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 大学专业

古代大学主张什么专业 中国古代教育史

今天蜕变学习网小编整理了古代大学主张什么专业 中国古代教育史,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古代大学主张什么专业 中国古代教育史

中国古代教育史

你想要的是中国古代教育史,那么就请从头看起(比较多,我适当删减给你转载一下):
有文献记载的可追溯到有虞时代舜所设庠,舜时,设庠为教,分下庠,上庠,七岁入下庠,庶老为师,十五岁入上庠,国老为师。
我们从上古时期就非常重视教育。
先秦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春秋时期,孔子办学,开启了私学教育。
夏商时期的情况是这样的:夏朝,国家就设立了以“序”为形式的官方学校,到了商代中华文明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化积累,并形成了成熟的文字系统,在此基础上,开始出现新的学校形式“瞽宗”。从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上,发现当时的学校还被称为:大学、右学等,教育的对象主要面及贵族子弟,学习内容以文武、礼仪、乐舞等为主,在天文、历法方面也多有涉及。而老师则由巫师、乐师或者*官员充当。
周时期进一步发展:西周时期,*设国学和乡学两类。国学又分大学和小学两级,而乡学则多称为庠、序、校、塾等。《礼记. 王制》记载,“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西周前期,因战事频仍,学校教育以武事为主,而西周后期政权稳定,开始倾重文化教育。当时大学学习以礼、乐、射、书为主,而小学则多学六艺基础知识。而此时的教育依然一贵族教育为主,平民是很难进入官办学校学习的。

出土于西周初期的《大盂鼎》记载,“女妹辰又大服,余隹即朕小学,女勿克余乃辟一人”,意思是大孟年纪很轻时父亲就死了,他继承了父亲的官职。康王就对他说:“你年纪这么轻就做官,我要你进我的小学。”。
教育内容

一为书、数,西周时,人们已经开始在学校教授基本的计算方法,类似今天的“九九乘法表”一样。二为射、御,主要教授学生驾驶车辆、战马,并学习射击等内容。三为礼、乐,此部分主要学习《周礼·春序》中记载的吉,凶,宾,军,嘉等礼仪规范。
教育方向

一为西周统治者要求学生能够在学习上涉猎广泛,文武兼备,周成王对伯禽说:“夫有文无武,无以威天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就是这个意思。二为统治者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在实际中熟练应用。三为周朝的教育侧重点不同,有前重武后重文现象。
教育特点

西周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学在官府”,而且还专有教育的器具和材料,《周礼·地官司徒》说:“闾共祭器,旅共表器,党共射器,州共宾器,乡共吉凶礼乐之器”,可见礼乐之器当时是多么重要的物什。
东周时期,战乱频仍,礼乐崩坏。周王失去了对全国的控制,诸侯开始为政一方,不受管制。诸侯开始在设立自己的官学,称为“痒宫”。然而此时的教育开始由官方向民间延伸和发展,“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所谓“百家争鸣”就是当时教育的典型写照。孔子出名正是因为他开创了私人办学先河。之后诸子百家多是各自立学说,招门生,既是教育,又是宣传。由于战乱频仍的关系,各国都需要大量的人才为自己服务,而私学的盛行正好满足了统治者的需要,也带来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繁荣。此时的教育脱离了官学形式的束缚,开始变的多样性,可以说是无所不谈,从生到死,从和平到战争,从法律到诉讼,无所不包。诸侯开始脱离官办教育的角色,主要以“养士”来吸引人才。教育特点上首先内容无所不包,其次学宗百家,三为讲求实践与实际相结合,且教育场所不固定,或家,或官,或野。四为教育平民化。
秦代:后,初设博士之官,掌管全国教育,因多爱批评时政,丞相李斯提出:“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并批评私学的存在,“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学议之”。秦始皇采纳李斯意见之后,实行严酷的专制统治,取消并禁止办私学,焚书坑儒,屠杀博士和方士。要求希望学习的人“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古代教育遭到沉重打击。
汉代:。汉武帝于是在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把儒家典籍《诗》《书》《易》《礼》《春秋》拔高到“经”的地位,并设儒家五博士,取消了其它各家传记博士,使朝廷教育方针向“独尊儒术”转变。元朔五年(前124年),汉武帝立太学,置弟子五十人,设五经博士教授儒家经典。其时在郡国称为学,在县称为校,在乡称庠,在聚称序,学、校分别设经师一人,庠、序各设孝经师一人,以主掌地方儒学教育。新形式的官办学校开始形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中国教育开始以儒学经典为主要教授和学习方向。将儒家经典作为课堂的必修教材。人们在官学学习儒家经典,进而通过“举孝廉”、“征茂才”、“举贤良方正”等方式进入*。太学设立后,对学生的出身不做严格要求,为才华出众是举,并对家境贫寒者提供资助。
两汉时期,国家教育管理机构也逐步完善,中央设太常兼管教育。蜀郡守文翁成都石室办学以后,地方学府兴起,由行政长官兼管。太学或其他中央学校以及地方学校主要教授学生儒家经典,兼插六艺,在辞、赋、画、书等方面也无所不包。

私学方面虽然没有得到更多发展,但在教育模式上以和官学接近。幼年以认字教育为主,少年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青年以研究和应用为主,基本和官办学校教授内容相同。

魏晋南北朝:由于“丧乱弘多”,政局跌荡,官学衰落,士族阶层转而从《老子》、《庄子》和《周易》中找思想依靠,形成了“玄学清谈”。嵇康就是其中代表人物。教育内容除官学外,已不在以儒家经典为主,开始教授相对立的放任思想,有人提出”超名教,任自然”等观点,不再学宗一师,且不主张学习和实践相结合,讲究清净无为。

