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 大学专业

大学专业7年巨变 暨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考研经验分享?

今天蜕变学习网小编整理了大学专业7年巨变 暨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考研经验分享?,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大学专业7年巨变 暨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考研经验分享?

暨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考研经验分享?

暨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考研经验分享

1、关于择校和定专业

我是22年报考暨南大学环境工程专硕,现在已经成功上岸。我本科就读于四川一所211学校环境科学专业。都说生化环材是四大天坑专业,在决定考研的时候自己有想要跨考到金融这个热门专业,但是在备考期间,我遭遇了不少的困难,所以在暑假的时候悬崖勒马,最终决定考环境专业。我是大连本地人,想考得离家近一点,在网上查阅了相关资料后得知大连理工大学的环境工程专业是A类学科,所以毅然决然地将暨南大学定为自己的目标院校。

暨南大学是34所自划线院校之一,院线基本保持在300-320分之间,即使今年卷到爆炸,但是专硕学硕进复试的分数线都是310分,没有太大的变化,政治英语45+,数学70+,专业课75+,学硕录取人数33人,专硕录取人数85人,复试比例是120%。暨南大学有主校区和盘锦校区,都招收环境专业的学硕和专硕,并且保护一志愿,只接受校内调剂,也就是说,即使主校区的复试落榜,也可以选择的调剂到盘锦校区(盘锦校区报名人数很少),毕业证没有任何区别。总的来说,对于环境专业来说,广东暨南大学的性价比真得很高。

暨南大学环境工程的考研概况:

环境工程学硕复试分数线

环境工程专硕复试分数线

2、初试经验

1)考研政治:政治的话早期主要还是肖秀荣的1000题,开始的时间不用太早,在九月份就可以了。政治上主要还是看徐涛老师的课,直接看他的强化阶段就好。对于我们这种理工科来说,政治上不要太过费劲,因为会影响到数学课以及专业课的学习。

做完了1000题之后看看答案再对照一下知识点,反省一下自己为什么错。实在有不会的就反复听一听老师的课。到了后期(考前一个月内)每天可以做好几套政治选择题,以此

来查漏补缺。

做一做肖秀荣的8套卷和4套卷,后面的大题的答题逻辑、所用的思路还有涉及的知识点要掌握。如果不会的话还可以去一些网站上找一找之前考过的学长学姐的技巧。

总之有一点是公认的:政治涨分最快的时候是在最后,前期的话就是要不断训练选择题的正确率,大题的冲刺放在最后几周。最后考了67分,和去年的分数持平,我感觉我的策略还是正确的。

2)考研英语

英语的复习分为5阶段。第一阶段:在1-3月开始学习英语语法,这里建议听田静和唐迟的语法课,首先系统地学习一遍田静的语法课,从简单句到复合句再到长难句,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基础较差的同学可以先学简单句和复合句里面的定语从句、宾语从句(这两章最常考),其他几种从句可以在打牢基础后再学,毕竟知识的学习到掌握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在学习了田静的语法之后,你会感觉知识多和乱不易形成体系,这时可以听一下唐迟的语法课(B站就可以找到),比较精练基本全是常考的类型。

第二阶段:在考研期间,要坚持每天背单词,(建议用恋恋有词,里面有一些常见的总结,便于区分和记忆)。

第三阶段:在学完语法后,就差不多到4月份,就开始用手译本做一些长难句的翻译,进一步巩固语法基础。到了6月就开始做阅读真题,先自己做一遍然后带着自己的思考听唐迟老师的课,在学完一遍阅读方法论后,真题要二刷。

第四阶段:到了9月份,开始背薛非老师的作文,12个模板全部掌握。第五阶段:差不多已经到了10月份,可以开始学完形,新题型,翻译(完形和新题型建议听刘琦的,翻译靠前期基础足以应对)。英语要稳扎稳打,注重语法单词和阅读方法。

