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但最让我感佩的还是他的那些“夫子自道”,这些话语并没有丝毫炫耀或标榜的意味,而是朴素地展示出在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心中,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是怎样的。

——邓晓芒

这本《我的世界观》汇集了爱因斯坦有关政治、哲学、宗教、历史、人生、和平,以及科学普及等多方面的论著,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与社会活动家的多彩人生与精神世界。编译者方在庆教授一直致力爱因斯坦与德国科学文化研究,全书编排合理,译文忠实流畅,并尽力提供了每篇文章的出处与相关背景,为中国读者更全面认识爱因斯坦提供了可靠的文献基础。

——刘钝

爱因斯坦不仅是卓越的科学家,也是一位充满人文智慧的哲人。他著作等身,但当下要找一个可靠又可读的文本却不容易。方在庆研究员编译的《我的世界观》,把爱因斯坦文献中的思想精粹集中起来了。丰富的内容,隽永的文辞,的确赏心悦目。在碎片化阅读时代,这本书堪为普通读者通向经典的桥梁。

——刘大椿

爱因斯坦是无数人心中的偶像,是一位划时代的伟大科学家,他在科学史上做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我的世界观》让我得以跟伟人近距离谈话,我看到一个正直、独立、可爱,脑袋里装满了奇思妙想的天才。感谢方博士的还原了这样一位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令我受益匪浅。

——姬十三

方在庆老师编译的《我的世界观》是一部难得的好书,从中我读出了爱因斯坦他老人家在为人处世方面的特立独行和实在。尤其像“我从未试图在任何场合取悦别人”的金句发人深省,而像“我很幸运能与居里夫人保持20年高尚而纯洁的友谊”则令人读过莞尔一笑——似乎与伟大的异性保持纯洁的友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名人并无崇拜心理的我愿意强烈推荐这部书,因为爱因斯坦毫无疑问是所有科学家中最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和学习的那一个,无出其右。

——邢志忠

作者简介:

[美]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著

1879年3月14日出生于德意志帝国符腾堡王国乌尔姆市,1955年4月18日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去世,被认为是科学史上最重要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他对物质结构、空间和时间以及引力性质的研究,彻底改变了牛顿时代以来人们的世界观。他最为人知的是其质能等价公式E=mc2(被称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方程”)。因“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尤其是他发现了光电效应的规律”而获得192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爱因斯坦发表了300多篇科学论文以及150多篇非科学论文,留下了3万多封信件。他的智力成就和独创性使得“爱因斯坦”成为“天才”的代名词。爱因斯坦利用自己非凡的社会名望,致力于国际理解与和平。他称自己为和平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和犹太复国主义者。

方在庆 编译

1963年生,湖北天门人。1979年就读于吉林大学物理学系,1991年获武汉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00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自2002年起,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尤其关注爱因斯坦、德国的科学与现代化。曾先后任教于浙江大学、清华大学,担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杰出访问学者”,德国慕尼黑大学埃里克•弗格林教席(Eric-Voegelin-Professur,C3)以及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客座教授等。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论著和译作多本。