地方私学兴盛起来,凭藉“朝章宽简,政网疏阔”却有了长足的发展,当时的情形是“横经受业之侣,遍于乡邑;负笈从宦之徒,不远千里”。教育模式也向家族式、私塾式两个方向发展,而家族式教育成为这个时期的主流模式,进而士族家庭人数繁多,逐渐形成了世族势力。世族家庭教育不在以儒学为主,更兼玄学及博弈书算方面,并将儒释道相互掺杂,教授知识面也逐渐变广。此时民间多学经学,而贵族家庭则更倾向诗、书、朝仪等方面,有些家族则世代只通一门,或历史,或礼仪,或琴棋书画,王献之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隋唐教育的系统化:隋唐时期由于政治、文化、科学、经济等方面都发展迅速,国家教育模式也摆脱了汉代独尊儒术的观点,同时兼顾佛道思想,逐渐形成以儒学为主,佛道为辅,兼通六艺的发展方针。

隋文帝开国后,在中央设立了国子寺,设寺祭酒转管教育,又置博士、助学等充当老师。下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算学、书学等专科学校,大理寺同时设立了律学,教授法律。由于隋初学校系统发达,学生众多,但人才鲜少,隋文帝下诏废天下之学,只保留国子寺一所综合式学校。国子学后改称太学,而隋炀帝以后,国子寺改为国子监,并在地方设立庠、序等学校,教育规模逐步扩大。但由于隋炀帝好兴边事,战争不断,学校教育最终变的徒有其表,失去了为国家选拔人才的意义。 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始置进士科,开创了科举考试制度,为国家教育和选拔人才提供了新的方式由于创制之初,规矩尚不完备,考试内容、方式等没有定式,所以对国家教育未形成重要影响。

唐朝是中国教育完善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唐高祖建制以后,继承了隋朝的教育制度,在国子监之外又设立弘文馆、崇文馆两所贵族式学校。地方设立州学、县学。除教育科目繁多以外,唐高宗还令当时在各学科有造诣的官员编写各科教材,指定为“国学行用”书籍。教育年限不等,有三年,也有七年,分科完成。学生来源也屏弃了魏晋唯出身的陋习,不分贵贱,唯才是举。科举考试制度也在这一时期得到完善,公元702年,武则天还创设武举,以选拔武术人才。唐朝后期,韩愈提出了按照人性的不同,因才施教。强*育对一个人品性的影响。唐朝教育随着国力日盛,继而发展成为国际教育。高丽,新罗,百济,日本,安南等国家都派遣了留学生或留学僧来国子监学习各科课程。据统计,当时中央和地方学校在学人员达到6万多人,各科人才备出,专科优异也可为官成为那个时期的主要体现。主要的教育机构是国子监。国子监设祭酒一人,是最高行政长官。设司业二人,助祭酒掌邦国儒学训导之政令。设丞一人,督导学生学业。设主簿一人,负责文书簿籍,掌管印监。府州县学学生由长史掌管。国子监设有博士、助教、直讲等,主管经学教授。老师多以社会名流、*官员充当。

弘文馆则是主要生源。崇文馆要求学生都是一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国子监为文武三品以上,太学五品以上,四门学七品以上及庶人才学优异者都可参加。律学、书学和算学需八品以上并兼收社会专攻型人才。级别上,弘文馆、崇文馆最高,国子监次之。中央学校生源选拔主要来自贵族子弟及各地考试优异人才。地方官学中的优秀人才也可经推荐、考试后进入太学学习,平民入学者称“俊才”。学生学习时间长短不一,入学时间也不相同。毕业年限分6年和9年两种,按学习科目划分。

官学分旬试、岁考、毕业考三种。旬试即10天一考,考试内容为背诵和讲解儒家经典。岁试即年终考试,考试内容以年内所学所有课程,分上等、中等、下等三个分数线。下等为不及格,需重新学习,不及格三次则需延长在校时间,累至9年仍不及格者,令其退学。毕业考由博士出题,国子监祭酒监考。各学学生能通二经者,平民能通三经者,才有资格考试。各地官学考试及格者由下往上,升入上级学校学习,直至升入太学、国子监学习。

宋代:重文轻武政策

宋初皇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来缓解武将谋国的压力,提高文人的政治待遇,这一政策也体现在国家教育上。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在解除武将兵权的同时,重用儒臣,实行儒臣执政、以文代武的政策。宋太宗以后后,提倡“用文德礼治”,“遵周孔之礼”,主张以儒学为修身之道,同时讲求佛道思想的作用。宋仁宗时,下诏州、县办学,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
兴学运动

第一次兴学运动发生在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即“庆历兴学”。旨在对教育机构和科举制度进行改革。 内容有在州县设立学校,扩大太学和国子监规模,增加讲经博士人数,规定凡受教育者才可参加科举考试,考试内容改为策、论、诗赋三种。但运动因组织者范仲淹被罢黜官职,只进行了很短的时间,就匆匆结束。

