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 大学专业

丁磊谈未来大学专业 我刚上大学,现在却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今天蜕变学习网小编整理了丁磊谈未来大学专业 我刚上大学,现在却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丁磊谈未来大学专业 我刚上大学,现在却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网易CEO丁磊谈看衰会计金融专业,他看好的是哪些专业...

又到了一年的报考季,很多人开始讨论高考志愿的情况了, 丁磊在直播中聊高考志愿的时候,表示他在未来更看好生物科学和材料科学 ,因为他认为这些行业更加有前景,但是暂时我国的情况是“生化环材”都是天坑的专业,所谓天坑就是人人避之不及的专业。

我们先来聊聊生物跟材料,这两个专业无论是从高考的报名来说,又或者说是在考研录取中,这两个专业都是对分数需求比较低一点的, 从这点也看出很多人的选择,可能更加偏向于选择其他行业,而避免去选择这两个行业,因为这两个行业作为较为基础的科学学科来说,很难得到与金融会计等相关专业相同的薪资条件,甚至说工作环境较金融和会计专业相差甚。

但不同人有不同人的理解,未来社会会怎样发展,没有人能真正的预测到,就暂时来说,会计专业和金融专业还是相当吃香的,因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未来会计和金融专业的同学可能会在我国金融快速发展的这个时间吃到一波很大的红利,所以说未来还是会有很多人选择会计和金融行业。

对于我个人来说,我是材料科学相关专业毕业的同学, 我认为材料专业是有前景的,但是需要的是更高、更尖端的人才, 在本科期间学习的话,可能只能学到一些皮毛,无法将很深层的东西学到,如果说的功利一点,也就是说无法在本科毕业就找到很好的工作,这跟金融和会计专业相对比的话就差距很大了,因为会计专业和金融专业,即使是本科毕业也能找到不错的工作,而且环境相较于材料和生物两个专业来说,工作环境会更好。

当然一个人一个理解,可能丁磊看到的更多是这些专业未来的机会,而我讲的更多的都是现在,现在的话就是情况就是这样,有可能再过一些年,材料和生物会更加的吃香, 但仅看现在来说,还是建议大家去填报一些社会紧缺人才的专业 ,就目前的形势来看,计算机相关专业就非常的吃香,在本科毕业就之后就能获得不错的薪资待遇。

也希望有大抱负和科研心态的同学填报生物和材料相关专业,我作为材料专业的学生,我想说的是这个专业只要能够真的沉下心去做,不仅是有前途,而且前途非常的广阔。

怎么度过我的大学生活,为我的将来打基础啊



丁磊谈未来大学专业 我刚上大学,现在却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益奇多创业工作室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进入大学是你终于放下高考的重担,第一次开始追逐自己的理想、兴趣。这是你离开家庭生活,第一次独立参与团体和社会生活。这是你不再单纯地学习或背诵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第一次有机会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亲身实践。这是你第一次不再由父母安排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而是有足够的自由处置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支配所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这是你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系统性地接受教育。这是你最后一次能够全心建立你的知识基础。这可能是你最后一次可以将大段时间用于学习的人生阶段,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可以拥有较高的可塑性、集中精力充实自我的成长历程。这也许是你最后一次能在相对宽容的,可以置身其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的理想环境。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都应当认真把握每一个“第一次”,让它们成为未来人生道路的基石;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也要珍惜每一个“最后一次”,不要让自己在不远的将来追悔莫及。在大学四年里,大家应该努力为自己编织生活梦想,明确奋斗方向,奠定事业基础。

大学四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大学四年应这样度过……

自修之道:从举一反三到无师自通

记得我在哥伦比亚大学任助教时,曾有位中国学生的家长向我抱怨说:“你们大学里到底在教些什么?我孩子读完了大二计算机系,居然连VisiCalc[1] 都不会用。”

我当时回答道:“电脑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不能保证大学里所教的任何一项技术在五年以后仍然管用,我们也不能保证学生可以学会每一种技术和工具。我们能保证的是,你的孩子将学会思考,并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样,无论五年以后出现什么样的新技术或新工具,你的孩子都能游刃有余。”

她接着问:“学最新的软件不是教育,那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我回答说:“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

我当时说的这句话来自教育家B. F. Skinner的名言。所谓“剩下来的东西”,就是自学的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大学不是“职业培训班”,而是一个让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平台。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有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我认识的不少在中国读完大学来美国念研究生的朋友。他们认为来美国后,不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他们最缺乏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在国内时他们很少独立思考和独立决策。

上中学时,老师会一次又一次重复每一课里的关键内容。但进了大学以后,老师只会充当引路人的角色,学生必须自主地学习、探索和实践。走上工作岗位后,自学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微软公司曾做过一个统计:在每一名微软员工所掌握的知识内容里,只有大约10%是员工在过去的学习和工作中积累得到的,其他知识都是在加入微软后重新学习的。这一数据充分表明,一个缺乏自学能力的人是难以在微软这样的现代企业中立足的。

自学能力必须在大学期间开始培养。许多同学总是抱怨老师教得不好,懂得不多,学校的课程安排也不合理。我通常会劝这些学生说:“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 大学生不应该只会跟在老师的身后亦步亦趋,而应当主动走在老师的前面。例如,大学老师在一个课时里通常要涵盖课本中几十页的信息内容,仅仅通过课堂听讲是无法把所有知识学通、学透的。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就把课本中的相关问题琢磨清楚,在课堂上对照老师的讲解弥补自己在理解和认识上的不足之处。

中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更多地是追求“记住”知识,而大学生就应当要求自己“理解”知识并善于提出问题。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应当多问几个“为什么”。一旦真正理解了理论或方法的来龙去脉,大家就能举一反三地学习其他知识,解决其他问题,甚至达到无师自通的境界。

事实上,很多问题都有不同的思路或观察角度。在学习知识或解决问题时,不要总是死守一种思维模式,不要让自己成为课本或经验的奴隶。只有在学习中敢于创新,善于从全新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学生潜在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才能被真正激发出来。

《礼记・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就是说,大学生应当充分利用学校里的人才资源,从各种渠道吸收知识和方法。遇到好的老师,你可以主动向他们请教,或者请他们推荐一些课外的参考读物。除了资深的教授以外,大学中的青年教师、博士生、硕士生乃至自己的同班同学都是最好的知识来源和学习伙伴。每个人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都不尽相同,只有互帮互学,大家才能共同进步。