校友名单

罗曼·海左格 前联邦总统 法学院毕业 讲师 特奥多·怀斯 前联邦总统 艺术史专业 卡尔·卡斯滕斯 前联邦总统 法学院 政治系 瓦尔特·霍斯坦 前欧洲经济共同体主席 法学院 奥特迈·艾明格 前德国央行主席 法学院 国民经济学院 海尔穆特·施莱辛格 前德国央行主席 国民经济学院 古斯塔夫·海讷曼 前联邦总统 法学院 国民经济学院 历史系 方达斯·阿达库斯 前立陶宛总统 自然科学专业 康斯坦蒂诺斯·德迈茨斯 前希腊总理 法学院 康拉德·阿登纳 前德国总理,德国“复兴之父” 法学院 国民经济学院 路德维希·哎哈特 前联邦德国总理 教授 乌朵·迪·法比欧 现任联邦*法官 教授 阿德里亚斯·坲斯库勒 现任联邦*院长 法学院 助教 托马斯·德乐 前联邦法务部长 法学院 特奥多·外格 前联邦财政部长 法学院 海因里希·布吕宁 前帝国首相 法学院 海尔曼·厚谢尔 前联邦内政部长 法学院 慕尼黑白玫瑰组织主要成员 汉斯·索尔 白玫瑰组织创建者 医学院 索菲·索尔 白玫瑰组织主要成员 生物系 哲学系 库特·胡伯 白玫瑰组织主要成员 教授 安德里亚斯·阿卡曼 前汉堡市长 法学院 尼克劳斯·冯·庞哈德 现任慕尼黑再保险董事会主席 法学院 西格弗里德·巴尔克 前联邦部长 教授 马丁·庞格曼 前联邦经济部长 前欧盟委员会委员 法学院 汉斯·A·哎格哈特 前联邦法务部长 法学院 瓦尔特·摩佩 前柏林市长 政治系 历史系 国民经济学院 贝特·默克 前拜仁州法务部长 法学院 政治系 海讷·盖斯乐 前基民盟秘书长,前联邦卫生部长 法学院 哲学系 君特·贝克斯坦 前拜仁州州长 法学院 汉斯·艾哈特 前拜仁州州长 法学院 埃德蒙得·施多伊伯 前拜仁州州长 法学院 阿冯斯·高裴尔 前拜仁州州长 法学院 汉斯·非宾格 前巴登州州长 法学院 国民经济学院 库特·法尔特豪森 前拜仁州财政部长 国民经济学院 政治系 皮特·M·胡伯 现任图林根州内政部长 联邦*第二法官 法学院 教授 库特·彼登考普夫 前萨克森州长 法学院 国民经济学院 汉斯·维讷·辛 前德国信息研究院院长 教授 海森堡 物理学大师 物理系毕业 教授 欧姆 电学大师 教授 波尔茨曼 物理学大师 教授 盖拉赫 物理学大师 教授 阿诺德·索莫非 物理学大师 教授 维克多·约瑟夫·当迈茨 奥格斯堡主教 神学院 卡尔·卡迪纳·雷曼 前美因茨主教,前德国主教团主席 助教 格哈特·路德维希·穆勒 现任雨堡主教 教授 亨利·纳能 德国明星周刊(STERN)创办者 艺术史 弗兰茨王子,前巴伐利亚王国统治者 企业经济学院 特奥多·利普斯 “心理学至上论”主要代表人物 教授 马克思·韦伯 西方社会学和组织理论学奠基人 教授 刘孔中,中央研究院法律研究所研究员。 梁伯强, 中国病理学奠基人之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 郭爱克,中国神经科学和生物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树权 ,著名分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霖,认知科学和实验心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拓扑性质初期知觉理论的提出者。 裘法祖 ,中国外科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 汪猷 ,有机化学家、生物有机化学家,中国抗生素研究的先驱 ;中国科学院院士,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陈焕春 ,中国家畜传染病学及动物病毒学专家。 徐瑞云,中国数学家,是中国第一位女数学博士。 刘克儁,中华民国法学家、政治人物。 朱惠方,木材学家,中国木材科学的开拓者之一。 江希明 ,中国生物学家,尤精动物生理学,杭州大学副校长,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 卓新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宗教学会会长 邓翔,四川大学经济学教授。 何凤山,中华民国外交官,因在二战初期拯救过数以千计的犹太人,联合国誉其为“中国的辛德勒”。 罗樾,艺术史家。 吴秀明,台湾法学家。 陈春生,台湾公法学家,现任司法院大法官。 李惠宗,台湾公法学家、国立中兴大学法律学系教授。 王泽鉴,台湾民法学家,曾任司法院大法官。

合作学校

哈佛大学 剑桥大学 (战略伙伴学校) 查尔斯顿学院 康奈尔大学 乔治城大学 乔治亚理工学院 加利福尼亚大学 华盛顿大学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多伦多大学 国立中山大学(台湾) 北京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香港城市大学 南京大学 南开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同济大学

诺贝尔奖得主

化学奖

海尔曼·埃米·费舍尔 1902年诺贝尔化学奖 现代生物化学创始人 化学系毕业教授 阿道夫·冯·拜耳 1905年诺贝尔化学奖 教授 埃杜阿德·布赫讷 1907年诺贝尔化学奖 化学系 理察·韦尔斯泰特 1915年诺贝尔化学奖 化学系毕业 教授 海因里希·维兰特 1927年诺贝尔化学奖 教授 汉斯·费舍尔 1930年诺贝尔化学奖 化学与医学专业毕业 教授 理察·库恩 1938年诺贝尔化学奖 化学系 阿道夫·布滕安特 1939年诺贝尔化学奖 教授 奥托·汉 1944年诺贝尔化学奖 化学系 海尔曼·斯韬丁格 1953年诺贝尔化学奖 化学系 埃斯特·奥托·费舍尔 1973年诺贝尔化学奖 化学系毕业 教授 哈特穆特·麦可 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 教师 格哈特·艾特 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 物理系毕业 教授 皮特·德拜 1936年诺贝尔化学奖 物理系