第二次兴学运动从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开始至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继续推进,由同平章事王安石倡导,改革内容将太学分为三个等级,即所为三舍法,下舍成绩优秀升中舍,中舍优秀升上舍。熙宁四年五月在地方设立官学,拨学田,置小学教授。十月颁布“三舍法”,改革太学。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颁布太学令。改革科举取士的方法。王安石认为国家选拔人才应“本于学校”,提出停止明经试科,增加进士名额,取消科举考试中的诗赋、帖经和墨义内容,改为经义和策论。同时恢复各类专科学校。王安石还提出学校教育要”求专门,兼文武”,在东京设立武学,教授军事知识。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朝廷设立了经义局,对《诗》、《书》和《周礼》进行新的注释和讲解,汇编成《三经新义》作为全国教育系统统一经学教材。此次兴学运动时间长,成效大,但随着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兴学运动也中途而废。

* 第三次兴学运动从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开始,这年八月,诏天下兴学,以“三舍法”令行天下。州置教授二员,县置小学。县学生选考升州学,州学生三年升太学。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又下诏以学校取士,停废科举。崇宁兴学的目的在于恢复第二次兴学运动中的改革内容,学校制度变化不大。
宋代官学,规模空前,*在中央设立国子监、太学、武学、律学及四门学和广文馆。中央各部门也设立书学、算学、画学、医学。地方上,设立州县两级学校,并在路设立学官。教师先由地方选聘,后改聘进士或国子监、太学毕业学生,教材有国家统一颁布,多以五经为主。

有宋一代,各地书院式私学盛行,主要由于自唐朝以来,印刷业发达,书籍增多,民间可掌握的教育资料也开始增加,又因五代时战乱四起,教育中断,想学习的人一般都集中在有学识的学者的周围,既而形成书院。宋朝时,官方为了对私人办学进行管理,对私学“赐匾”、“赐书”、“赐学田”,给予承认,于是书院形成了以私学,半官办,官办私学等多种方式。另外由于当时有学识有威望的学者,比如朱熹、陆九渊都喜欢在书院讲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书院式私学的威望。著名书院有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和茅山书院。�南宋时期,书院规模扩大,学生增多,逐步在社会上形成另一种办学和上学的风气。书院也从最初的教学场所变为兼顾研究的学术机构。
两宋时期,由于国家重视文人,经济发达,使得国人受教育程度也越来越高,对于受教育的目的,怎么教育人,各时期没有统一观点。王安石主张学以致用,为国家政治服务。范仲淹主张学以研究,为国家体制的改革服务。陈亮等人主张受教育是为了谋取功名,建功立业。这时期的学派代表都主张”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的知识都可以拿来学习。南宋时期的程朱理学主张受教育要“明天理,灭人欲”,主张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人的品德,强*育的连续性,提出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教学的基本用书。
辽金两国的教育

辽金两朝为了巩固本民族在中原的统治,笼络文人,仿照中原教育制度,在中央设立国子监,地方设州学、县学,并举行科举考试,推崇儒释道思想,对中国教育起到了推进作用。对于本民族,辽金还设立了特殊学校,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58年)创设女真国子学,仅限金人子弟优异者入学。地方还设立女真学府及京外医学。在宫廷还设立宫廷学校,专门教授宫女。
元朝教育的低迷
元朝统治者仿照宋制,在中央设立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国子学三类学校。地方上各级行政区域除设立普通官学外,还设立了培养专门人才的医学,蒙古学,阴阳学。在农村还设立社学,社学是一种启蒙式的小学校。虽然元代也于公元1313年恢复科举制度,学习和考试《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主,讲解以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以注解《四书》为考试内容,也从元代开始。虽然元朝有完善的教育体系,但由于统治者过分强调种族优越性,将国家管辖的民族为为不同等级,蒙古有蒙古法,而*有汉法,造成种族对立。元朝的教育制度并没有缓和这种对立情绪,进而转变为大规模农民暴动,导致亡国。

明朝教育的兴盛
教育机构逐步扩大和完善

明朝开国后,朱元璋非常重视教育,并在刘基、宋濂等大臣的参与下,制定了一系列完善国家教育的方针政策。明朝在中央设立国子监、太学、宗学、武学、医学、阴阳学等学校,地方上,在内地省份设立府学、州学和县学,边疆省份设立卫学,统一名称为“儒学”,按照地方行政等级不同称为都司儒学、行都司儒学、宣慰司儒学、按抚司儒学、诸土司儒学等。洪武八年还在乡村设立社学,明孝宗弘治十七年还规定乡村每35户就要设立社学一所。中央以礼部作为全国教育管理机构,地方则在诸路设置学政等官掌管教育。

明朝为照顾功勋旧臣,对这些人的子孙特别优待,他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直接进入学校学习。生源一般分为“举监”、“贡监”、“荫监”、“例监”四部分,前二者,多为地方选拔的优秀学生,后二者多为官员子弟或对朝廷有物资贡献人的子孙。在国子监读书的称为监生。此外还有来自朝鲜和琉球的留学生也在国子监学习。

八股取士

由于科举考试实行几百年,逐步完善,程序越来越复杂,而在考试内容方面也越来越狭窄。明朝科举考试提倡程朱理学,以“四书”、“五经”为主。而“四书”、“五经”又以《四书大全》、《五经大全》作为科举取士的唯一教材。并作为全国教育系统的*材。在考试模式上,也规定必须使用八股文写作,字数也受限制,内容不能自由发挥,这严重影响了学生思想的多样性。
书院政治

明朝初期,书院教育模式被命令禁止,后又逐渐小范围恢复。但这时期的书院已经褪掉私学的角色,成为了官学的另一种形式。张居正当政时,以书院学生聚齐在一起发泄对朝廷不满为由,大量毁坏书院。明朝末年,无锡人顾宪成被罢官归还原籍,出于对朝廷政治的不满,遂聚徒讲学,并以东林书院为基地,不时议论朝政,和朝廷里的清流派相呼应,形成了历史上的“东林党”,逐渐卷入政治旋涡中,书院教育也逐渐失去以教育为主的功能,成了朝野政治斗争的工具。
王守仁的道德教育与明末启蒙教育理论