有些同学曾告诉我说,他们很羡慕我在读书时能有一位获得过图灵奖的大师传道授业。,虽然我非常推崇我的老师,但他在大学期间并没有教给我多少专业知识。他只是给我指明了大方向,让我分享他的经验,给我提供研究的资源,并教我做人的方法。他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指导我学习具体的专业知识。我在大学期间积累的专业知识都是通过自学获得的。刚入门时,我曾多次红着脸向我的师兄请教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开会讨论时我曾问过不少肤浅的问题,课余时间我还主动与同学探讨、切磋。“三人行必有我师”,大学生的周围到处是良师益友。只要珍惜这些难得的机会,大胆发问,经常切磋,我们就能学到最有用的知识和方法。

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培养独立学习和研究的本领,为适应今后的工作或进一步的深造做准备。首先,除了学习老师规定的课程以外,大学生一定要学会查找书籍和文献,以便接触更广泛的知识和研究成果。例如,当我们在一门课上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就应当积极去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了解这个课题的来龙去脉和目前的研究动态。熟练和充分地使用图书馆资源,这是大学生特别是那些有志于科学研究的大学生的必备技能之一。读书时,应尽量多读一些英文原版教材。有些原版教材写得深入浅出,附有大量实例,比中文教材还适于自学。其次,在书本之外,互联网也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大学生们可以借助搜索引擎在网上查找各类信息。“开复学生网”开通半年以来,我发现很多同学并没有很好地掌握互联网的搜索技巧,有时他们提出的问题只要在搜索引擎中简单检索一下,就能轻易找到答案。还有些同学很容易相信网上的谣言,而不会利用搜索引擎自己查考、求证。除了搜索引擎以外,网上还有许多网站和社区也是很好的学习园地。

自学时,不要因为达到了学校的要求就沾沾自喜,也不要认为自己在大学里功课好就足够了。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才已经变成了一个国际化的概念。当你对自己的成绩感到满意时,我建议你开始自学一些国际一流大学的课程。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开放式课程已经在网上无偿发布出来,大家不妨去看看MIT的网上课程,做做MIT的网上试题。当你可以自如地掌握MIT课程时,你就可以更加自信地面对国际化的挑战了。

总之,善于举一反三,学会无师自通,这是大学四年中你可以送给自己的最好的礼物。

基础知识:数学、英语、计算机、互联网

我曾经说过,中国学生的一大优势是扎实的基础知识,如数学、物理等。但是,最近几年,同学们在目睹了很多速成的例子(如丁磊、陈天桥等)之后,也迫切希望能驶上成功的快车道。这渐渐形成了一种追求速成的浮躁风气。有许多大学生梦想在毕业后就立即能做“经理”、“老板”,还有许多大学生入学时直接选择了“管理”专业,因为他们认为从这样的专业毕业后马上就可以成为企业的管理者。可不少学生进入了管理专业后,才发现自己对本专业的学习毫无兴趣。,管理专业和其他专业一样,都是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地方,没有哪个专业可以保证学生在毕业时就能走上领导岗位。无论同学们所学的是哪个专业,大学毕业才是个人事业的真正开始。想做企业领导或想做管理工作的同学也必须从基层做起,必须首先在人品方面学会做人,在学业方面打好基础。

说大学是一个学习和进步的平台,那么,这个平台的地基就是大学里的基础课程。在大学期间,同学们一定要学好基础知识其中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如商学院的财务、经济等课程)。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应用领域里很多看似高深的技术在几年后就会被新的技术或工具取代。只有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才可以受用终身。另一方面,没有打下好的基础,大学生们也很难真正理解高深的应用技术。最后,在许多的中国大学里,教授对基础课程也比对最新技术有更丰富的教学经验。

数学是理工科学生必备的基础。很多学生在高中时认为数学是最难学的,到了大学里,一旦发现本专业对数学的要求不高,就会彻底放松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他们看不出数学知识有什么现实的应用或就业前景。但大家不要忘记,绝大多数理工科专业的知识体系都建立在数学的基石之上。例如,要想学好计算机工程专业,那至少要把离散数学(包括*论、图论、数理逻辑等)、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和数学分析学好;要想进一步攻读计算机科学专业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可能还需要更高的数学素养。同时,数学也是人类几千年积累的智慧结晶,学习数学知识可以培养和训练人的思维能力。通过对几何的学习,我们可以学会用演绎、推理来求证和思考的方法;通过学习概率统计,我们可以知道该如何避免钻进思维的死胡同,该如何让自己面前的机会最大化。所以,大家一定要用心把数学学好,不能敷衍了事。学习数学也不能仅仅局限于选修多门数学课程,而是要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数学,要从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掌握认知和思考的方法。

二十一世纪里最重要的沟通工具就是英语。有些同学在大学里只为了考过四级、六级而学习英语,有的同学仅仅把英语当作一种求职必备的技能来学习,甚至还有人认为学习和使用英语等于崇洋*。,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掌握一种重要的学习和沟通工具。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世界上最全面的新闻内容,最先进的思想和最高深的技术,以及大多数知识分子间的交流都将用英语进行。因此,除非你甘心做一个与国际脱节的人,英语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在软件行业里,不但编程语言是以英语为基础设计出来的,最重要的教材、论文、参考资料、用户手册等资源也大多是用英语写就的。学英语绝不等于崇洋*。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中国需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先进科学技术,学好英语才是真正的爱国。

很多中国留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不错,也高分考过四级、六级、托福,但是留学美国后上课时却很难听懂课程内容,和外国同学交流时就更加困难。我们该如何学好英语呢?既然英语是最重要的沟通工具,那么,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就是尽量与实践结合起来,不能只“学”不“用”,更不能只靠背诵的方式学习英语。读书时,大家尽量阅读原版的专业教材(英语不够好,可以先从中英对照的教材看起),并适当地阅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论文,这可以同时提高英语和相关专业的知识水平。其次,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最好方法是直接与那些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对话。现在有很多在中国学习和工作的外国人,他们中的不少人为了学中文,很愿意与中国学生对话、交流,这是很好的学习机会。此外,大家不要把学英语当作一件苦差事,完全可以用有趣的方法学习英语。例如,可以多看一些名人的对话或演讲,多看一些小说、戏剧甚至漫画。初学者可以找英文原版的教学节目和录像来学习,有一定基础的则应该看英文电视或电影。看一部英文电影时,最好先在有字幕的时候看一遍,同时查考生词、熟悉句式,在不加字幕的情况下再看一遍,仅靠耳朵去听。听英文广播也是很好的练习英文听力的方法,大家每天最好能抽出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时间收听广播并尽量理解其中的内容,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录下来反复收听。在互联网上也有许多互动式的英语学习网站,大家可以在网站上用游戏、自我测试、双语阅读等方式提升英语水平。总之,勇于实践、持之以恒是学习英语的必由之路。