物理奖

威廉·伦琴 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威廉·韦恩 19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教授 马克思·冯·劳厄 19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讲师 马克斯·普朗克 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约翰内斯·斯塔克 19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物理系 化学系 数学系 古斯塔夫·赫兹 192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物理系 维纳·海森博格 193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物理系 沃尔夫冈·泡利 194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汉斯·贝特 196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物理系毕业 讲师 盖特·比尼希 198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教授 沃尔夫冈·克特勒 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特奥多·W·汉施 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教授 约阿希姆·弗兰克 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生理学或医学奖

汉斯·斯佩曼 1935年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动物胚胎“组织者”的发现者。 奥托·勒维 193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汉斯·阿道夫·克雷布斯 195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康拉德·埃米·布洛赫 1964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化学系 卡尔·冯·弗利施 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厄温·内尔 199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君特·布罗博 1999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医学院

文学奖

托马斯·曼 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

历史

1472年,巴瓦利亚-兰多斯的富裕阶层在英格施塔特建立了巴伐利亚州的第一所大学。 1492年,康拉德·策尔蒂斯是当今最重要的人文主义者之一,他加入了教师队伍。 1510年,马丁路德最难以消除的对手之一Johannes Eck被任命为教授。 1776年,光明会,一个致力于激进启蒙运动目标的秘密社会,在英格施塔特建立。 1800年,慕尼黑大学从英格施塔特搬到了兰加德,并在前多米尼加修道院定居。在被迁到慕尼黑之前不久,慕尼黑大学有1000名学生。 1827年,约瑟夫格雷斯和弗里德里希·谢林加入了慕尼黑大学的教师队伍。 1848年,国王与Lola Montez的关系引发了骚乱,导致了大学的关闭。在马克斯冯Justus的建议下, Pettenkofer Liebig在LMU接受了一把椅子。为了培养有天赋的学生担任高级行政职务,马克西米利安学院成立了。第一批女性被允许进入LMU的博士项目。 1905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阿道夫 拜尔,他成为了慕尼黑大学的第二个诺贝尔奖得主。第一个学生代表机构成立于慕尼黑大学。 1940年,白玫瑰集团的成员发出呼吁*纳粹政权的传单。 1945年,慕尼黑大学遭受了严重的轰炸,超过70%的城市建筑被毁。 1945年,当局关闭了大学,Rehm被任命为慕尼黑大学的临时校长。 1946年,7月23日正式重新开放。这是最后一所大学 1973年,28500名注册学生,雇员9255人。 1970年,新高等教育法案(Hochschulgesetz)废除了学生的工会。 1995年,“Landshuter freundesk reis”成为慕尼黑大学协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W.Hänsch与两位美国研究人员分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6年的总统选举制度再次被引入:校长贝尔德胡贝尔成为总统。LMU在卓越计画的第一阶段做得很好。 2012年,在“卓越倡议”的第二阶段,慕尼黑大学成为最成功的参与者。

学校排名

慕尼黑大学所在地区:巴伐利亚州 慕尼黑大学所在城市:慕尼黑 慕尼黑大学教学楼内 慕尼黑大学(LMU)是德国 *** 首批三所“精英大学”之一,其它两所分别为慕尼黑工业大学(TUM)和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首批脱颖而出的这三所大学是德国一流高校中的最杰出代表——德版“常春藤盟校”。 2015年QS世界排名综合位居世界第52位(德国第一),几乎所有文理社商专业都有上榜。物理学位居世界第13位,兽医学第25位,现代语言位居第27位,生物学位居世界第28位,哲学第32位,药学位居世界第33位,法学第43位,历史第47位,化学第49位,医学位居第59位,数学第61位,心理学、经济学、语言学第62位,社会学第63位,英语语言第64位吗,传媒第66位,计算机第66位。其余如商学与管理、统计与运筹、材料科学、地球与海洋科学、环境科学均位于101-150位之间。 2016年QS世界大学专业排名中,物理与天文学第13位(德国第一),哲学第15位(德国第二),药学第26位(德国第一),生物科学第34位(德国第一),法学第48名(德国第二)等。 2016年QS世界大学专业排名考古学排名50-100。 2018年US News世界排名综合位居世界第40位(德国第一),物理学位居世界第20位,兽医学第25位,现代语言位居第27位,生物学位居世界第30位,哲学第32位,药学位居世界第33位,法学第43位,地理第38位,化学第49位,医学位居第59位,数学第61位,心理学、经济学、语言学第43位,计算机第46位。 在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导出版的世界大学排名榜上,慕尼黑大学一直位于德国前三名的位置。 在泰晤士关于世界大学2014-2015的排名中,慕尼黑大学位于世界大学第29名。 在泰晤士关于世界大学2015-2016的排名中,慕尼黑大学依旧位于世界大学第29名(德国第一)。 在2018年TIMES全球大学毕业生就业排名中位于世界第26位。 在*(THE)世界大学2018-2019的最新排名中位列德国第一,世界第32位 在最新的2016年德国高校9大专业领域排名中,慕尼黑大学在其中的6大专业领域名列前三甲,其中3项名列第1,在物理天文学、药学、生物科学等领域拥有传统优势。