明朝中叶,王守仁对流行已久的程朱理学提出批评,认为程朱理学讲求的品德修养和现实严重脱钩,应该将教育目的放在“致良知”,即忠孝仁义信等对自身的实际的道德修养,掌握辨别是非的能力,作到“省查存养”,有事无事都要时刻对自身和外界进行是非错误的辨别。王守仁还主张对于萌芽教育,要顺应孩子的“乐嘻游而惮拘检”之情。到了明朝末期,随着社会矛盾激化,边界战争和内部人民暴动频起,以及在经济发达地区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黄宗羲、王夫之等人主张人性不分善恶,是与生俱来。他们批评程朱理学主张的中庸之道,反对无关外界的“修身养性”,提出教育要”经世致用“,学习各方面知识,反对八股文钳制人的思想,讲求学习和实践结合,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趋利避害,强调“履事、习事、实历、习行、习作、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清朝传统教育的衰落
清代前期国家教育体系沿用明制,顺治元年(1644年),清世祖入主北京,恢复科举考试,并修复国子监,改称国学,设置祭酒、司业及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籍、典簿等官,并设府道州县学,乡村设置社学、义学,边疆设置卫学。为满族和蒙古族设宗学、八旗学、蒙古学。后来在国学内设立满洲司,允许八旗子弟进入国学学习。清代前期教育和明朝教育体制变化不大,除进一步完善教育的基础建设以外,还增加老师的人数,提高老师的授课水平,注重选师的能力和学识。清朝也接受外国留学生在国子监学习,比如俄罗斯,琉球两国在不同时期都派遣过留学生。
清朝教育在考试方面对科举制度作了更严格的规定,在严肃制度、慎重科名、防止弊案作出了更细致的规定,并相应的提高了科举考试人员的待遇。顺治丁酉科作弊案和康熙辛卯科作弊案成为清代前期最著名的考场舞弊事件。由于清朝*注重汉族知识分子,在科举考试中,规定宗室不参加乡、会试,旗人、蒙古人不得录为三甲。另外前期教育中,*注重平衡各地的教育差距带来的考试不公平现象,按照各地教育的规模和入学人数分配考试录取名额。然而由于清朝在教材上以“四书”为主,考试内容也是在四书中寻章摘句,让考生根据官方注解进行解析,使得学生为了考试而考试,学习面过于狭窄,达到不知古不识人的程度。*战争之后,洋务运动如火如荼,青年学生开始被派遣到外国留学,带回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带回许多先进的观念。在传统教育和外国教育的碰撞中,传统教育因在科技方面的缺失而越来越受到留洋学生的轻视。张謇提出“教育救国”,希望通过学习外国先进的文化,挽救中国的衰亡。但他不主张完全嫁接外国教育模式,提出严格教育论,“凡教之道,以严为轨。凡学之道,以静为轨,有害群者去之,无姑息焉”。容闳提出中国教育应借鉴西方模式,取消科举考试,让学生学习各方面知识。国家经历洋务运动、庚子国变之后,传统教育受到各界的批评日间增多,以至于光绪三十二年,朝廷废止了传统的科举考试,改设新学,先按传统考试发放录用人才,在设立小中大学堂之后,又根据成绩优劣授予功名式文凭。
自此,中国新学开始,新式教育兴起,中国教育史也不再是古代教育史了。你可以自己w-i-k-i百度不让我发他们的网站。用谷歌搜一下。我是转自那里的。看看还真是长知识。

中国古代理学主张什么?



古代大学主张什么专业 中国古代教育史
理学,是由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延传下来,昔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的推出,导致除儒家外的百家失传,但也少有保留。至后期历史学者研究,逐步形成我国古代理学。例如:《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宋明理学》等

北宋中期有周敦颐的濂学、邵雍的象数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司马光的朔学,南宋时有朱熹的闽学、陆九渊兄弟的江西之学,明中期则有王守仁的阳明学等等。尽管这些学派具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和特点,但按其基本观点和影响来分,主要有两大派别,二程、朱熹为代表的 朱熹
程朱理学;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

古代文学考研



古代大学主张什么专业 中国古代教育史
你问这些问题很难回答,还是结合实际情况自己斟嚼吧.
添附古代文学考研试题给你,希望有帮助:

先秦
一、名词解释和填空
1、九辩(人大古代文学00)
2、九歌(人大古代文学00)
3、淝水之战(北大古代文学9x)东晋与前秦符坚 谢安
4、《天问》的作者是(屈原)(南开大学文学综合00)
5、春秋三传(徐州师大古代文学03,南京师大古代文学02、03)《公羊传》、《榖梁传》、《左传》。
6、孔子有关诗乐的主张有()()()(浙大古代文学05)
7、孟子的论文主张是()()(浙大古代文学05)
8、《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宋玉)(浙大古代文学05)
9、“齐人有一妻一妾”故事出自(《孟子》)(复旦大学古代文学05)
10、《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复旦大学古代文学05)
11、尚书(南大古代文学03、04,四川大学古代文学02)
12、楚辞 先秦 (北师大古代文学93)
13、四家诗(四川大学古代文学03)
14、“阳春白雪”的典故出自于()的《对楚王问》(四川大学古代文学02)
15、*传授《诗经》,有古今文之分,“毛诗”为古文经,今文经有“鲁诗”“齐诗”与()(四川大学古代文学02)
16、《老子》又名《道德经》,由(道经)与(德经)两部分组成。(四川大学古代文学02)
17、三家诗(北大古代文学04)
18、变风变雅(苏州大学古代文学04)
19、春秋笔法(苏州大学古代文学04)
20、比兴(华东师大中文03)
21、春秋内外传(湖南师大古代文学xx)
22、风雅颂(北大文学史04)
23、〈庄子•内篇〉(苏州大学03)
24、笙诗