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大学生在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方面的素养也已成为他们进入社会的必备基础之一。虽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需要懂得计算机原理和编程知识,但所有大学生都应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互联网、办公软件和搜索引擎,都应能熟练地在网上浏览信息和查找专业知识。在二十一世纪里,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就像使用纸和笔一样是人人必备的基本功。不学好计算机,你就无法快捷全面地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或信息。

最后,每个特定的专业也有它自己的基础课程。以计算机专业为例,许多大学生只热衷于学习最新的语言、技术、平台、标准和工具,因为很多公司在招聘时都会要求这些方面的基础或经验。这些新技术虽然应该学习,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更为重要,因为语言和平台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只要学好基础课程(如数据结构、算法、编译原理、计算机原理、数据库原理等)就可以万变不离其宗。有位同学生动地把这些基础课程比拟为计算机专业的内功,而把新的语言、技术、平台、标准和工具比拟为外功。那些只懂得追求时髦的学生最终只知道些招式的皮毛,而没有内功的积累,他们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高手的。

虽然我一向鼓励大家追寻自己的兴趣,但在这里仍需强调,生活中有些事情即便不感兴趣也是必须要做的。例如,打好基础,学好数学、英语和计算机的使用就是这一类必须做的事情。你对数学、英语和计算机有兴趣,那你是幸运儿,可以享受学习的乐趣;但就算你没有兴趣,你也必须把这些基础打好。打基础是苦功夫,不愿吃苦是不能修得正果的。

实践贯通:“做过的才真正明白”

上高中时,许多学生会向老师提出“为什么?有什么用?”的问题,通常,老师给出的答案都是“不准问”。进入大学后,这些问题的答案应该是“不准不问”。在大学里,同学们应该懂得每一个学科的知识、理论、方法与具体的实践、应用如何结合起来,尤其是工科的学生更是如此。

有一句关于实践的谚语是这样说的:“我听到的会忘掉,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

无论学习何种专业、何种课程,能在学习中努力实践,做到融会贯通,我们就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知识体系,可以牢牢地记住学过的知识。因此,我建议同学们多选些与实践相关的专业课。实践时,最好是几个同学合作,这样,既可经过实践理解专业知识,也可以学会如何与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有机会在老师手下做些实际的项目,或者走出校门打工,只要不影响课业,这些做法都是值得鼓励的。外出打工或做项目时,不要只看重薪酬待遇(除非生活上确实有困难),有时候,即便待遇不满意,但有许多培训和实践的机会,我们也值得一试。

以计算机专业为例,实践经验对于软件开发来说更是必不可少的。微软公司希望应聘程序员的大学毕业生最好有十万行的编程经验。理由很简单:实践性的技术要在实践中提高。计算机归根结底是一门实践的学问,不动手是永远也学不会的。因此,最重要的不是在笔试中考高分,而是实践能力。但是,在与中国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很惊讶地发现,中国某些学校计算机系的学生到了大三还不会编程。这些大学里的教学方法和课程的确需要更新。你不巧是在这样的学校中就读,那你就应该从打工、自学或上网的过程中寻求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在网上可以找到许多实践项目,例如,有一批爱好编程的学生建立了一个讨论软件技术的网站(),在其*享他们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并成功举办了很多次活动(如在各大高校举办校园技术教育会议),还出版了帮助学生提高技术、解答疑难方面的图书,该网站有多位成员获得了“微软最有价值的专家”的称号。

培养兴趣:开拓视野,立定志向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在“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中曾深入论述了快乐和兴趣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你对某个领域充满*,你就有可能在该领域中发挥自己所有的潜力,甚至为它而废寝忘食。这时候,你已经不是为了成功而学习,而是为了“享受”而学习了。在“第三封信”中,我也曾谈到我自己是如何在大学期间放弃了我不感兴趣的法律专业而进入我所热爱的计算机专业学习的。

有些同学问我,如何像我一样能找到自己的兴趣呢?我觉得,首先要客观地评估和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不要把社会、家人或朋友认可和看重的事当作自己的爱好;不要以为有趣的事就是自己的兴趣所在,而是要亲身体验它并用自己的头脑做出判断;不要以为有兴趣的事情就可以成为自己的职业,例如,喜欢玩网络游戏并不代表你会喜欢或有能力开发网络游戏;不要以为有兴趣就意味着自己有这方面的天赋,,你可以尽量寻找天赋和兴趣的最佳结合点,例如,你对数学有天赋但又喜欢计算机专业,那么你完全可以做计算机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

最好的寻找兴趣点的方法是开拓自己的视野,接触众多的领域。唯有接触你才能尝试,唯有尝试你才能找到自己的最爱。而大学正是这样一个可以让你接触并尝试众多领域的独一无二的场所。因此,大学生应当更好地把握在校时间,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通过使用图书馆资源、旁听课程、搜索网络、听讲座、打工、参加社团活动、与朋友交流、使用电子邮件和电子论坛等不同方式接触更多的领域、更多的工作类型和更多的专家学者。当年,我只是乖乖地到法律系上课,而不去尝试旁听计算机系的课程,我就不会去计算机中心打工,也不去找计算机系的助教切磋,就更不会发现自己对计算机的浓厚兴趣。

通过开拓视野和接触尝试,你发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这时就可以去尝试转系的可能性、尝试课外学习、选修或旁听相关课程;你也可以去找一些打工或假期实习的机会,进一步理解相关行业的工作性质;或者,努力去考自己感兴趣专业的研究生,重新进行一次专业选择。,本科读什么专业并不能完全决定毕业后的工作方向,如我所强调的那样,大学期间的学习过程培养的是你的学习能力,只要具备了这种能力,即使从事的是全新的工作,你也能在边做边学的过程中获取足够的知识和经验。