机构设定

从十九世纪初起,慕尼黑大学逐步形成了*管理的制度。几经变迁,当前的机构设定及其职能如下:

评议大会

这是大学议事决策的权力机构,其成员由*选举产生。在一届的与会代表中,教授代表为36人,其他学术人员代表为12人,学生代表为12人,非学术人员代表为6人。校长等校务领导委员会的5名成员也是评议大会的成员。评议大会的成员每两年选举一次,其中学生代表每一年选举一次。 慕尼黑大学礼堂 评议大会的职能主要有:
  • 制订和修改大学的法规和章程;
  • 选举产生大学校长和副校长,组成校务领导委员会;
  • 听取校务领导委员会的工作报告。

评议会

评议会是在评议大会休会期间所设的常务机构,其成员包括:教授代表12人,其他学术人员代表4人,非学术人员代表2人,各团体都按评议大会代表1/3的名额选出评议会成员。此外,校务领导委员会5名成员,也是评议会的成员,参加日常会议, 评议会日常工作任务主要有:
  • 拟定大学法规和章程中需要修订部分的修订草案,供评议大会研究讨论。
  • 决定教授聘请事宜。
  • 决定学术研究工作的重大项目。
  • 决定新的学科和考试规则等。
各种人员在评议大会评议会中的比例,是根据巴伐利亚州《高等教育法》中规定的比例而设定的,教授多于其它人员的总和。即所谓“教授治校”。另一方面,让学生参加学校的管理,学生的比例和其他学术人员相同,多于非学术人员大学的机构设定、课程安排、活动组织都倾听学生的意见--这是“学生本位”制的体现。

委员会

慕尼黑大学设校长1人,副校长3人,均由评议大会选举,校务领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1人,由校长任命,5人共同组成学校行政领导机构。 校长的职能是领导校务委员会的工作,同时统筹、协调全校各个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几百年来,当选的校长一般都是德高望重的教授。学校校长不是纯行政职务,只是“ *** ”,任职期间仍不放弃教学和科研,从职位上“退休”后,还回到学院或研究所去继续从事他的本行。

学院组织

学院的议事机构为“学科会议”,成员比例为:教授7人,其他学术人员2人,学生2人,非学术人员1人。 学科会议由本学院学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该会议同时选举院长和副院长。 学院院长的基本任务是:
  • 统筹、协调各研究所要完成的本年度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任务。
  • 将各学科的先进经验集中推广,提高教学科研质量。
  • 组织各个学科的各级考试。
  • 搞好教师、科研人员的专业进修,造拨优秀人才充实教学科研队伍。

福利会

这是一个负责对所有慕尼黑大学学生的福利进行筹划和安排的机构。如维修建筑、管理宿舍和食堂、发放补助金等等。这是一个独立的社团,其成员努力使他们的工作尽量不受学校行政部门的干扰。该机构初创于1918年。两次世界大战都给德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不少学生是依靠福利会提供的低价膳食、服装以及勤工俭学的机会才渡过难关的,由此,这一机构成为其他学校效仿的榜样。直到如今,很多学生(三分之一左右)仍有赖于该机构提供的工作机会才能修完德国大学漫长的学业。

院系设定

大学的教学单位现分为20个学院,这些学院中又分为总共178个研究所,以及为医学院实习用的诊所。慕尼黑大学成就较高的学院主要有国民经济学院、企业经济学院、医学院、法学院、社会学学院、物理学院和化学学院、林学院、兽医学院等。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学科领域。因此,慕尼黑大学实为传统定义下名副其实的综合性大学“universitas”。 大学系统植物园 01 天主教神学院 02 基督教神学院 03 法学院 04 企业经济学院 05 国民经济学院 07 医学院(包括牙医学) 08 兽医学院 09 历史及艺术学院 10 哲学,科学理论及宗教学院 11 心理学及教育学院 12 文化学院 13/14 语言学及文学院 15 社会学院 16 数学,信息学及统计学院 17 物理学院 18 化学及药学院 19 生物学院 20 地质学院