二、简答
1、《蒹葭》的章法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徐州师大古代文学03)
3、《诗经》的编定成书有哪几种说法?其各自的依据是什么?《诗经》在汉代的流传情况如何?(徐州师大古代文学05)
4、简论〈离骚〉对〈诗经〉比兴手法的开拓。(苏州大学古代文学03)
5、与《诗经》相比,《楚辞》在艺术表现方面有哪些特色。(苏州大学古代文学04)
6、你是怎样看待《诗经》艺术成就及其影响的。(南京师大古代文学03)
7、《庄子•养生主》中文惠君曰:“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请问梁惠王从庖丁之言者体会到的究竟是何养生之道。(南京师大古代文学04)
8、简述《诗经》“六义”中的风、雅、颂的主要内容。(南大古代文学05)
9、《孟子》艺术特点。(南大古代文学04)
10、《诗经》中“赋”和“比”的异同。(北师大古代文学03)
11、简析《离骚》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北师大古代文学02)
12、举例说明《诗经》的赋比兴手法。(北师大古代文学01)
13、简述庄子文章对后世的影响。(北师大古代文学00)
14、简述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北师大古代文学96)
15、距离说明庄子散文中的寓言的特点。(北师大古代文学96)
16、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北师大古代文学99)
17、简述《左传》《国语》和《战国策》的编写体制。(北师大古代文学94)
18、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概况。(北师大古代文学93)
19、春秋战国时期散文有哪些特点。(武汉大学古代文学04)
20、简述屈原〈离骚〉的主要思想内容。(浙大古代文学04)

三、论述
1、《诗经》有哪些属于“史诗”性质的作品?试举两篇间述之。(复旦大学古代文学99)
2、怎样评价〈离骚〉的思想意义。(北大文学史04)
3、论述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及其后代散文的影响。(人大文学综合00)
4、屈原与老子作品艺术特色比较。(北大古代文学9x)
5、试论《诗经》的采集、整理、流传及“六义”之说。(复旦大学古代文学99)
6、庄子三学的艺术成就。(徐州师大古代文学03)
7、结合作品,试论《左传》的文学特点。(徐州师大古代文学05)
8、《诗经》的艺术特点。(徐州师大古代文学04)
9、举例《左传》的叙事特征。(北师大古代文学01)
10、谈谈《庄子》的艺术特色。(北师大古代文学98)
11、《楚辞》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北师大古代文学94)
12、论先秦的浪漫主义文学传统。(北大古代文学03)
13、试述屈原作品艺术成就。(最好从内容与形式浑然一体而产生的艺术感染力方面分析)(复旦大学古代文学xx)
14、试论《诗经》的艺术特征。(人大文学综合04)
15、和《左传》相比,《战国策》在文学方面有什么新的变化。(人大古大文学04)

魏晋南北朝
文学
一、名词解释或填空
1、建安风骨(北师大中国文学史05,华东师大中文05,人大古代文学04)
2、建安诗歌(暨南大学古代文学史05)
3、建安文学(北大古代文学04)
4、《芜城赋》作者()(复旦大学古代文学05)
5、阮籍的文学成就体现在()(复旦大学古代文学05)
6、建安七子(山东大学古代文学05,浙大古代文学04)
7、竹林七贤(山东大学古代文学03,北师大古代文学93)
8、永明体(南京师大古代文学03,华东师大文学基础04,南京师大古代文学04,徐州师大古代文学03,浙大古代文学04)南齐永明年间形成的新体诗,讲究声律与对偶,代表人物沈约、谢朓、何逊
9、阮籍长于五言诗,其代表作为()(南开大学古代文学综合00)
10、刘义庆的代表作是(《世说新语》)(南开大学古代文学综合00)
11、成语“江郎才尽”的“江郎”指2南朝梁诗人(江淹)(南开大学古代文学综合00)
12、昭明文选(南开大学古代文学综合00)以昭明太子萧统为中心的文学集团编纂的文集
13、骈文(南开大学古代文学综合00)对偶、声律
14、太康文学(北大古代文学04)
15、徐庾体(北大古代文学04,苏州大学古代文学03)即宫体诗,以宫廷生活或女子体态、器物为咏叹对象,内容浮华藻丽,但感情空洞
16、连珠体(北大古代文学03)
17、写出下列简称中作家的全名: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复旦古代文学99)(徐州师大古代文学03)三张: 二陆:陆机、陆云、两潘 潘岳、左思
18、写明下列作家生活在公元几世纪及其著作集名:蔡邑,江淹(复旦古代文学99)
19、玄言诗(苏州大学古代文学04)
20、《与山巨源绝交书》(人大古代文学04)
21、嵇、阮(苏州大学古代文学03)嵇康 阮籍
22、《世说新语》(四川大学中国文学03)
23、北山移文(人大古代文学00)

