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 大学专业

江汉大学师范专业介绍 江汉大学实验师范学院的历史沿革

今天蜕变学习网小编整理了江汉大学师范专业介绍 江汉大学实验师范学院的历史沿革,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江汉大学师范专业介绍 江汉大学实验师范学院的历史沿革

江汉大学怎么样?

江汉大学还不错,具体分析如下:

江汉大学是一所综合实力很强的公办高校,师资力量也很不错,整体教学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对于广大考生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据2020年校友会最新大学排名显示,江汉大学位列全国第344位,星级评定为二星级,办学层次为区域高水平大学。

网友评价

1.江汉大学位于湖北武汉经济开发区,学校的位置不错,通了地铁以后交通就更加方便了。学校的环境非常优美,地处三角湖畔。学校的设备非常完善,图书馆建设的还是很不错的,学习氛围浓厚,学校比较重视学生的发展。学校的住宿一般般,大一的时候是六人间,大二是四人间。食堂很好,价格也便宜。

2.虽然江汉大学创办仅仅只有十几年的时间,但是其历史却可以追溯到1912年黄兴与宋教仁在武汉筹建的江汉大学。这所大学现在综合实力还是很不错的,发展势头很迅猛。整个大学的建筑风格很大气,环境特别的优雅,我最喜欢的就是校内的那个大湖,水挺多的,有烦心事的时候我总是喜欢在湖边遛一遛。这所大学的美术学已经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学科建设是最成功的。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江汉大学

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 zy.offercoming.com

江汉大学的各个分校区是什么专业



江汉大学师范专业介绍 江汉大学实验师范学院的历史沿革
院系设置
江汉大学校门
学校设有商学院、政法学院、人文学院、艺术学院、现代艺术学院、机电与建筑工程学院、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卫生技术学院和高尔夫学院等18个学院。现有3个硕士学位授予点,53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法、文、史、教育、理、工、农、医、管理等10大学科门类。全校现有专任教师近千人,其中正、副教授50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16000人。

编辑本段学院介绍商学院  商学院于2002年6月成立。建院以来,坚持以人为本,以本科教学为中心,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重点,以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立足武汉,面向省内外,不断探索一条“教学立院、科研强院、服务兴院”的有特色的建设与发展道路,推动学院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努力使学院成为地方经管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成为探索解决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基地。
校园环境(15张)
学院下设五系、一中心、三所、三办。五系:经济学系、工商管理系、会计学系、旅游管理系、信息管理系;一中心: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下设6个专业实验室:经济与管理科学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室、ERP实验室、信息管理基础实验室、旅游管理模拟实验室和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三所:江汉大学企业发展研究所、江汉大学旅游管理与发展研究所、武汉市*业战略与发展研究所(武汉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三办:党政办公室、教学办公室和学生工作办公室。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32人,其中专任教师107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8人,副教授37人,讲师56人,助教6人,教授、副教授所占比例为42.1%。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8人,具有硕士学位者66人,二者所占比例为70.1%;另有在读博士17人,在读硕士6人,他们将在三年内完成学业,届时学院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可达88人,所占比例将达82.2%。专任教师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共43人,所占比例为40.2%。学院有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武汉市*津贴专家2人、市级学科带头人7人、武汉市优秀青年教师3人,部分教师有在国外学习的经历,并在全国性学术机构*的教师25人,逐步形成了由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人才梯队。学院正在形成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逐渐合理的师资队伍。

学院现开设有八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与管理学两大学科门类。它们分别是经济类的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管理类的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校学生1400多人。学院于2002年开始举办湖北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班——工商管理类试验班,该班是江汉大学五个试验班之一(湖北省五所高校取得举办资格)。学院的“企业管理”学科被列为市级重点学科,同时被列为湖北省硕士点立项建设学科,会计学科列为江汉大学重点学科。旅游管理专业和会计学专业被列为江汉大学品牌专业。学院有校级精品课程2门:《金融学》、 《管理信息系统》 ,校级立项精品课程6门:《会计学原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 《旅游学概论》 、《微观经济学》、《财务管理》。已有4位教授与武汉科技大学、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学院着力营造“严谨治学,从严执教,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先后有43名教师获得校级教学质量奖,8人获市级以上荣誉称号。