入学须知

申请慕尼黑大学需要提交:入学申请表格、入学前就读学校官方成绩单及官方认证的德文翻译件、入学前就读学校的毕业文凭及官方认证的德文翻译件、个人简历、用德文书写的个人申请陈述、DSH二级证书或德福(TestDaf)考试成绩。申请冬季入学的截止日期为7月15 日,申请夏季入学的截止日期为1月15日。

杨钟健简介

杨钟健(1897年6月1日—1979年1月15日),字克强。出生于陕 西华县 。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五届中央委员会常委。

杨钟健出身于教师家庭,父亲毕生从事教育工作,杨钟健从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916年,他毕业于 陕西省 立第三中学。1917年考取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进入北京大学地质系,1923年于北京大学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24年10月,杨钟健到 德国 慕尼黑大学地质系,学习古脊椎动物学。1927年2月,获哲学博士学位。之后,他相继访问了 瑞典 、比利时、 英国 、 法国 等,结识了许多古生物学家,参观了许多博物馆。1928年2月,他经东欧取道苏联回国。1928年回国后,杨钟健被实业部地质调查所聘为技师,1929年担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副主任。1940年秋,杨钟健随中央地质调查所由 昆明 移至重庆北碚,兼 任重 庆大学地质系教授。1943年,他被聘为资源委员会专门委员。1947年,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194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并被授予中国地质学会 丁文江 奖。同年10月,被任命为西北大学校长。1949年12月,出任中国科学院编译局局长。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主任。后来,这个研究室发展为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他一直任所长。

杨钟健一生从事古脊椎动物学和中、新生代地层研究,成就卓著,生前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著作达674篇(部)。他的科学著作,以古生物学内容为主,涉及地层学、地史学、气象学、古人类学和考古学等学科。他的许多工作是国内初创性的,具有启蒙和奠基性的意义。写于20世纪20年代的博士论文《中国北部之啮齿类化石》,是中国人撰写的第一部古脊椎动物学专著,揭开了中国学者自己研究中国脊椎动物化石的历史新篇章,从而在中国创立了这一学科。1928年他负责周口店的发掘工作,此间发现了中国猿人第一个头盖骨。1937年以后在云南 禄丰 领导发掘工作,获大批恐龙及原始哺乳类化石。1949年后与 裴文中 等筹建古脊椎动物研究室,为后来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古生物地层学是通过对古生物的研究来阐明地球科学和生物进化的某些有关问题的。杨钟健在他科学生涯的早期阶段,接触新生代地层的机会较多,因而他的主要贡献表现在对啮齿类、兔形类和偶蹄类等哺乳动物的研究以及对新生代地质的研究上。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就是有关我国北方啮齿类化石的研究。在我国古哺乳动物学中,他不仅记述了许多新种类,从而充实了有关动物群的内容、分布和进化历史,而且更有意义的是,他所研究的这些化石,基本上都是他自己和其他几位古生物学家在广泛深入的野外考察中采集的,既有可靠的产地和层位,又有详细的地质记录,因而使他有把握根据这些哺乳动物化石进行精确的地层划分和地区间的对比。