除了“选你所爱”,大家也不妨试试“爱你所选”。有些同学后悔自己在入学时选错了专业,以至于对所学的专业缺乏兴趣,没有学习动力;有些同学则因为追寻兴趣而“走火入魔”,毕业后才发现荒废了本专业的课程;另一些同学因为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或对本专业抱有偏见,就以兴趣为借口,不愿意面对自己的专业。这些做法都是不正确的。在大学中,转系可能并不容易,所以,大家首先应尽力试着把本专业读好,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自己对本专业的兴趣。此外,一个专业里可能有很多不同的领域,也许你对专业里的某一个领域会有兴趣。现在,有很多专业发展了交叉学科,两个专业的结合往往是新的增长点。因此,只要多接触、多尝试,你也许就会碰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数字笔”的发明人王坚博士在微软亚洲研究院负责用户界面的研究,可是谁又能想到他从本科到博士所学的都是心理学专业,而用户界面又正是计算机和心理学专业的最佳结合点。另一方面,就算你毕业后要从事其他的行业,你依然可以把自己的专业读好,这同样能成为你在新行业中的优势。例如,有一位同学不喜欢读工科,想毕业后进入服务业发展,我就建议他先把工科读好,将来可以在服务业中以精通技术作为自己的特长。

人生的路很长,每个人都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兴趣爱好。在追寻兴趣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找寻自己终身不变的志向。有一本书的作者曾访问了几百个成功者,问他们有哪件事是他们今天已经懂得,但在年轻时却留下了遗憾的事情。在受访者的回答中,最多的一种是:“希望在年轻时就有前辈告诉我、鼓励我去追寻自己的理想和志向。”相比之下,兴趣固然关键,但志向更为重要。例如,我的志向是“使影响力最大化”,多年以来,我有许多兴趣爱好,如语音识别、对弈软件、多媒体、研究到开发的转换、管理学、满足用户的需求、演讲和写作、帮助中国学生等等,兴趣可以改变,但我的志向是始终不渝的。因此,大家不必把某种兴趣当作自己最后的目标,也不必把任何一种兴趣的发展道路完全切断,在志向的指引下,不同的兴趣完全可以平行发展,实在必要时再做出最佳的抉择。志向就像罗盘,兴趣就像风帆,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可以让你驶向理想的港湾。

积极主动:果断负责,创造机遇

创立“开复学生网”时,我的初衷是“帮助学生帮助自己”。但让我很惊讶的是,更多的学生希望我直接帮他们做出决定,甚至仅在简短的几句自我介绍后就直接对我说:“只有你能告诉我,我该怎么做”。难道一个陌生人会比你更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吗?我慢慢认识到,这种被动的思维方式是从小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出来的。被动的人总是习惯性地认为他们现在的境况是他人和环境造成的,别人不指点,环境不改变,自己就只有消极地生活下去。持有这种态度的人,事业还没有开始,自己就已经被击败,我从来没见过这样消极的人可以取得持续的成功。

从大学的第一天开始,你就必须从被动转向主动,你必须成为自己未来的主人,你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的学业和将来的事业,理由很简单:因为没有人比你更在乎你自己的工作与生活。“让大学生活对自己有价值”是你的责任。许多同学到了大四才开始做人生和职业规划,而一个主动的学生应该从进入大学时就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

积极主动的第一步是要有积极的态度。大家可以用我在“第三封信”里推荐的方法,积极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追寻兴趣并尝试新的知识和领域。纳粹德国某集中营的一位幸存者维克托・弗兰克尔曾说过:“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

积极主动的第二步是对自己的一切负责,勇敢面对人生。不要把不确定的或困难的事情一味搁置起来。比如说,有些同学认为英语重要,但学校不考试就不学英语;或者,有些同学觉得自己需要参加社团磨练人际关系,但是因为害羞就不积极报名。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不去解决也是一种解决,不做决定也是一个决定,这样的解决和决定将使你面前的机会丧失殆尽。对于这种消极、胆怯的作风,你终有一天会付出代价的。

积极主动的第三步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事事用心,事事尽力,不要等机遇上门;要把握住机遇,创造机遇。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在大三时被分配到青海做铸造工人。但他不像其他同学那样放弃学习,整天打扑克、喝酒。他依然终日钻研数理化和英语。六年后,中国科学院要在青海做一个重要的项目,这时朱校长就脱颖而出,开始了他辉煌的事业。很多人可能说他运气好,被分配到缺乏人才的青海,才有这机会。但是,他没有努力学习,也无法抓住这个机遇。所以,做好充分的准备,当机遇来临时,你才能抓住它。

积极主动的第四步是“以终为始”,积极地规划大学四年。任何规划都将成为你某个阶段的终点,也将成为你下一个阶段的起点,而你的志向和兴趣将为你提供方向和动力。不知道自己的志向和兴趣,你应该马上做一个发掘志向和兴趣的计划;不知道毕业后要做什么,你应该马上制定一个尝试新领域的计划;不知道自己最欠缺什么,你应该马上写一份简历,找你的老师、朋友打分,或自己审阅,看看哪里需要改进;毕业后想出国读博士,你应该想想如何让自己在申请出国前有具体的研究经验和学术论文;毕业后想进入某个公司工作,你应该收集该公司的招聘广告,以便和你自己的履历对比,看自己还欠缺哪些经验。只要认真制定、管理、评估和调整自己的人生规划,你就会离你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

掌控时间:事分轻重缓急,人应自控自觉

除了积极主动的态度,大学生还要学会安排自己的时间,管理自己的事务。一位同学是这么描述大学生活的:

“大学和高中相比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每天依旧是学习,每次考试后依旧是担心考试成绩……不同的只是大学里上网的时间和睡觉的时间多了很多,压力也小了很多。”

这位同学并不明白,“时间多了很多”正是大学与高中之间巨大的差别。时间多了,就需要自己安排时间、计划时间、管理时间当然,步痕旅游网想法:看你自己真正喜欢做什么项目,去了解这个项目的市场需求,再去分析各种成本及回收期,看自己能否承受得起,关键是自己有兴趣去做这件事,否则根本没法坚持,还不如毕业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上网找找自己喜欢的项目,看看别人是如何做起来的.

电子科技大学走出过哪些名人?