建院以来,商学院的科研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连续三年圆满完成学校下达的各项管理目标,2006年被评为校级科研工作先进单位。建院以来,院教师公开发表论文701篇,其中权威及核心期刊218篇,ISTP收录2篇,EI收录2篇。主编出版著作、规划教材18本(含2本实验教学教材),参编规划教材22本,主持省市级以上科研课题65项(含实验教学课题23项),有21名教师的18项科研成果获得市级以上表彰奖励,其中,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湖北省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1项,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武汉市社会科学成果奖8项。
政法学院  政法学院学科较多,涉及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等4个一级学科。现有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法学、社会工作4个本科专业和涉外秘书、国际经济法、电子政务3个助学本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办近30年,师资力量雄厚,学生每年报考研究生录取率在全校名列前茅。法学专业由法律专科专业发展而来,是湖北省高校创办最早的三个法学专业之一(另两个为武汉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专业)。行政管理专业创办于1997年,适应面广,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社会工作专业是根据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于2003年创办的新专业,起点高,特色鲜明,发展前景广阔。秘书专业为市属高校重点专业,是全国最早设立的秘书专业之一,对全国秘书专业的创建和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校级重点学科和湖北省硕士点立项建设学科。学院还承担着全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06人,专任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都比较合理。专任教师中有教授5人(平均年龄48岁)、副教授44人(教授、副教授占专任教师的46%)、博士研究生7人(含博士后2人),另有13人博士在读。具有硕士研究生及其以上学历的教师70人,占专任教师的66%。35岁以下的教师40人,占专任教师的57.6%。相当一部分教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名牌大学。

学院有武汉市学科带头人6人,享受*专项津贴者6人,3位青年教师先后入选武汉市“213人才工程”,多人被评为全国和湖北省优秀教师,1人被评为江汉大学“教学名师”,1人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聘为*教授和硕士生导师。2人分别被学校聘为学科责任教授、学科骨干教师。学院还聘请了北京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梁柱教授,武汉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黄进教授,武汉市委副书记程康彦同志等全国著名学者和知名人士为*教授。

学院设有地方法治与社会工作研究所、秘书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发展研究所等3个研究所,建有模拟法庭、电子政务实训室、秘书实训室等多个实训室。

近5年来,全院教师共发表论文600余篇,60余篇被转载或获得省市级以上奖励;出版专著和教材20余部,参与国家级课题5项,主持省市级课题30余项;9门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1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学院现有本科专业学生740余人。学生学风端正,表现优异,曾有两个班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班集体并有多名学生在参加省、市、国家、世界级大型活动中的志愿服务而被评为优秀志愿者。如2005级社会工作专业的杨钱同学、2006级国际经济法专业的王晓龙同学和2006级行政管理专业的王小倩同学被评为2007女足世界杯武汉站优秀志愿者、中国第六界全国城市运动会优秀志愿者、湖北省第三届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优秀志愿者、2008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武汉站志愿者领队、2008北京残奥会火炬传递武汉站志愿者领队等优秀称号!近年每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超过90%。
教育学院  教育学院是以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课程与教学论等学科专业组成的教育科学学院。设有教育学系、心理学系、教育技术学系及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所,有教育技术学实验室和心理学实验室, 现有应用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及教育学三个本科专业,并设有教师教育研究所和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和江汉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全院教职工有43人,学生424人。

师资队伍建设学院拥有一支平均年龄仅38岁的专任教师队伍,在编教师3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3人,讲师8人,助教 9人,获硕士学位者11人,在读博士2人,在读硕士10人。教师政治合格,业务素质较高,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有数人次获得“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武汉市新长征突击手”、“武汉市优秀青年教师”、校教学成果奖、优秀教学质量奖等奖励。有多名教师在武汉市教育学会、湖北省心理学会、湖北省教育技术学学会、湖北省心理卫生协会、中国教育学会等学术团体中担任理事长、常务理事、理事等职务。几年来,共发表论文近百篇,公开出版专著、教材5部,完成科研课题6项。学院在研课题16项,省级以上课题6项,市级课题8项。学院教师主持的课题《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培训模式的研究》获2003年武汉市科学进步二等奖;论文《中美师资培养的比较研究》获武汉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论文《教师教育发展趋势与结构调整的比较研究》获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基础教育工作委员会第六届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学院初步形成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师资队伍。

学科专业建设学院在教师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综合优势和明显的学科专业特色,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专业具有较长的办学历史,在湖北省武汉地区有较强的实力。在不断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前提下,重新制定和修订了应用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放在首位,努力实现“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理念。