3)考研数学

这是我花时间最多的课之一,3-7月份我先听汤家凤基础课,觉得还是差的太多,所以我在7月中旬忙完工作之后开始听张宇老师的基础课,并配套再次做了1000题,这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的知识储备和解题能力,整体基础部分听课加配套题目连续总共花了大概两个月,这时候已经进入9月份了,我就开始了强化部分,强化部分是9-10月中旬,我听得是武忠祥老师的强化课,配套做660题。冲刺阶段就是练李林的6+4套押题卷。

高等数学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自己多做题,不能总是依赖视频课,很多时候你觉得自己听懂了,做题的时候就会暴露问题,所以最重要的就是多多练习,总结方法。

我的数学复习时间线梳理:3-7月: 1000题;7-9月:张宇老师基础课+再做1000题;9-10月:武忠祥老师强化课+ 660;10月中-12月:真题和押题卷练习。

4)专业课

参考书目:

张子杰《排水工程》下册、高耀庭《水污染控制工程》、郝吉明《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赵勇胜《固体废物处理及污染物的控制与治理》《环境保护概论》 林肇信;《环境化学》 ;贺文智《环境工程原理》 胡洪营不存在哪本书占的比重多比重少,每年占比都不一样,所以都很重要。

试卷题型结构(2022):

名词解释 30分(5题,每题6分)

简答题 40分(5题,每小题8分)

单选题 30分(10题,每小题3分)

综合题 50分(3题,单题分数为15分、15分、20分)

专业课是自主命题,学硕专硕考的都是882环境科学与工程概论,一共有2本书《环境化学》和《水污染控制工程(下册)》。

《环境化学》有很多的概念性东西需要反复背诵,书中涉及到的计算题也务必要弄懂,每一章的知识点都有联系,一定要理解章与章之间的关系。环境化学的重点内容比较清晰,基本不会有太大的变动,这是对考生有利的一方面,前六章是重中之重,如果时间允许,要多看几遍书,各种角落细节都要兼顾,专业课要考小题,考得就是对书中细节的把握。

《水污染控制工程》只考下册,相比于《环境化学》,这本书更多的是要理解记忆,弄清各种工艺的原理以及流程图。这本书更要注重细节,可能会考工艺的条件、格栅的过栅流速之类的小题。往年水污染涉及的题目基本都是生化处理工艺,所以我在复习的时候反复看了生化处理工艺,对物化处理工艺的学习相对较少,出题老师可能抓到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漏洞,今年水污染的题目涉及物化处理方面的题目非常多,再加上题型的变化,今年专业课90+已经算是高分了。所以不要抱有侥幸心理,一定要把书啃烂啃透,把基础打好,在考场上才不会方寸大乱。

由于专业课是自命题,就跟开盲盒一样,不到考场上根本不知道会有什么题型。去年专业课从全部是论述题改成了判断题+选择题+论述题+计算题,今年题型虽然没变,但是分值发生了巨变。2022年专业课题型为判断题2×15/20(记不太清多少题),选择题单选+多选(记不太清多少题),简答题2×5=10分,论述题1×10=10分,计算题1×10=10分,共有120分的小题和30分的大题(真的是前所未有了)。判断题主要考查环化的基本概念以及水控的一些工艺条件,选择题主要考查基本概念以及水控的物化工艺(真的考了非常非常多的物化工艺),简答题主要考查环化的名词解释,论述题主要考查水控的工艺流程,计算题主要考查环化书中的计算题(算是原题了,改了数)。

题型是多变的,但是书不会变,不论用什么资料都要跟书结合,回归书本是最重要的,基础打牢,以不变应万变,方能取得好成绩。

复试经验

大工的复试很公平,不歧视本科学校,复试当天晚上出结果,复试的分数线以及报录比在文章最开始已经进行了详细地说明。

复试分为3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英语自我介绍,时长为1分钟到1分半,老师会问一些基础的问题,总分为30分。这就需要考生提前写好自我介绍并且流利的背诵,不要担心自己的口语不好,自信地将自己要说的内容表达出来就好,老师不会在英语方面为难大家,切记不要出现长时间停顿的现象!