杨钟健在新生代地质方面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华北黄土的综合研究。早在20世纪30年代时,杨钟健就根据啮齿类、兔形类及鹿类等哺乳动物化石带,对黄土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和对比。他把所谓黄土堆积分为红土、红色土和狭义的黄土三部分,并将红色土的时代明确为上新世末到更新世,还进一步细分为A带、B带和C带三个带,分别代表三个不同地史阶段的沉积,每一个带都有代表性的哺乳动物化石。这样,有关我国华北黄土及其动物群的研究,就此前进了一大步。此外,他还确立了上述各时期中国北方黄土地层的大致分布范围,探索了黄土和华北主要河流在地质发展中的特征变化,以及与古气候、地壳运动的关系,从而为华北黄土主要是风成的这一学说的确立提供了论据。他的这些开创性工作奠定了我国第四纪研究的基础,与之有关的重要见解和结论,迄今仍具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杨钟健是世界知名的中生代地质学家和古爬行动物学家。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在云南 禄丰 盆地进行了广泛的地质调查,并与同行们一起采集到大量爬行动物化石。他前后花费了近10年时间,对这批标本进行了仔细的研究,记述了20多个新属、种,发表了20余篇论文和三种专著。许氏禄丰龙是一种早期的原始恐龙,个体不大,但颇具进化意义。它是我国发现的第一具完整恐龙,不仅各大块骨骼均有保存,就连尾巴末端的小尾椎骨也完整,装起架来,栩栩如生,是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理想标本。我国许多博物馆都有相应的复制品,并多次出国展览。杨钟健就是以禄丰龙和其他化石为依据,把下禄丰系的时代定为晚三叠世的。卞氏兽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它是爬行动物向哺乳动物过渡阶段的代表。标本最初是杨钟健的同事卞美年于1938年在禄丰采集的,故得名。这类化石,此前南非、 欧洲 曾有过报道,均被归入哺乳动物。不过,他们的标本远不如禄丰的完好,只是一些破碎的牙床,而禄丰标本不仅有头骨和下颌,还有部分头后骨骼。抗日战争时期,杨钟健在西南曾对这些标本作过初步研究,认为可与南非的对比,也可归入哺乳类。 文章 发表后,引起国外有关专家的兴趣,并探讨了它的系统分类问题。卞氏兽既具有哺乳动物的特征,如牙齿已分化为门齿、大齿和颊齿,并具颊齿齿尖等,也还保留有原始的、爬行动物的特征,如下颌除有增大了的齿骨外,还有爬行动物骨骼的残余。究竟卞氏兽及其近亲是原始的哺乳动物,抑或是进步的爬行动物?也就是说,爬行动物与哺乳动物的分界线应该划在哪里?这确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为此,他在1944年出国考察时,随身带着卞氏兽标本,在国外作进一步的修理和研究。最后,他发表 文章 ,确认卞氏兽应是爬行动物,是一种接近哺乳动物的爬行动物。这样,此前已归哺乳动物的南非和 欧洲 的种类,也统统被归到爬行动物中去了,从而推迟了哺乳动物在地球上的最初出现时间。这是古生物学上的一次重大的分类改变,也是杨钟健对古脊椎动物学的又一重要贡献。珍贵的卞氏兽标本也因此名扬四海,被各国编入了有关的教科书。杨钟健不仅研究了禄丰蜥龙动物群中的各类动物,并据此与南非、欧洲同时代的有关动物进行对比,认为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同一性,在讨论晚三叠世脊椎动物问题时,可相互补正。他的观点赢得了世界同行的认可。这样,我国的云南禄丰便成为世界古生物界公认的晚三叠世的脊椎动物标准化石点,禄丰的化石层位也被广为征引。

杨钟健不仅研究过哺乳运行好些门类的代表,各类恐龙及恐龙蛋和恐龙足印,还研究过基底爬行动物杯龙类、进步爬行动物兽孔类、水生爬行动物鱼龙类、飞翔爬行动物飞龙类,乃至龟鳖类、鳄类、有鳞类等。实际上,脊椎动物各大门类诸如鱼类、两栖类、鸟类乃至人类,他都曾涉及,发表过有关的论文。他就像一位 高明 的围棋手,一有机会,就在不同方位上布上一子,为我国古脊椎动物学开辟一个新地盘,为后学者打下初步基础。

杨钟健在人才的培养方面成绩卓著。他十分关心年轻人的成长。对于他们的每一个进步,他都给予鼓励,并马上又对他们提出新的要求,促其继续前进。他在人才培养上没有门户之见,凡是在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工作的,不管是该所人员还是进修人员,他认为都应给予指导,使其尽快成长。最初,我国从事古脊椎动物研究的仅有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一处。80—90年代,我国有多所大专院校、博物馆设有古脊椎动物学专业,其学术带头人基本上都是杨钟健直接或间接培养出来的。

杨钟健在培养人才上不拘泥于学历,而注重实际工作能力。 贾兰坡 原只有中学文化程度,由于他自己的勤奋和杨钟健的提携,最后成为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学部委员。还有一位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技工,从年轻时开始一直跟随杨钟健工作,后被提升为高级工程师。

杨钟健非常重视科普工作,同时也是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倡导者,在抗日战争的艰难日子里,他还在后方进行禄丰龙展览。1953年,古脊椎动物研究室刚成立不久,只有一幢四合院,他也因陋就简,进行 青岛 龙展览。以后,还有标本室成立展览、马门溪龙研究汇报展览等。北京自然博物馆就是在杨钟健等人的积极筹备下创建的。近二三十年来,我国博物馆的蓬勃发展,无疑与杨钟健的努力推动分不开。

杨钟健在创建、领导我国古脊椎动物学和古人类学的工作中,充分显示出他的科学组织才能以及领导的韬略和远见。早在50年代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初建时,他便把该所当时和长远的研究任务概括为八个字“两种堆积,四个来源”。两种堆积指的是我国北方的土状堆积和南方的红层,四个来源指的是鱼类的起源。到90年代,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人员倍增,研究课题和范围也大为扩展,但他们所从事的研究,仍然还是杨钟健当年概括的生物和地层两方面八个字的具体发挥。