课程建设承担有省级优质课程1门, 《教育学》 。校级精品课程4门,《教育学》、《心理学》、《多媒体技术与应

用》和《心理测量学》。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加大课程研究力度,优化课程结构,不断更新教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方法,搞好知识更新、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衔接。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加大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份量,扩大知识面,在专业课程设计中,提高专业课程的比例,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课程模块。

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学院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提高教学质量保障系统。不断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严格教学常规管理。规范备、教、改、导、考等教学过程,通过评估评价加强量化与目标管理,建立教与学的激励机制,加强与完善计算机教学管理,使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现代化。认真做到:⑴不断规范与加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体系、试题库及其教学管理规章等教学文件建设;⑵确立教学工作职责,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量化管理,以促进其规范化与科学化;⑶建立完善教学及教学管理评价体系,如课程评价体系、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教学成果评价体系等;⑷实现教学信息的网络化。

近年来,学生在各项竞赛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获三等奖2项,全国数学建模比赛,获省二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活动,获省优秀奖1项,湖北省大学生DV竞赛,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湖北省大学生科技成果,获三等奖1项,湖北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获优秀个人1项。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60余人,发展学生党员26人,有9名学生被评为武汉市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1人获校十佳青年,5人获校园之星,有3名毕业生被组织部门选调。学生毕业论文中获得湖北省大学生优秀论文,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一次性就业率为92.11%。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是在原江汉大学外语系、华中理工大学汉口分校外语部、武汉教育学院外语系和武汉职工医学院外语教研室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学院下设英语系、法语系、日语系和大学英语部。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13人,英语、法语、日语、德语等语种专职教师共102人,其中,外籍教师8人,教授1人、副教授38人、讲师46人,教师中在读博士6人。英语、法语、日语三个专业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700余人。

学院现有现代化语言实验室27个,其中多媒体语言实验室13个、英语自主学习中心1个、网络语言实验室4个、情景语言实验室2个、同声传译语言实验室1个,设备总价值近千万。

学院一贯注重优化专业结构,调整课程设置,突出素质培养;在教学及科研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大学生专业英语四级一次性通过率保持在75%以上,其平均成绩均超出同类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近年来,学院教师承担省部级教学科研课题20余项,主编和参编的著作46部,教材14部,译著2部,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的学术论文380多篇。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是在原江汉大学中文系、政法系历史学专业,原武汉教育学院中文系、政史系历史学专业,原华中理工大学 汉口分校社科部的基础上于2000年组建而成。学院设有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新闻传播学、文化产业系4个系,并设有党政综合、教学管理、学生工作三个办公室和《学语文报》报社和普通话测评中心等五个机构。学院现有教职工95人,其中专任教师71人。

人文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影视文化)、历史学、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广告学五个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并有新闻学、广告学两个专科专业。建院以来,人文学院坚持“以人为本、以文载道”为办学兴院理念,以把人文学院办成“江大一流,武汉著名,湖北有地位,全国有影响”的教学科研强院为奋斗目标。经过几年的努力,人文学院形成了以下特色:

1.科研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

人文学院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术水平等在江汉大学处于领先地位。学院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36人,高级职称者占到教师总人数的58%。学院还拥有一批有相当知名度的专家、学者,他们的科研实力强,并获得包括各类*津贴在内的多项奖励与肯定。其中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武汉市管优秀专家3人,武汉市*专项津贴获得者4人,*教育基金奖获得者4人,武汉市“213人才”1人,等等。他们的科研水平和学术地位已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同。

人文学院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的进修学习,并提供相应的物质与精神支持,年轻教师迅速成长,拥有较为合理的学术和学科梯队。学院40岁以下的年轻副教授已占学院副教授总数的三分之二,而且已经成为或即将成为科研的骨干力量。学院有博士后1人,博士4人,硕士30人,中青年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占绝大多数,学院的科研后劲足。

2.学科优势明显,科研成果丰硕。

人文学院的传统专业办学历史悠久,经过长期的积淀,已形成一批在国内具有一定学术地位的学科和专业。中文系教授多,各学科都有其独到之处。其中汉语言文学为武汉市品牌专业立项建设专业,文艺学为武汉市重点学科、湖北省硕士学位点建设立项学科,语言学为校重点学科、省硕士学位点建设立项学科。历史系和新闻系则以教师年轻、博士和硕士多而具有强劲的发展势头。学院还设置有生态文艺学研究所、社会语言学研究所、黄兴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学院主办的《学语文报》是全省发行量最大的专业性报纸。