第二个部分是综合素质和能力考核,需要做ppt进行4分钟以内的自我汇报,老师会针对ppt的内容进行提问,总时长为6分钟,总分为120分。ppt主要介绍大学4年各方面的情况,哪里优秀说哪里,需要夸自己的时候不能有半点马虎!没有科研经历的就说毕业设计,没有做过实习的就说自己的课程实践,但是要注意不能给自己挖坑,所有呈现给老师的内容都必须是实打实的,不能造假,一旦被揪出来真的就万劫不复了。

第三个部分是专业素质和能力考核,分为抽题作答和提问作答两部分。考生抽取题号进行口头作答(3道题任选2道),提问作答环节由考官自由提问,总时长不少于11分钟,总分为250分。题目涉及到《环境化学》《水污染控制工程(下册)》《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监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管理手册》6本书,这就要考查自己在本科期间的学习是否扎实了,毕竟内容多时间短,在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了背6本书属实有点困难。我自己抽到的还是环化和水控的题,也是有点运气buff的加成。但是还有考官自由提问的环节,当时老师就把我本科的专业课问了个底朝天,所以还是要多看书,如果自己有把握进复试,初试完休息一段时间就可以准备复试了,越早越好。

复试总分为400分,直接加到初试成绩上,不折算百分比,很多同学就是靠复试翻盘的,我就是从80+的排名上升到了50+,稳稳上岸。只要自己好好准备复试,就可以顺利上岸,切记不要摆烂,成绩再高也有可能被后面的人追上!估计近几年都要线上复试了,要提前准备好*支架哦,到时候需要双机位。

4、其他建议

关于信息收集渠道的渠道主要是暨南大学大学的官网、暨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官网和暨南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在心态方面,需要做到的就是适当的放松,考研的过程必然是艰辛和漫长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只要是保持自己进步的状态,哪怕只是一点点,都是成功的一天,所以当我们认为自己取得了一点小成就的时候,我们可以适当地表扬和奖励一下自己,让自己的考研路程并不总是充满紧张的,适当的放松会有助于我们后续学习的进行。

5、最后结语

考研是一个持久战,半途而废的人有很多,坚持到最后的人就已经胜利一半了。不要跟室友同学讨论学习进度,避免外界干扰。有些人就是慢节奏,你自己最了解自己,只要保证每天都有收获就足够了。时长不能代表一切,速度也不能说明一切,只要你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做自己的事,那么结果一定是好的。要注重休息,中午吃完饭就趴桌子上午睡一会,平时学习累了就休息一会,休息十分钟会让你的效率更高。最重要的就是不要熬夜,不管是前期还是后期都不要熬夜,十二点就上床睡觉,第二天的状态会更好。

考研是一场心理战,心态不好的时候就和朋友聊聊天喝喝奶茶。放轻松,不要把考研看成天大的事,它只是你人生的一次选择而已。应试真的不代表什么,可能一次生病或胃疼都会影响几分成绩。不要因为情绪影响自己的效率。淡定自信才是必胜法宝。

最后,祝大家都能够顺利上岸!