二、简答
1、魏晋传奇有哪几种,内容是什么。(厦门大学古代文学05)、
3、试论述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浙大古代文学05)
4、“永明体”的声律要求?有什么意义。(复旦大学古代文学05)
5、“嵇志清俊”怎样理解。(山东大学古代文学05)
6、六朝志人小说人物语言特色。(北师大古代文学03)
7、曹植诗歌在艺术上有何创新。(北师大古代文学00)
8、简述庾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北师大古代文学99)
9、概述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思想内容上的价值。(北师大古代文学96)
10、为什么说庾信是南北朝最后一位优秀的诗人?(北师大古代文学98)
11、以《五柳先生传》和《挑花源记》为例,简述陶渊明的散文的特点。(北师大古代文学97)
12、简述谢灵运诗歌的艺术特色。(北师大古代文学94,湖南师大古代文学xx)
13、简述阮籍《咏怀诗》的艺术特色。(北师大古代文学93)
14、简述谢灵运的诗风。(徐州师大古代文学03)
15、以谢眺诗为例简述“永明体”的特征、价值。(徐州师大古代文学04)
16、简述建安“三曹”诗歌的异同。(苏州大学古代文学03)

三、论述
1、分析曹植诗歌风格前后期的不同。(暨南大学古代文学史05)
2、以陶渊明的《归田园居》(5首)为例,分析其田园诗的艺术境界。(北师大古代文学02)
3、论曹植诗的艺术成就。(北师大古代文学00)
4、论述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北师大古代文学96)
5、论建安诗歌对文人诗歌发展的贡献。(南开大学中国文学史99)
6、以阮籍为代表的正始诗风对建安诗风有哪些延续。(武汉大学古代文学04)
7、试比较“古诗十九首”与阮籍《咏怀》的主题与风格。(复旦大学古代文学99)
8、西晋武帝太康至惠帝元康年间,文坛上出现一批作家,史称“太康之英”,其主要包括哪些诗人?略述其创作成就。(南大古代文学99)
9、陶渊明诗歌艺术及其在诗歌发展史的意义。(复1旦大学古代文学04)
10、根据下列两条资料,评论曹植诗歌:[1]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古今,卓而不群。(钟嵘《诗品》上);[2]子建《名都》《白马》《美女》诸篇,辞极赡丽, 然句颇尚工,语多致饰,视东西京乐府天然古质,殊自不同。(胡应麟《诗薮?内篇》)(苏州大学古代文学04)
11、赏析:《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能何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徐州师大古代文学03)
12、论述建安诗歌的特征。(徐州师大古代文学04)
13、试论鲍照诗歌的基本风格构成及其形成原因。(徐州师大古代文学03)
14、有人说:“古诗两汉以来,曹子建出而始为宏肆,多生情态,此一变也。”你如何理解这一论述。(人大古代文学00)

文学批评
一、名词解释或填空
1、曹丕《典论?论文》里提到的四体八论是指()()()()(浙大古代文学05)
2、《文赋》(浙大古代文学05,徐州师大古代文学03,苏州大学中国文论03)
3、诗缘情而绮靡(苏州大学中国文论04)
4、钟嵘的滋味说(人大古代文学04)
5、《文心雕龙》(浙大古代文学04)

二、简答
1、钟嵘的《诗品》是如何评价历代诗人诗歌的?请简要回答。(北师大中国文学史05)
2、刘勰《文心雕龙?辨骚》:“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苏州大学中国文论04)

三、论述
1、曹丕文气说和孟子知言养气说比较分析。(厦门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05)
2、文心雕龙的隐秀。(厦门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05)
3、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学理论长足发展的原因。(北师大古代文学03)
4、结合曹丕的《典论?论文》具体内容,给出你的评价。(北大古代文学04)
5、刘勰钟嵘文学思想之比较。(北大古代文学03)
6、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是如何分析想象的。(复旦大学中外文学与文艺理论03)
7、以曹丕的“文气说”谈谈作家个性与文学创造的关系。(苏州大学中国文论04)

宋代
历史背景

一、名词解释或填空
1、陈桥事变(北大古代文学99)
2、新旧党争(北大古代文学98)
二、简答
三、论述
1、北宋自“庆历新政”到“王安石变法”之党争。(其具体过程)(北大古代文学00)


一、名词解释或填空
1、花间词派(武汉大学古代文学专业试题04、北师大中国文学史93)
2、花间集(徐州师大中国古代文学03)
3、“苏门四学士”是指()、()、()、()(四川大学中国文学03)
4、 宋代有关词论主张当行本色,其中当行是指(),这与南宋()的()中提到的“词别是一家”是一致的。(浙大古代文学05)
5、漱玉词(山东大学古代文学05)
6、梦窗词(南师大古代文学03)
7、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是()编的()(南开大学文学综合99)
8、以诗为词(人大中国古代文学史00)
9、《*集》(苏州大学古代文学03)
10、解释典故: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南师大古代文学02)

二、简答
1、试述你对“词别是一家”的理解。(武汉大学古代文学专业试题04)
2、简述柳永对词体发展的贡献。(南开大学中国文学史99)
3、默写陆游《卜算子•咏梅》(南开大学中国文学史99)
4、谈谈对苏轼“以诗为词”的看法。(华东师范大学中文04)
5、李清照以女词人而自写情怀,其抒情特点与传统的“代言体”词作有何不同。(四川大学中国古代文学)
6、词”和“曲”的产生有哪些共同的原因。(北师大中国文学史00)
7、简述北宋词的发展概况。(北师大中国文学史99)
8、简述李清照的艺术特色。(北师大中国文学史96)
9、举例说明苏轼词的艺术风格。(北师大中国文学史96)
10、“辛派词人”指11、 的是哪几位作家。(北师大中国文学史97)
12、简述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北师大中国文学史94)
13、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徐州师大中国古代文学03)
14、简述*词的艺术特征。(苏州大学中国古代文学04)
15、比较苏轼辛弃疾创作特点。(复旦大学中国文学02)
16、比较苏、辛词风的异同。(南师大古代文学02)
17、刘辰翁《柳梢青•春感》:“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此三句描写的是何景象?表达作者何种感情?(南师大古代文学02)
18、谈谈宋词中的“易安体”(北大古代文学00)