人文学院以科研立项多、论著多、获奖多、质量高而著称。近年来,学院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科研项目1项,文化部科研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15项,市、校级科研项目21项;出版专著、教材6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已有成果中,有7项获得省部级奖励,有16项获得市级奖励。 《新华文摘》 、《语言文字应用》、《文学评论》、《鲁迅研究月刊》、《史学理论研究》、《拉丁美洲研究》等国家级刊物经常可以见到人文学院教师发表的论文。

3.教研风气浓厚,教师学有所长。

“九五”期间,人文学院教师人均发表论文在5篇以上。学院的教学科研奖励机制促进了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积极性的普遍调动提高了学院教学科研的整体氛围。学院教师竞相使用多媒体教学和双语教学,积极申报各类科研立项。学院的“现代汉语”为湖北省优质课程、精品课程建设立项课程,“中国文化概论”、“世界现代化进程”、“文艺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广告学概论”为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立项课程。

学院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与科研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科研方向,构造了独特而出色的研究领域。如中文系周建民教授的广告语言学研究、皇甫积庆教授的鲁迅研究、王立教授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刘超班教授的中国敬语研究、王仁铭教授的《红楼梦》后四十回研究、吴艳副教授的文学评论、吕幼安副教授的文学创作、彭松乔副教授的生态文艺学研究等在学术界都有较大影响;历史系邓正兵教授的民国时期地方主义研究、宋传银博士的历史地理研究、程洪副教授的拉美史研究、赵炎才副教授的中国近代伦理研究、张克兰副教授的史学理论研究等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新闻系阮卫副教授等人的广告艺术研究还吸引了传媒的注意。

4.学生思维活跃,素质及成材率高。

人文学院着力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不断进行教学课程体系和授课模式的改革。汉语言文学和历史专业实行3+1模式,即前3学年学习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第4学年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志愿,再分流设置师范专业培养方向,学习高等师范教育必备的专业课程。各专业注重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学院还开办了“人文大讲堂”等第二课堂,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学术和文体活动。学院在校生思维敏捷,勤奋好学,勇于开拓,积极参与校内外各项活动,并获多种奖项。

人文学院现有学生近1200人,两年来不断有韩国、泰国留学生前来就学。多年来,人文学院的学生以知识面广、理论性强、敬业奉献等素质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学院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在学校居于前列。新闻系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在90%以上。

5.教师奋发努力,前景更为光明。

学院现有在读博士18人,在读硕士6人,教师均在积极为提高学历、职称层次和学术水平而努力。学院也在大力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大力加强本科教育,巩固优势专业,积极申办新兴专业,不断寻找新的专业增长点。同时,积极申报硕士学位点。
现代艺术学院  现代艺术学院是江汉大学新开设的一所学院。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现开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音乐学三个专业和七个专业方向:绘画、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规划与设计、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动画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营销、通俗音乐。学院以本科教育为主,突出艺术设计的专业特色。学院预计到2007年在校生规模达到2000人左右。
人才。

在湖北省化学研究院并入江汉大学后,部分专业招收本校物信学院学生。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设有化学系、化学工程系、环境工程系和实验与分析测试中心, 开设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环境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