丁磊谈未来大学专业 我刚上大学,现在却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电子科大作为一个传统的工科学校,拥有众多的知名校友。我选择几个知名度较高的给题主介绍。

网易总裁丁三石

丁磊 爸爸1993年本科毕业于 电子科技大学 。创立网易,15年时,位列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十,《阴阳师》 《第五人格》 ……网易爸爸的游戏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他的总裁丁磊竟然是我校本科生!据说他当年差点因为挂科没有毕业,因此对我校总是怀有一种不明的怨念。

90后教授刘明侦

刘明侦教授是我校材能学院的 副院长 ,也是一名 90后的美女教授 ,她不仅在科研方面有很高的建树,而且还热心公益,曾经是一名英国埃塞克斯妇女儿童救援中心的志愿工作者,现在还是四川省妇联的*副主席。

王东升

王东升,京东方董事长, 为我校95年硕士毕业生,我校的毕业生涉足于 电子信息产业 的方方面面哦。

其实我校还有很多很多知名校友

比如 马吟吟 学姐,前段时间的电影《 无名之辈 》就是她主演的,她也有回到学校和同学们介绍自己的经历,再比如 李雨奚 学姐,获得过韩国MAMA Mnet亚洲音乐大奖 颁奖礼最佳新人奖。还有许多军方的大佬,等等。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

网易CEO丁磊:改变世界就是打磨一款款能够打动人心、...



丁磊谈未来大学专业 我刚上大学,现在却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文/福布斯中国

互联网浪潮20年无往不利,教育赛道几乎是最难攻克的堡垒。

对于互联网技术来说,教育场景是一个极度个性化、高度专业化的领域,登陆美国纽交所资本市场的中国在线教育公司更是凤毛麟角。作为网易系中首家独立上市的子公司,网易有道(NYSE:DAO)在2020年实现了业绩快跑,上半年净收入达11.6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2.3%。

网易有道之名取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所谓的“道”是什么?在巨头林立的红海中寻找这样一条道路并不容易。

网易CEO丁磊说:“我觉得我是教育的受害者,也是教育的受益者。”同样听一门数学课,为什么这个数学老师讲得很生动,那个数学老师就让人觉得索然无味?因为每位老师对同样的教育内容的表达方式和引导方式不一样,由此就会产生不一样的学习效果。

丁磊向福布斯中国表示:“有道最重要的投资是在内容上。网易不是特别着急,我相信变现是迟早的事,不会简单粗暴地想短期内变现的问题。”

“教育这件事,我准备了十年”

2019年10月,网易有道敲响了美国纽交所的钟声。丁磊说:“网易一直在寻找一个企业 社会 价值的体现,除了赚钱。我们做过很多尝试,努力地给 社会 创造一些企业力所能及的价值。互联网本来就是一个知识共享平台,我自己就是开放式教育的受益者。所以,我对教育非常感兴趣。教育这件事,我准备了十年。”

2020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在线教育的优势更加凸显。在疫情影响下,2020年3月K12在线教育行业渗透率达到顶峰。第二季度,网易有道的学习服务和产品净收入为5.2亿元,同比增长190%。该板块的收入增长主要归因于有道精品课的收入增长。报告期内,有道精品课实现了*额4.6亿元,同比增长214.5%,占公司净收入的74%。其中,K12是主要增长引擎。

丁磊表示,以前很多教育资源都投入在学校硬件环境上,但现在,互联网公司投资的是课程内容。通过市场竞争,提高课程内容的质量,降低家庭、企业和使用网课的成本,他认为这是互联网在中国做的最了不起的事。“全世界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教育。”丁磊说。

科技 的伟大力量在于能让人变成更好的人,让世界变成更好的世界,而不只是在同一纬度上追求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

丁磊回顾,网易早在2010年就开始做公开课,当时这一举动对教育行业的影响很大。过去十年,网易公开课将长达13,000小时的课程,自费翻译成中文,这些课程都来自欧美、日韩顶尖大学。丁磊做网易公开课的目的,是建造一个24小时的无围墙的大学课程。“因为我自己在大学时期就有这样一种遗憾的体会,隔壁有一个老师的信号系统课上得特别好,但我没有机会去听。而国外的公开课就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你可以24小时看录像、看视频、看翻译。”

在当时,整个中国大陆大学里不存在公开课这一形式的产品。随着网易公开课的问世,才逐渐有了中国的线上公开课,也有了中国的慕课。

从2010年开始,网易每年投入数百万元资金用于课程版权采*。网易公开课支持让所有人免费观看课程视频内容,甚至是没有广告地看。丁磊坦言,作为企业,做这些事情并不赚钱。对他而言,也并非他的主要工作。但他认为一个企业家,应该通过 科技 和创新去改变和提升人们的生活和学习。

但他们逐步发现的一个问题是,网易公开课提供的是大学课程,更多地面向18岁以上成人人群。丁磊说:“我一直没办法解决一个K12教育的问题,怎么让这些18岁之前的小孩子们受到好的教育?”

事实上,在K12这条赛道,早已巨头林立,以新东方和好未来为主的线下教培机构在行业深耕多年,线上新晋独角兽的角逐也进入白热化阶段。网易有道凭什么在红海中开辟出一条自己的道路?

2014年,网易有道开始尝试 探索 在线教育领域。现在的有道,定位为中国领先的智能学习公司,致力于提供100%以用户为导向的学习产品和服务。

在商界,最令人激动的事情之一,便是从旧事物中开创新事物。这不但是令人愉悦的,而且是企业成长最有效的一条途径。

2018年有道的自营课程模式,已经做到了2.84亿元的营收规模。2019年上半年,有道词典的月活跃用户数达到了5,120万,是国内排名第一的语言类App。有道词典早期的成功,让网易得以不断向教育产品和服务领域进行延伸。

网易有道、网易云音乐等业务,为网易公司按下了增长加速键。2020年二季度,网易有道净收入6.2亿元,同比增长93.1%;创新及其他业务分部净收入37.3亿元,同比增长38.7%。值得一提的是,网易有道经营性净现金流持续为正,毛利率持续优化,呈现积极向好的发展态势。

丁磊认为:“流量为王在当下做教育的语境下似乎并不完全适用。互联网教育的真正门槛在‘内容’。”而内容壁垒一旦攻克,就成为自己的护城河。

2019年9月,网易集团公益项目“一块屏”首次大范围落地,进入了中国十余个县、超三百所学校,上万名学子因此受惠。借助有道精品课的直播系统,学生能够在线接受优质的教学内容。同时,网易还会给贫困地区的老师“上网课”,开设教师培训班,让有道精品课的清北名师带他们备课,从教学源头上改善教学质量。

丁磊希望将全国最好的教育资源聚集到一起,把顶级“学区房”开到线上,以实现他的梦想:让知识无阶层流动,让中国处处都是学区房。

他希望,技术对教育的改变不只是从线下到线上,更可以推动行业整体变革。

打磨质感,一如既往

在兵贵神速的互联网,打磨质感是一件奢侈的事,丁磊却说这是一件迟早的事。打造精品,是网易20年前就坚定的路线,彼时网易刚刚成立三年,年轻的丁磊相信,这是能在互联网世界中穿越迷雾、赢得竞争的正确抉择。