祖国60年沧桑巨变作文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大学专业7年巨变 暨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考研经验分享?
①刚建国时期――新旧交替,革命特色
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晚年的孙中山经常穿的服装在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中间显得格外突出,人们把这种服装称作中山装,并把它的款式与孙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则联系在一起,比如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袖子上的三颗纽扣则代表民族、民权和民生三*义,中山装成为国民革命的象征,实际上*早已叛变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将近20年。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开国大典时,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和他身边的领导人穿中山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男性穿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中山装十分正统,上衣的纽扣很多,四个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样式过于呆板,缺乏创新。后来演变成经过一定改进的人民装。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种来自苏联的双排扣制服――“列宁装”,在参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装”,其中,革命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以显示其革命。
②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
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1956年,三大改造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布拉吉裙在中国的流行,得归功于一位苏联的领导人。这位领导人来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女性应该人人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于是,色彩鲜艳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丽的风景。
在讲求勤俭的年代,美丽的服装大多是家庭*而来。巧手的姑娘和母亲们按照画报上的服装裁剪式样,自己动手,使军装变得合身,棉布衬衣变得漂亮。而此时的中山装成为中国最庄重也最为普通的服装,那时拥有一套毛料中山装是令人羡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装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两支钢笔,则是有知识、有文化的表现。后来,有人根据中山装的特点,设计出了款式更简洁、明快的“人民装”、“青年装”和“学生装”。还有一种稍加改进的中山装,就是将领口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很受人们的欢迎。当时,共和国的领袖*就特别喜欢穿这一款式的中山装。以后,国外有人便将这一款式的中山装称作“毛式中山装”。从那时开始,中山装的流行持续了近30年的时间。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人们*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画家曾经形象地描绘出“人人一身蓝”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时,拥有一套军装是那个年代无数年轻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欢穿一身草绿色的军装,头戴草绿色军帽,肩挎草绿色书包。这一身在当时来说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头的了。当然,艰苦朴素还是那时最主流的时尚。为了表现自己的艰苦朴素,有人甚至将新*的衣服在水中做旧,或者在并未被损坏的衣服上打上几个补丁。这种今人看来相当可笑的行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时。当时的顺口溜是这样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还有一首歌,也同样飘荡在建国初期的大街小巷:勤俭是咱的好传统呀,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离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单一的年代,人们的爱美之心也依然会流露出来,一位摄影师把这种流露称之为“挡不住的春光”,这种自然而然传递出的美的追求,是一个时代留在人们脑海中深深的印记。
③改革开放以来――丰富多彩、时尚个性
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8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当时上映的国产故事片《庐山恋》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影片。久违了的爱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颖的时装,都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她在影片中换了多少套衣服,成为当时年轻人讨论的热门话题。这一时期,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蝠衫成为时尚,很多人看不习惯,但年轻人却从中找到个性和自我的感觉。
1981年成立的中国大陆的第一支时装模特队成立,尽管当时只以“服装广告艺术表演班”的名义招生,但令举办者感到意外的是前来报名的人数是预计的四倍。三年后,这支表演队出访欧洲,引起了轰动。西方舆论惊呼:“*的孩子们穿起了时装!”来自中国的时装旋风,带给世界一个开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在美国洛杉机奥运会上实现“三连冠”的时候,北京流行起了运动装。色彩鲜艳的运动装成为爱美的人们首选服装。人们几乎随时随地地穿着运动服,甚至还成为了学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厂服。
90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从服装的变化上,我们看出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内心观念的转变。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以往的“从众”心理到“追求个性”。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
2、日益丰富的饮食
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
①刚建国时期――生活贫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饭
②改革开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粮票出现了。北京从1960年8月起全市饮食业实行凭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制品、蔬菜也实行*供应。这一时期票据种类繁多,除了粮、油、布票,还增发了补助豆票、糕点票、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票、节日补助油票,有些地方还发放过煤球票、冰棍票、烟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证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质短缺的时代,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