江汉大学实验师范学院的历史沿革



江汉大学师范专业介绍 江汉大学实验师范学院的历史沿革

江汉大学实验师范学院 的前身之一是原武汉市第二师范学校,具有九十余年的历史。它源于1906年张之洞创办的两湖总师范学堂。解放前,几经变迁,逐渐演变为湖北省立武昌师范学校。
1913年两湖师范学堂改称湖北省第一师范学校;1927年湖北第一师范并入湖北省立第一中学,改称省立一中师范部;1929年师范学校独立,湖北第一师范改称湖北省立师范学校,同时,改六年制为三年制,招收初中毕业生;1938年湖北联中成立,湖北师范西迁恩施,改称湖北联中建始师范分校,校址在建始县城西七里坪;1943年建始师范改称湖北第九师范学校;1946年学校复迁武昌,改称湖北省立武昌师范学校,直至1949年解放。
这一时期学校隶属湖北省教育厅,内部设有训育处、教务处和总务处;曾办有简师和普师。1923年董必武同志曾在湖北第一师范任教,并于次年任训育主任;陈谭秋、赵辛初等革命志士曾在该校学习和进行革命活动。1949年5月武汉解放。省人民*接管后,将原湖北省立武昌师范和一女师、二女师、童子军师范一起并入湖北教育学院,成立附属师范学校。
1951年附师“一分为三”,有二部分分别在武昌成立了湖北省幼儿师范学校和艺术师范学校,而普师则迁至汉川县喻家集,成立湖北省实验师范学校。1951年—1956年,学校隶属湖北省教育厅,内部设有党支部,实行校长负责制,党支部起监督保证作用,中层机构设有教导处、总处处和团委。
1956年夏,学校由汉川迁至武昌付家坡现在校址,并接收了洪山区新建的一所小学为湖北省实验师范附属小学。1957年湖北省实验师范学校由湖北省教育厅移交给武汉市教育局领导,学校成立了党总支,行政机构未变。
1962年湖北省实验师范停招师范生 ,改办高中。1964年武汉市教育局为增设红旗三中(现武珞路中学),划去学校土地30亩,另归还相邻的洪山区向阳大队20亩,使学校原有占地面积130余亩缩小为80余亩。1965年“四清”运动结束后,武汉市教育局决定将武昌幼儿师范(校址在现阅马场中学)与湖北省实验师范合并,迁至实师校内,实行一个领导班子,两块牌子的体制。学校内部增设了政治处。1965年学校从参加高考学生中招收了语文、数学一年制大专班各6个,培养初中教师,此时,学校有教职工约160人,幼师、普师、大专学生1000余人。1966年—1969年十年动乱期间,学校遭到严重破坏被迫停课。1970年学校复课,招收初中班。
1971年恢复从陆唯家村下乡知识青年(含少数农村知青)中,经过推荐,招收师范生,一次就招收了1000余人,1972年学校扬名武汉市第二师范学校,附小也随之改名为武汉市第二师范附属小学。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学校建立党委。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学校又从中、高考学生中招收师范生,并逐渐增加了面试的要求。1977年曾以武汉分院的名义招收了高师专科生(系中文和数学专业),培养中学教师。同年,上级发文认定学校属县(团)级。
1977年—1982年,这一时期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撤消政治处设立办公室。学校除主要为全省培养和培训小学、幼儿教师外,还承担了少数初中教师的培养、培训任务。1983年湖北省恢复重建省属武昌幼儿师范学校,武汉市第二师范学校从此一分为二。学校校园占地面积因而缩小到42.2亩。同年,学校学制由三制改为四年制,以后经过改革又改弊悉棚为“三、一”分段制。1985年经武汉市教育局批准,增设了中师教科处和师训处,分别担负全市中师的教学管理、指导、科研和各区(县)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学管理、指导工作。1987年上级核定学校教职工编制为210人。
1989年学校为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成立了政教处。从此学校内部行政组织机构就设有5处1室1科,即教务处、政租则教处、总务处、教科处、师训处、办公室和保卫科。
1983年—1991年,这一时期学校主要为武汉市培养培训小学和幼儿教师,也先后为襄樊、宜昌、沙市培养了部分小学、幼儿教师,同时承担了中师教科研和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的任务。成为武汉市中师三个中心,即教科研中心、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和资料中心的重点师范学校。1992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在湖北省率先试办小教大专班、成为全国17省、市28所师范办小教大专班的试点学校之一。
从此,学校由培养中师程度的小学教师向培养具有专科程度的小学教师的方向发展。1994年国家教委师范司组织的中师联检团对湖北省中师进行检查后,评价武汉二师是一流的师范学校,称武汉二师是现阶段全国中师的又一所窗口学校。
此时,学校已有32个班的规模,学生1300余人,正式教职工211人,其中专、*教师147人(高级讲师45人,含特级教师3人,市管专家1人,讲师52人,助理讲师44人)。1999年学校开始从高考中招收专科生,学制三年。
武汉市第二师范学校,50余年来为基础教育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从1949年到2001年已向社会输送各类毕业生近20000人,分布在湖北省各地和武汉市的许多学校,多数已成为教学骨干,不少人已成为知名教师或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领导。

以上,就是蜕变学习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江汉大学师范专业介绍 江汉大学实验师范学院的历史沿革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TAG:
本文标题:江汉大学师范专业介绍 江汉大学实验师范学院的历史沿革
wap地址: https://m.tbqqq.com/zixun/350706.html

与“江汉大学师范专业介绍 江汉大学实验师范学院的历史沿革”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