20多年以来,丁磊一直保持着创业者最初的姿态。以一款款有灵魂的产品出道,被外界认为是一件“很网易”的事情。持久钻研、洞悉人心,网易可以用近20年打磨一款 游戏 ,也可以用数年之力做一款音乐App。

以教育产品为例,与贩*知识的众多教育品牌不同,网易有道不做平台,而是寻求与名师合作,以“工作室模式”一起打造精品、高质量的内容。在各家纷纷“去名师化”的路上,有道却一直致力于培养名师。

丁磊说产品要有质感。用户看得见的质感背后,是网易 科技 的内核。他认为,很多人用技术只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意义并不是特别大。任何技术一定要有应用场景,而且要懂得是什么样的场景。技术不是互联网绝对的门槛,有场景的应用,在场景中产生价值,才是最重要的事。谈及风口上的AI,丁磊认为,不是贴个AI的标签就是人工智能,技术要真正用到有价值的地方去。从痛点出发,以需求为驱动,正是网易有道AI教育工具能够成功的一个原因。也正是这种 探索 方式,让网易在AI方面的成果和技术,往往能够在诞生之初,就有实际、深入的用途,且有大量反馈迅速呈现,以再次反哺技术的改进。

拿起有道辞典笔,丁磊对自己产品的自豪感跃于脸上,像极了一个热血的创业青年。

两年前,有道开始布局智能硬件。2017年10月,有道推出第一款智能硬件“有道翻译蛋”。此后,又陆续推出有道翻译王、有道词典笔等硬件产品。截至今年8月份,有道一共上线了9款教育类智能硬件产品,并将陆续推出更多。这些产品,立志于以AI技术的落地,去改进中国人的学习效率。

对于在线教育来说,什么样的产品才算是好的产品?

丁磊分析,学习和 游戏 很不同, 游戏 就像一个人吃 美食 、谈恋爱、唱卡拉OK,这是顺人性的。只有学习,某种程度上是逆人性的,让你不舒服的。所以,中国人有句话叫“学海无涯苦作舟”。但如果可以把学习产品融入“打怪升级”的 游戏 精神,用户就会逐渐有了持续学习的动力。

他认为,今后最好的教育工具是人工智能与AR和VR相结合。比如,钻石的碳原子排列跟普通石墨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这个抽象的立体结构,要如何变成用户更喜欢的学习产品?黑板只能画平面图,但借助于AR技术,一个人看到生动、立体的结构后,会永远难忘。

丁磊年少时有一颗对知识孜孜以求的心,切身感受过教育资源匮乏的束缚,这是他做教育产品的初心;自2013年创立网易云音乐以来,丁磊也长期在平台上推荐自己喜欢的歌曲和歌单;甚至,网易严选上架的一款牛仔裤,都有着丁磊对质感追求的痕迹。若去追寻这一切,只能源于“热爱”。

丁磊说:“其实我一直在思考乔布斯时期的苹果产品,它们融合了很多工业设计的情怀,你可以感觉到这个产品跟你的内心是有共鸣的。”

大道至简。改变世界这个宏大的命题,对于丁磊来说,就是打磨一款款能够打动人心、直抵灵魂的产品。

他曾多次向外界表示,23年前创立网易,是受到了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自传书《我的上半生》的鼓舞。丁磊说:“当我看到一位56岁的前辈都能热血沸腾地干一件事情,我作为26岁的年轻人为什么不能去做呢?”偶像的力量是无穷的,会影响很多人想去改变这个世界。

如果说26岁时创业,是凭借一股个人英雄主义的热血。如今,49岁的丁磊要对股东、员工和 社会 负有更大的责任。正如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的书里早就写的,“股东、合作伙伴、员工和消费者,你不能伤害其中任何一个人的利益。”

打磨产品可以十年磨一剑,但让产品变现,需要寻找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先通过免费产品拓展用户,再做商业变现,这是典型的互联网思维,但不是丁磊的路。丁磊相信的是:先把产品做到极致,然后再考虑市场和用户*单。大道至简。

有道上市当天,丁磊曾表示,未来的在线教育手段和形式会更加多样化,不仅仅是基于一个电脑或者*屏的使用,以后会基于AR、VR,这样的教育会更加让人身临其境、更加高效、更加有趣味性。

他认为,做教育的竞争优势,最核心的还是要借助 科技 的工具和手段,协助用户完成教育的课程,掌握教育的知识链,有针对性地对某个知识点的弱点进行反复的提升和加强。特别是当一个新鲜事物出现的时候,作为企业家,一定要能抓住在这个新鲜的设备应用上能产生的新商业模式。

丁磊表示,“我们其实很期待AR眼镜。AR眼镜比VR眼镜舒服,我觉得AR眼镜会对这个世界产生巨大的动力。因为网易在内容和技术领域耕作了好久,我们知道AR眼镜问世后,我们可以结合做哪些产品创新。假如今天拿来一份杂志,你看不懂这段文字,但你的眼镜有个雷达,一扫杂志,英文全部变成中文翻译出来了。这可能是很快就会出现的事情。”

“对于企业家来说,对 科技 的发展要有跟踪能力和想象力,你要做好准备。比如,这个翻译的过程,别的公司做不了,只有我们能做,因为整个流程中的核心技术,有道做了快二十年了,引擎在我们手里。眼镜只是一个帮我获取信息,完成信息输入或者输出的设备。为了等待这样一个产品的问世,网易做了很久的技术准备。”丁磊认为,只有做好基础技术的研发和准备,才能在机会与趋势来临时,让产品进一步爆发和放大应用范围。

如今, 游戏 、音乐和教育是网易的三大发展领域,三者的共同点都是内容。但在这样一个流量为王的时代,内容如何才能建立起自己价值的护城河?

丁磊认为,核心是创作的创意,与创作的手段和过程,以及 科技 的应用。 科技 可以解决效率、成本的问题,这些可以帮助一些企业在PGC内容里产出价值。

网易云音乐一直是丁磊的心头好。

为什么90年代流行的日本创作者作曲的《千千阙歌》、《人间》等歌曲可以经久不衰?