作为我国早期的地质学、古生物学专家和奠基人,杨钟健一生经历了许多该领域的大事。杨钟健早年回国后,参加北京周口店的发掘工作。此课题是地质调查所和协和医学院的合作项目,由 美国 洛克菲勒基金会提出经费,当时参与工作的多是外国学者,不久杨钟健就被任命为发掘工作的负责人。这时, 裴文中 从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进入地质调查所,被派去协助他工作。1929年冬,裴文中在周口店发现了震惊世界的中国猿人第一个完整头盖骨。在杨钟健的科学生涯中,1929年还有两件大事,一件是在他和其他几位学者的倡导下,成立了中国古生物学会,另一件是中央地质调查所建立了专门研究我国新生代地质和古生物的机构——新生代研究室,杨钟健任副主任, 法国 学者德日进任顾问。这样,杨钟健除担任周口店的工作外,大部分时间都用在野外考察上。几年里,他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北起蒙古高原,南至粤桂,西从新疆的塔城,东到 青岛 海滨。此外,他还以中方代表的身份,参加了中美合作的中亚古生物考察团和中法合作的中法科学考察团,收集了大量地质资料和古生物化石,先后发表了140多篇(部)科学论著。

杨钟健历任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他是 美洲 古脊椎动物学会名誉会员、 英国 林奈学会会员、莫斯科自然博物协会国外会员。

杨钟健为人正直,表里如一。他工作认真负责,辛勤耕耘,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我国的古脊椎动物学事业。

产学研

注意科研与教学并举是慕尼黑大学的一个特点。在新形势下,他们更为注重与企业界的密切结合,在探索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慕尼黑大学建立了几种不同的研究模式: 一是高校与企业共同组成研究中心,前期的开发研究由高校承担,后期的套用研究由企业承担。 二是以研究课题和项目为主、学校与几个企业组成研究联合体。 三是高校与校外研究机构组成联合体,联合体设在大学内,所长同时在大学 *** ,这种负责人的双重身份十分有利于调动研究所和高校两方的积极性,科研经费的使用也很灵活,有利于研究所对博士生的培养。

物理学家普郎克生平

普朗克

普朗克(MaxKarl ErnstLudwig Planck,1858~1947)德国理论物理学家。量子论的奠基人之一。1858年4月23日生于基尔,少年时代在慕尼黑度过。在中学时他热爱劳动。责任心强,聪慧勤奋,成绩单上的评语是“尽管在班里年龄最小,但头脑非常清醒而又逻辑性强”。有条不紊一丝不苟是他的作风。1874年人慕尼黑大学,1878年毕业,次年获该校哲学博士学位。1880~1885年在慕尼黑大学任教。1885~1888年任基尔大学理论物理教授。1888年基尔霍夫逝世后,柏林大学任命他为基尔霍夫的继任人,先任副教授,1892年后任教授。由于1900年他在黑体辐射研究中引人能量量子,荣获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普朗克早年的科学研究领域主要是热力学。他以热力学的观点对物质聚集态的变化、气体和溶液理论等进行了研究。可是不久,他了解到美国物理学家吉布斯早已做过这方面工作。于是,便把注意力转向黑体辐射问题。1893~1896年维恩发表了他的对黑体辐射的研究成果,提出一个辐射密度P的分布公式,即维恩公式。这结果为当时实验所证实,但只有波长较短、温度较低时才适合,而且立论的根据是通过与麦克斯韦分子速率几率分布律类比而得的,不能完全令人信服。普朗克从1896年开始研究热辐射的能量分布问题。

普朗克想到一个特别有意义的问题:为什么理想黑体的光谱竟像万有引力一样与物质成份的化学性质无关?这里是否隐藏着更普遍的规律?他说:“这个所谓的正常能量分布代表着某种绝对的东西,既然在我看来,对绝对的东西所作的探求是研究的最高形式,因此我就劲头十足地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了。”他独创性地将熵这个基本概念引入振子、电磁波能量分布等问题中,认为黑体辐射的能量分布是最稳定即熵值最大的分布。1900年6月,瑞利根据黑体空腔内形成驻波及能量均分原理导出另一黑体辐射公式,其中的系数经金斯修正,在长波部分与实验很符合,即瑞利-金斯公式。普朗克由此受到启发,利用内插法得出他的新公式,并于1900年10月19日在柏林德国物理学会提出报告《维恩辐射定律的改进》,第二天一早鲁本斯(H.Rulens,1865~1922)就告诉他,这一公式与自己已作的实验数据十分相符。普朗克没有满足于“侥幸揣测出来的内插公式”,而是“致力于找出这个等式的真正的物理意义”。最后他终于接受了玻耳兹曼关于熵的统计诠释,找到了S=klnW这一重要的普适公式,它代表了宏观态与微观态的结合,即所有微观态的总组合是分立的*,即必须假定物质辐射的能量E是不连续的,是一份份出现的,只能是某一最小能量单位e的整数倍。这样就可以解释他推导出来的绝对黑体辐射的能量分布公式。而且他首先推出,其中h是普朗克常量并首先给出h和k的数值。s只比近代值约高3.5%。他认为h、光速C和万有引力常量G是三个重要的普适常量,作为定义质量、长度、时间的自然单位制的基本量。1900年12月14日,他在德国物理学会宣读了《关于正常光谱的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总结了上述理论。这一天成了量子论的诞生日。