提问:书上112页人们为什么要使用票证?
生答: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力。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人们都有些浮肿。
③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
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后停止使用粮票,粮票全面退出历史舞台。一些象征短缺经济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继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
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动脑筋”: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为什么如今成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为过去人们食物匮乏,只有野菜和粗粮,人们为解决温饱并无选择。现在食品供应丰富,人们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人们注意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和选择绿色食品。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
3、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①刚建国时期――居住条件极差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积小,设施简陋。如北方的大杂院,南方的亭子间等,十分拥挤杂乱,屋子小得给人以压迫感。农村里,北方内地多为土坯房、窑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时混居一室,卫生条件差。
②改革开放前――不断改善,但居住条件仍较差
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国初的破旧民居。一片片鱼鳞状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
③改革开放以来――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经不能满足人民居住的需要,于是新型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楼房鳞次栉比,犹如一座新城。
北京从1998年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得到、住得起”的选择。通过经济适用房,人们理解了什么叫“破旧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没有厨房、厕所,没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进房屋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物交通方便的新楼房。
今天,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当我们登上高楼远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时,也可以体会到古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风格多样的装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
4、四通八达的交通
①刚建国时期――交通不便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电车、汽车比较多见,黄包车,自行车是比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车和人力车。而农村里,北方有马车、人力板车,南方有航船、牛车,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②改革开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车为主
“一五”计划期间兴建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国家整体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开放前,城市的交通资源极为有限,人们出行除了用双脚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车和自行车了。但是公交线路少,车厢经常拥挤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当然是自行车,中国曾被称作“自行车王国”,可见人们对于自行车的依赖。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③改革开放以来――交通条件明显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增长很快
在80年代末的中国,出行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票难,乘车难,运输难。因铁路运输能力的不足,当时的铁路客运量每天超载50%,高峰时超出100%,每天有80万人站着乘火车,而全国每年积压的物资则高达1亿5000万吨,南北运输的缺口达6000万吨。
在民国时期,贯通南北的大动脉是京汉铁路,而时代的进步使得它已经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断决定:京九铁路三年开通,并且京九铁路的概念已经更新,南端的终点由江西的九江延长到了香港九龙。1993年5月2日,建国以来兴建的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铁路干线开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铁路全线铺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计划提前四个月,京九铁路实现全线开通运营。这条钢铁大动脉跨越九个省市,缓解了南北运输的矛盾,解决了铁路运输的瓶颈问题;它把即将回归祖国的香港和北京连接在一起,维护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它穿过多个革命老区,给老区人民带去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交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标志。高速公路的拥有量,也成为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一项指标。1984年12月,沪嘉高速公路开始在上海兴建,并于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车。这是我国第一条全线通车的高速公路,从此掀开了我国公路建设史上新的一页。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国许多省区都在地区内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同时应该指出学生,便利的交通也带来了城市发展中的环保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问题。要求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撰写文章《我看城市交通》。提醒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重要性。
现在我们看到现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谓是生机勃勃,人群涌动,车流穿梭。这些交通工具也花样繁多,公交路线增多、设施改善(不仅有普通公交车,还有较为先进的豪华大巴、双层巴士,车内还安装了空调、移动电视);出租车招手即是,私家车也屡见不鲜,地铁、轻轨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中发现出行的来回行程已缩短,道路也变得越来越通畅了……