中国音乐行业需要一个工业体系、商业体系,可以让这些音乐人能够不停地成长。音乐如此,教育也如此。

2003年,32岁的丁磊以10.76亿美元的身价荣登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一位,成为第一个互联网出身的中国内地首富。但对于当时的丁磊来说,如何建立一个伟大并长盛不衰的公司是接下去要长久 探索 的路。

丁磊说:“2003年我读了《基业长青》,2005年我读了《赢》,这两本书我相见恨晚。《基业长青》回答了我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企业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我刚上大学,现在却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进入大学这是很正常的,不要灰心,一切才刚刚开始。我给你推荐一篇文章吧,希望你能喜欢。
李开复博士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
――大学四年应是这样度过

今天,我回复了“开复学生网”开通以来的第1000个问题。关掉电脑后,始终有一封学生来信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开复老师:
就要毕业了。
回头看自己所谓的大学生活,
我想哭,不是因为离别,而是因为什么都没学到。
我不知,简历该怎么写,若是以往我会让它空白。
最大的收获也许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

这封来信道出了不少大三、大四学生的心声。大学期间,有许多学生放任自己、虚度光阴,还有许多学生始终也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向。当他们被第一次补考通知唤醒时,当他们收到第一封来自应聘企业的婉拒信时,这些学生才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前途是那么渺茫,一切努力似乎都为时已晚……
这“第四封信”是写给那些希望早些从懵懂中清醒过来的大学生,那些从未贪睡并希望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的大学生以及那些即将迈进大学门槛的未来大学生们的。在这封信中,我想对所有同学说:

大学是人一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从入学的第一天起,你就应当对大学四年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规划。为了在学习中享受到最大的快乐,为了在毕业时找到自己最喜爱的工作,每一个刚进入大学校园的人都应当掌握七项学习:学习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兴趣培养、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事。只要做好了这七点,大学生临到毕业时的最大收获就绝不会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而应当是“对什么都可以有的自信和渴望”。只要做好了这七点,你就能成为一个有潜力、有思想、有价值、有前途的快乐的毕业生。

大学:人生的关键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进入大学是你终于放下高考的重担,第一次开始追逐自己的理想、兴趣。这是你离开家庭生活,第一次独立参与团体和社会生活。这是你不再单纯地学习或背诵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第一次有机会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亲身实践。这是你第一次不再由父母安排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而是有足够的自由处置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支配所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这是你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系统性地接受教育。这是你最后一次能够全心建立你的知识基础。这可能是你最后一次可以将大段时间用于学习的人生阶段,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可以拥有较高的可塑性、集中精力充实自我的成长历程。这也许是你最后一次能在相对宽容的,可以置身其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的理想环境。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都应当认真把握每一个“第一次”,让它们成为未来人生道路的基石;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也要珍惜每一个“最后一次”,不要让自己在不远的将来追悔莫及。在大学四年里,大家应该努力为自己编织生活梦想,明确奋斗方向,奠定事业基础。

大学四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大学四年应这样度过……

自修之道:从举一反三到无师自通
记得我在哥伦比亚大学任助教时,曾有位中国学生的家长向我抱怨说:“你们大学里到底在教些什么?我孩子读完了大二计算机系,居然连VisiCalc[1] 都不会用。”

我当时回答道:“电脑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不能保证大学里所教的任何一项技术在五年以后仍然管用,我们也不能保证学生可以学会每一种技术和工具。我们能保证的是,你的孩子将学会思考,并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样,无论五年以后出现什么样的新技术或新工具,你的孩子都能游刃有余。”

她接着问:“学最新的软件不是教育,那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我回答说:“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

我当时说的这句话来自教育家B. F. Skinner的名言。所谓“剩下来的东西”,其实就是自学的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大学不是“职业培训班”,而是一个让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平台。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有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我认识的不少在中国读完大学来美国念研究生的朋友。他们认为来美国后,不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他们最缺乏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在国内时他们很少独立思考和独立决策。

上中学时,老师会一次又一次重复每一课里的关键内容。但进了大学以后,老师只会充当引路人的角色,学生必须自主地学习、探索和实践。走上工作岗位后,自学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微软公司曾做过一个统计:在每一名微软员工所掌握的知识内容里,只有大约10%是员工在过去的学习和工作中积累得到的,其他知识都是在加入微软后重新学习的。这一数据充分表明,一个缺乏自学能力的人是难以在微软这样的现代企业中立足的。

自学能力必须在大学期间开始培养。许多同学总是抱怨老师教得不好,懂得不多,学校的课程安排也不合理。我通常会劝这些学生说:“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 大学生不应该只会跟在老师的身后亦步亦趋,而应当主动走在老师的前面。例如,大学老师在一个课时里通常要涵盖课本中几十页的信息内容,仅仅通过课堂听讲是无法把所有知识学通、学透的。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就把课本中的相关问题琢磨清楚,然后在课堂上对照老师的讲解弥补自己在理解和认识上的不足之处。

中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更多地是追求“记住”知识,而大学生就应当要求自己“理解”知识并善于提出问题。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应当多问几个“为什么”。一旦真正理解了理论或方法的来龙去脉,大家就能举一反三地学习其他知识,解决其他问题,甚至达到无师自通的境界。

事实上,很多问题都有不同的思路或观察角度。在学习知识或解决问题时,不要总是死守一种思维模式,不要让自己成为课本或经验的奴隶。只有在学习中敢于创新,善于从全新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学生潜在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才能被真正激发出来。

《礼记•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就是说,大学生应当充分利用学校里的人才资源,从各种渠道吸收知识和方法。如果遇到好的老师,你可以主动向他们请教,或者请他们推荐一些课外的参考读物。除了资深的教授以外,大学中的青年教师、博士生、硕士生乃至自己的同班同学都是最好的知识来源和学习伙伴。每个人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都不尽相同,只有互帮互学,大家才能共同进步。

有些同学曾告诉我说,他们很羡慕我在读书时能有一位获得过图灵奖的大师传道授业。其实,虽然我非常推崇我的老师,但他在大学期间并没有教给我多少专业知识。他只是给我指明了大方向,让我分享他的经验,给我提供研究的资源,并教我做人的方法。他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指导我学习具体的专业知识。我在大学期间积累的专业知识都是通过自学获得的。刚入门时,我曾多次红着脸向我的师兄请教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开会讨论时我曾问过不少肤浅的问题,课余时间我还主动与同学探讨、切磋。“三人行必有我师”,大学生的周围到处是良师益友。只要珍惜这些难得的机会,大胆发问,经常切磋,我们就能学到最有用的知识和方法。