三、论述
1、评述唐五代词。(四川大学中国文学03)
2、苏轼的出现在北宋有什么意义?对后人影响如何。(复旦大学古代文学05)
3、论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北师大中国文学史00)
4、试论苏轼对词发展的贡献。(北师大中国文学史98)
5、试论柳永词的艺术特色及其对词发展的贡献。(北师大中国文学史93)
6、结合具体作品论述柳永在词试上的贡献。(人大中国古代文学史00)
7、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具有既豪迈清雄又飘逸空灵的特色。试从景境、情境、理境等曾面中述其艺术蕴涵。(徐州师大中国古代文学04)
8、《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词至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苏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寻源溯流,不能不谓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请结合词史,谈谈对这段论述的看法。(南大古代文学99)
9、况周颐《惠风诗话》:“作词有三要:曰重、拙、大,南渡诸贤不可及处在是。”请结合词史,说明自己的看法。(南大古代文学99)
10、用苏轼的词、诗、文各一篇分析苏轼作品的艺术特色与美学风貌。(复旦大学中国文学03)
11、结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分析评论此词的意境构成和风格特征,且论述此词与苏轼词体革新理论的关系和其在词史发展上的重要地位。(浙大古代文学04)
12、论述周邦彦的“集大成”。(人大古代文学04)
13、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中云“东坡词……”,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北大中国文学史04)
14、论述唐宋词的发展流变。(苏州大学古代文学03)
15、南唐五代词对北宋词的影响。(北大古代文学97)
16、黄庭坚诗论及其创作艺术成就。(北大古代文学98)
17、论辛弃疾词的成就及其对南宋词的影响。(北大古代文学99)



一、名词解释或填空
1、江西诗派(北师大中国文学史05)
2、江西诗派的开创者是()(南开大学文学综合00)
3、中兴四大诗人有()()()()(浙大古代文学05、南师大古代文学02)
4、点铁成金(暨南大学古代文学05)
5、诚斋体 (山东大学古代文学04、徐州师大中国古代文学03)
6、文起八代之衰 (xxxxxx)
7、永嘉四灵(人大中国古代文学史00、苏州大学中国古代文学04)
8、江湖派(复旦大学中国文学02)
9、夺胎换骨(北大中国文学史04)
10、苏、梅(苏州大学古代文学03)
11、《四时田园杂兴》(北大古代文学03)
12、一祖三宗(武汉大古代文学04)
13、写明下列作家生活在公元几实际及其著作集名:陈与义、元好问

二、简答
1、比较李白与陆游诗歌风格的异同。(暨南大学古代文学05)

三、论述
1、中国古代诗歌跟唐诗和宋诗的依据和意义。(北师大中国文学史05)
2、试论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的农村题材诗歌创作。(北大古代文学04)
3、试比较论述李白与苏轼的人格精神与诗歌风格。(徐州师大中国古代文学03)
4、略论江西诗派的创作成就及在诗歌史上的地位。(苏州大学中国古代文学04)
5、唐宋“以文为诗”之种种。(北大古代文学01)
6、谈谈黄庭坚诗作的艺术特点及其对后世诗人的影响。(清华大学文学理论和文学史00)
文(散文、笔记文、骈文)

一、名词解释或填空
1、唐宋八大家(四川大学中国古代文学xx)

二、简答
1、苏轼称韩愈为“文起八代之衰”,你是如何理解的。(北师大中国文学史05)
2、欧阳修的散文对散文文体有什么创新。(北师大中国文学史02)
3、何谓“唐宋散文八大家”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徐州师大中国古代文学05)

三、论述
1、试述唐宋古文运动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中文03)
2、试述北宋古文运动对于唐朝古文运动的继承、发展。(北大古代文学00)
3、唐传奇与宋人笔记比较。(北大99)

志怪与传奇

话本

一、名词解释或填空
1、话本(山东大学文学史03)

文学批评与理论(词论、诗论、文论)(不单单是宋代的)

一、名词解释
1、“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说(四川大学文学概论试题99)
2、曹丕《典论•论文》里提到的四体八论是指()()()()(浙大古代文学05)
3、《文赋》(浙大古代文学05、徐州师大中国古代文学03、苏州大学中国文论03)
4、童心说(南大语言文学基础05)
5、六义(苏州大学中国文论04)
6、言有物,言有序(苏州大学中国文论04)
7、诗缘情而绮靡(苏州大学中国文论04)
8、穷而后工(苏州大学中国文论04)
9、《文心雕龙》(浙大古代文学04)
10、发愤著书(苏州大学中国文论03)
11、神韵说(苏州大学中国文论03、北大古代文学98)
15、特犯不犯(苏州大学中国文论03)
16、情景交融(苏州大学中国文论03)
17、意境(苏州大学中国文论03)
18、汉•王充的代表作是()、晋•陆机的代表作()、唐•皎然的代表作是()、元•张炎的代表作是()、清•幔亭过客的代表作是()、《与李翊书》的作者是()代的()、《岁寒堂诗话》的作者是()代的()、《艺苑厄言》的作者是()代的()、《夕堂永绪论内篇》的作者是()代的()、《古谣谚序》的作者是()代的()。(厦门大学中国古代文论97)
19、思无邪(厦门大学中国古代文论97)
20、诗缘情而绮靡(厦门大学中国古代文论97)
21、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厦门大学中国古代文论97)
22、是赝而理镇(厦门大学中国古代文论97)
23、诗有别材,诗有别趣(厦门大学中国古代文论97)
24、词源(北大古代文学98)
25、艺概(北大古代文学99)
26、“立象尽意”之说出自()(南开大学文学理论00)
27、意境(清华文学理论与文学史01)