皖西卫生职业学院的辉煌校史



大学专业7年巨变 暨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考研经验分享?

五十载风雨兼程,团结奋进铸辉煌”述说了安徽省六安卫生学校建校五十年来的巨变。今朝,坐落于六安市皋城东路,占地500亩,一期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环境优美,设备先进,教学、生活、文体设施一应俱全,颇具规模的“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国家级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六安卫校新校区,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已在皖西大地上翌翌生辉。学校历经半个世纪的沧桑磨砺,在求索中蹒跚起步,在改革中发展壮大,在创新中迈向成熟,在超越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品牌。
昔日,学校地处闹市区,占地面积仅几十亩,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而在新的历史时期,校领导班子凭着对解放思想和教育要“面向未来”等理论的深刻理解,审时度势的认真分析当前卫生市场悄然发生的新变化,充分认识到学校只有建设新校区,谋升格才能有出路。为此,学校领导一班人开始跑部门,跑市场,知难而进,锐意进取,2006年7月新校区终于破土动工。在市委、市*和市卫生局的协调下,老校区以6400万元出让给市人民医院,为新校区建设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2006年,学校在新校区的选址、规划上抢抓进度,一期工程建筑面积约7万余平方米,在施工建设上抽调专业人员配合监理公司严把质量关,而为解决资金紧缺等问题,校领导更是想方设法寻找解决办法,通过多方努力,学校一幢幢大楼拔地而起,今年年初,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克服冰天雪地带来的困难,实现了新校区的顺利搬迁,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公寓、学生餐厅、综合楼陆续投入使用,如今,一所高起点、高质量、信息化、生态化、园林化、功能齐全的皖西卫生职业学院已以一幅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人面前。
对比学校前后的办学条件和发展,令人感慨万千。从建校初期学校教职工人数少、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场地紧张、教学设备紧缺发展到今天,学校现已有教职工238人,专任教师138人,本科学历以上教师达100%,具有硕士学位教师15人,在职读研36人,高级职称47人,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50%以上。23位教师在各级各类专业学会、学术团体中担任职务。2005年安徽省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规划教材编写中有9人担任主编、副主编,22人担任编委;2007年经卫生部教材办遴选,学校有12人担任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其中6人担任副主编,6人担任编委。办学能力得到很大提升,成就令人瞩目。在一个崭新的环境里,学校作为一所被教育部、卫生部确定的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和中央财政支持的护理实训基地,注重学生岗位能力和技能的培养,通过积极争取和不懈努力,目前学校专业实验实训室达到了71余个,实验实训场地及设备能满足各专业实验实训要求,实验自开率达100%。校图书馆有藏书10万册,报刊杂志百余种,并有先进的微机检索系统。根据学校发展需要,2007的年12月,学校附属医院与市第二人民医院成功整合,目前附属医院拥有床位500余张,为学生见习、实习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伴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办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学校声誉和社会影响力逐年提升,招生形势也一路看好,招生人数逐年递增,近年来,学校在市委、市*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校党委一班人的带领下,坚持“以就业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不动摇,随着对国内就业市场的不断开拓,该校已经形成立足本省,走向全国的就业网络体系,使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了90%以上,50年来,累计为社会培养各级合格医护人才2万余人,其中相当人数已成为省内外各大医院的护理精英和业务骨干。为适应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如今学校已形成高职与中专并存,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同步发展的教育格局,大中专层次在校生近4000人,拥有护理、助产、康复技术、医学检验技术、药剂、药物制剂技术和药品营销等7个中职专业;同时,学校积极开展“校校”合作办学,1993年学校作为安徽医科大学成教院六安教学点承担成人专科学历教育,先后开办了临床医学、五官医学、高等护理等专业;1999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学校成为安徽医科大学六安教学点,开办普通专科学历教育,同年秋季开始招生,连续举办四届,开设有临床医学、护理等专业;2002年起又分别与安徽医科大学、蚌埠医学院、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合作举办五年制高职教育,2004年与六安电大联合举办开放式护理教育。15年来,先后培养了3700余名专科毕业生。多年的高等教育实践磨砺,师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合作高校的认可与肯定。安徽省乡村医生培训中心设在该校,承担着全省农村在岗医护人员的培训工作。学校2003年被教育部、卫生部确定为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学校,被市卫生局确定为市级护理专业继续教育基地和社区护士培训基地;2004年护理专业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示范专业;2005年被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护理实训基地;2008年被卫生部、香港华夏基金会确定为社区护理骨干培养项目资助学校。 几度耕耘,学校始终名列全省中等医护教育前茅,并连续四届被省委、省*命名为“文明单位”,并多次荣获市文明单位称号,这不仅是皖西卫生教育事业的辉煌成就,更是六安卫校人的骄傲。学校跨越式的发展也得到了来自上级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与指导,市长曹国强、省教育厅职成处处长左其琨、市卫生局局长潘健、市教育局局长丁胜奇等先后来该校考察调研指导工作,并就学校申报安徽卫生职业学院工作做了重要指示,给了全校师生员工巨大鼓舞。 经世风雨创伟业,引吭高歌向未来。那个诞生于上世纪中期、曾一度影响了皖西乃至全省卫生教育的摇篮,在今天已呈现了星火燎原之势,放眼徽州大地――春华秋实、桃李芬芳,从学校走出的莘莘学子已经成为捍卫人民生命与健康的白衣战士、杏林中的栋梁……2008年,中国迎来百年奥运,六安卫校也迎来了建校五十周年华诞,新校区的建成使用和学校取得的各项令人瞩目的成就,是我们向建校五十周年献上的一份厚重的礼物,目前,校庆办公室业已成立,校庆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之中,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校长刘德培院士在校庆之际为学校题写了 “格物至德,仁术济世” 的校训,它不仅是对该校五十年来办学成绩的高度概括,更是该校办学观念的集中体现,是学校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我们也坚信,随着新一轮蓝图的形成,皖西卫生职业学院的明天必将更加灿烂辉煌!

以上,就是蜕变学习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大学专业7年巨变 暨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考研经验分享?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TAG:
本文标题:大学专业7年巨变 暨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考研经验分享?
wap地址: https://m.tbqqq.com/zixun/301847.html

与“大学专业7年巨变 暨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考研经验分享?”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