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培养独立学习和研究的本领,为适应今后的工作或进一步的深造做准备。首先,除了学习老师规定的课程以外,大学生一定要学会查找书籍和文献,以便接触更广泛的知识和研究成果。例如,当我们在一门课上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就应当积极去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了解这个课题的来龙去脉和目前的研究动态。熟练和充分地使用图书馆资源,这是大学生特别是那些有志于科学研究的大学生的必备技能之一。读书时,应尽量多读一些英文原版教材。有些原版教材写得深入浅出,附有大量实例,比中文教材还适于自学。其次,在书本之外,互联网也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大学生们可以借助搜索引擎在网上查找各类信息。“开复学生网”开通半年以来,我发现很多同学其实并没有很好地掌握互联网的搜索技巧,有时他们提出的问题只要在搜索引擎中简单检索一下,就能轻易找到答案。还有些同学很容易相信网上的谣言,而不会利用搜索引擎自己查考、求证。除了搜索引擎以外,网上还有许多网站和社区也是很好的学习园地。

自学时,不要因为达到了学校的要求就沾沾自喜,也不要认为自己在大学里功课好就足够了。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才已经变成了一个国际化的概念。当你对自己的成绩感到满意时,我建议你开始自学一些国际一流大学的课程。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开放式课程已经在网上无偿发布出来,大家不妨去看看MIT的网上课程,做做MIT的网上试题。当你可以自如地掌握MIT课程时,你就可以更加自信地面对国际化的挑战了。

总之,善于举一反三,学会无师自通,这是大学四年中你可以送给自己的最好的礼物。

基础知识:数学、英语、计算机、互联网
我曾经说过,中国学生的一大优势是扎实的基础知识,如数学、物理等。但是,最近几年,同学们在目睹了很多速成的例子(如丁磊、陈天桥等)之后,也迫切希望能驶上成功的快车道。这渐渐形成了一种追求速成的浮躁风气。有许多大学生梦想在毕业后就立即能做“经理”、“老板”,还有许多大学生入学时直接选择了“管理”专业,因为他们认为从这样的专业毕业后马上就可以成为企业的管理者。可不少学生进入了管理专业后,才发现自己对本专业的学习毫无兴趣。其实,管理专业和其他专业一样,都是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地方,没有哪个专业可以保证学生在毕业时就能走上领导岗位。无论同学们所学的是哪个专业,大学毕业才是个人事业的真正开始。想做企业领导或想做管理工作的同学也必须从基层做起,必须首先在人品方面学会做人,在学业方面打好基础。

如果说大学是一个学习和进步的平台,那么,这个平台的地基就是大学里的基础课程。在大学期间,同学们一定要学好基础知识其中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如商学院的财务、经济等课程)。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应用领域里很多看似高深的技术在几年后就会被新的技术或工具取代。只有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才可以受用终身。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打下好的基础,大学生们也很难真正理解高深的应用技术。最后,在许多的中国大学里,教授对基础课程也比对最新技术有更丰富的教学经验。

数学是理工科学生必备的基础。很多学生在高中时认为数学是最难学的,到了大学里,一旦发现本专业对数学的要求不高,就会彻底放松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他们看不出数学知识有什么现实的应用或就业前景。但大家不要忘记,绝大多数理工科专业的知识体系都建立在数学的基石之上。例如,要想学好计算机工程专业,那至少要把离散数学(包括*论、图论、数理逻辑等)、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和数学分析学好;要想进一步攻读计算机科学专业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可能还需要更高的数学素养。同时,数学也是人类几千年积累的智慧结晶,学习数学知识可以培养和训练人的思维能力。通过对几何的学习,我们可以学会用演绎、推理来求证和思考的方法;通过学习概率统计,我们可以知道该如何避免钻进思维的死胡同,该如何让自己面前的机会最大化。所以,大家一定要用心把数学学好,不能敷衍了事。学习数学也不能仅仅局限于选修多门数学课程,而是要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数学,要从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掌握认知和思考的方法。

二十一世纪里最重要的沟通工具就是英语。有些同学在大学里只为了考过四级、六级而学习英语,有的同学仅仅把英语当作一种求职必备的技能来学习,甚至还有人认为学习和使用英语等于崇洋*。其实,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掌握一种重要的学习和沟通工具。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世界上最全面的新闻内容,最先进的思想和最高深的技术,以及大多数知识分子间的交流都将用英语进行。因此,除非你甘心做一个与国际脱节的人,英语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在软件行业里,不但编程语言是以英语为基础设计出来的,最重要的教材、论文、参考资料、用户手册等资源也大多是用英语写就的。学英语绝不等于崇洋*。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中国需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先进科学技术,学好英语才是真正的爱国。

很多中国留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不错,也高分考过四级、六级、托福,但是留学美国后上课时却很难听懂课程内容,和外国同学交流时就更加困难。我们该如何学好英语呢?既然英语是最重要的沟通工具,那么,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就是尽量与实践结合起来,不能只“学”不“用”,更不能只靠背诵的方式学习英语。读书时,大家尽量阅读原版的专业教材(如果英语不够好,可以先从中英对照的教材看起),并适当地阅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论文,这可以同时提高英语和相关专业的知识水平。其次,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最好方法是直接与那些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对话。现在有很多在中国学习和工作的外国人,他们中的不少人为了学中文,很愿意与中国学生对话、交流,这是很好的学习机会。此外,大家不要把学英语当作一件苦差事,完全可以用有趣的方法学习英语。例如,可以多看一些名人的对话或演讲,多看一些小说、戏剧甚至漫画。初学者可以找英文原版的教学节目和录像来学习,有一定基础的则应该看英文电视或电影。看一部英文电影时,最好先在有字幕的时候看一遍,同时查考生词、熟悉句式,然后在不加字幕的情况下再看一遍,仅靠耳朵去听。听英文广播也是很好的练习英文听力的方法,大家每天最好能抽出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时间收听广播并尽量理解其中的内容,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录下来反复收听。在互联网上也有许多互动式的英语学习网站,大家可以在网站上用游戏、自我测试、双语阅读等方式提升英语水平。总之,勇于实践、持之以恒是学习英语的必由之路。

以上,就是蜕变学习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丁磊谈未来大学专业 我刚上大学,现在却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TAG:
本文标题:丁磊谈未来大学专业 我刚上大学,现在却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wap地址: https://m.tbqqq.com/zixun/301323.html

与“丁磊谈未来大学专业 我刚上大学,现在却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