二、简答
1、“汉魏风骨”是何人最先提出来的,它的基本涵义是什么。(四川大学文学概论试题02)
2、“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孕外之致耳”是何人最先提出来的,它的基本涵义是什么。(四川大学文学概论试题02)
3、“文以载道”是何人最先提出来的,它的基本涵义是什么。(四川大学文学概论试题00)
4、“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要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是何人最先提出来的,它的基本涵义是什么。(四川大学文学概论试题01)
5、“夫神思方运,万涂竟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是何人最先提出来的,它的基本涵义是什么。(四川大学文学概论试题01)
6、《文赋》《文心雕龙》《沧浪诗话》《原诗》《人间词话》的作者分别是什么时代的什么人。(四川大学文学概论试题03)
7、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风骨论和兴寄论分析。(厦门大学古代文学专业中国文学批评史05)
8、严羽《沧浪诗话》中别趣别才分析。(厦门大学古代文学专业中国文学批评史05)
9、曹丕文气说和孟子知言养气说比较分析。(厦门大学古代文学专业中国文学批评史05)
10、袁枚的性灵说缘情说很儒家诗言志说比较。(厦门大学古代文学专业中国文学批评史05)
11、常州词派的领袖人文的词学主张。(厦门大学古代文学专业中国文学批评史05)
12、文心雕龙的隐秀。(厦门大学古代文学专业中国文学批评史05)
13、试论种嵘《诗品》“自然英旨”说的观点。(浙大古代文学05)
14、简述荀子《乐论》中的文学批评观点。(苏州大学中国文论04)
15、刘勰《文心雕龙•辨骚》:“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苏州大学中国文论04)
16、王骥德《曲律•论用事》:“曲之佳处,不在用事,亦不在不用事。”你对此有何看法。(苏州大学中国文论04)
17、请简述王安石《上人书》的文学主张。(苏州大学中国古代文论04)
18、简述王士慎的“神韵说”和神韵诗。(苏州大学中国古代文学04)
19、刘勰的《文心雕龙》是如何分析想象的。(复旦大学中国文学03)
20、钟嵘的滋味说。(人大古代文学史04)
21、简述李渔的戏曲理论。(苏州大学古代文学03)
22、谈谈你对“言不尽意”说的理解。(苏州大学中国文论03)
23、简述汤显祖的“意、趣、神、色”论。(苏州大学中国文论03)
24、简评司空图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厦门大学中国古代文论97)
25、简述汉代对屈原的评论。(北大文艺学专业试题03)
26、试评王士祯的神韵说。(北大文艺学专业试题03)
27、《文赋》中对性灵说的论述。(即其创作灵感说)(北大古代文学02)

三、论述
1、清人叶奎说“韩愈诗其力大,其气雄,开一代之尊”,联系韩作,说明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武汉大学古代文学专业试题04)
2、刘勰钟嵘文学思想之比较。(北大古代文学03)
3、试论曹丕的文气论。(四川大学文学概论试题00)
4、分析、比较陆机刘勰关于艺术想象的理论的异同,评述刘勰作出的贡献。(四川大学文学概论试题00)
5、试论曹丕的《典论•论文》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贡献。(四川大学文学概论试题03)
6、以曹丕的“文气说”谈谈作家个性与文学创造的关系。(苏州大学中国文论04)
7、鲁迅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请结合《红楼梦》第一回的有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苏州大学中国文论04)
9、曹丕和陆机关于诗歌的文学见解有哪些异同,对后事文学发展有什么影响。(复旦大学中国文学xx)
10、试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观点,解释中国文学的大致发展方向。(苏州大学中国文论03)
11、结合具体作家作品,谈谈你对“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的文艺理论观点。(苏州大学中国文论03)
12、古代文论有何现实价值?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厦门大学中国古代文论97)
13、比较韩愈苏轼文学观的异同。(北大文艺学专业试题03)
14、评价钟嵘的《诗品》。(北大古代文学97)
15、黄庭坚诗论及其创作艺术成就。(北大古代文学98)
16、从“诗言志”到“诗缘情”。(北大古代文学98)
17、论述:“文以气为主”所代表古代文论自觉之趋向。(“文以气为主”是谁最先提出来,在古代文气思想发展史上起何作用)(北大古代文学00)
18、谈谈《红楼梦》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清华文学理论与文学史试题01)

四、作文
1、《文心雕龙》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请结合文学史辨析之,说明之。(华东师范大学中文作文部分04)

以上,就是蜕变学习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古代大学主张什么专业 中国古代教育史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TAG:
本文标题:古代大学主张什么专业 中国古代教育史
wap地址: https://m.tbqqq.com/zixun/319035.html

与“古代大学主张什么专业 中国古代教育史”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