当时普朗克对能量子e=hy的作用还重视不够,他后来谈到“企图使基本作用量子与经典理论调和起来的这种徒劳无功的打算,我持续了很多年(直到1915年)”。普朗克关于辐射系统与辐射场间不连续的量子交换概念,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的框架,掀起了本世纪物理学革命的风暴,从而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在相对论方面,普朗克也作出了贡献,他是最先理解和支持相对论的物理学家之一。1906年,他导出了相对论动力学方程,得出电子能量和动量的表达式,从而完成了经典力学的相对论化。1906年他引入了“相对论”这个术语。1907年在狭义相对论的框架内推广了热力学

1887年他还给出气体和稀薄溶液中化学平衡定律的普遍推导。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普朗克成了德国科学界的中心人物,与当时国际上的知名物理学家都有着密切联系。1894年当选为柏林科学院院士。1912~1938年任常任秘书。1918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26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1930~1935年任威廉皇帝科学促进协会会长。为了表示对普朗克的崇敬,1945年以后,协会改名为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协会。

普朗克一生著述甚多,有《普通热化学概论》(1893)、《热力学讲义》(1897)、《能量守恒原理》(第二版1908)、《热辐射理论》(1914)、《理论物理学导论》(共5卷1916~1930)、《热学理论》(1932)、《物理学论文与讲演集》(共3卷,1958)、《物理学的哲学》(1959)等。

普朗克一生除物理学外还喜好音乐和爬山运动。80岁和84岁高龄时还登上3000多米的高山大威尼迭格峰。二次大战期间他为受迫害的犹太籍科学家提供过尽可能的支持与帮助。

选自:《物理教师手册》

申请条件

申请直接入大学最低要求:德语欧标C1、DSH2、德福16分。所有非受限专业申请人可在申请时提交德语B2水平证明,获得开学前举办的DSH考试邀请。 费用:每学期注册费126欧元,免学费。 本科申请:211院校已就读一学期或非211院校就读三学期。 研究生申请:已获得本科院校毕业证、学士证,申请专业与所学专业一致。 材料清单:APS审核证书、语言证书、大学成绩单、高考录取花名册、毕业证、学位证、获奖证书、个人简历、动机信。 慕尼黑大学申请截止日期:(夏季)1月15日,(冬季)7月15日。

基本介绍

  • 中文名 :慕尼黑大学
  • 外文名 :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München
  • 简称 :LMU
  • 校训 :Universitas Ludovico-Maximilianea Monacensis
  • 创办时间 :1472年
  • 类别 :世界一流大学
  • 现任校长 :伯恩特·胡伯教授
  • 知名校友 :伦琴,普朗克,泡利,阿登纳,拜尔,欧姆,赫兹
  • 所属地区 :巴伐利亚州慕尼黑
  • 主要院系 :生物学院、化学与药学院、物理学院、医学院、数学与信息学院
  • 主要奖项 :诺贝尔奖、菲尔兹奖
  • 代表色 :绿色和白色
  • 官网 ::uni-muenchen.de
  • 学生 :51025人
  • 年度预算 :17.27亿欧元
学校排名,历史,办学条件,学校声誉,硬体资源,慕尼黑大学-哈佛大学青年科学家论坛,院系设定,机构设定,评议大会,评议会,委员会,学院组织,福利会,产学研,教学改革,学费改革,废院改系,国际学生,学科改革,入学须知,诺贝尔奖得主,化学奖,物理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合作学校,校友名单,申请条件,

以上,就是蜕变学习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慕尼黑大学有没有院士专业 诺贝尔奖得主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TAG:
本文标题:慕尼黑大学有没有院士专业 诺贝尔奖得主
wap地址: https://m.tbqqq.com/zixun/310754.html

与“慕尼黑大学有没有院士专业 诺贝尔奖得主”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