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 大学专业

洛阳职业学校挖墓专业 洛阳发现汉代墓葬群,这对考古有什么意义?

今天蜕变学习网小编整理了洛阳职业学校挖墓专业 洛阳发现汉代墓葬群,这对考古有什么意义?,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洛阳职业学校挖墓专业 洛阳发现汉代墓葬群,这对考古有什么意义?

洛阳发现汉代墓葬群,这对考古有什么意义?

首先, 不论是什么考古遗址的出现,都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当时代的文化。 虽然考古事业一直在不断的进步,但不可否认我们当今对于古代文化的了解还是不够的,还有许多谜底等着考古发掘来进一步发现。我们会一直并且长期处于一个不断了解、不断学习的状态。

当然即使是没有特别意义上的发现,即使是出土的文物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些当时的情况,墓中所发现的文化也可以丰富我国的文物宝库。不仅如此,新发现的这个汉代墓闷扒葬群的蚂喊昌规模比较大,相对于一些性质比较小的墓葬群来说,它更具有代表性,相对来说所蕴含的文化也更丰富一点,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它的研究价值也比较高。

其次,据研究发现这个墓葬群应该是汉代的,想必大家都知道汉代有两个都城,一个是西汉的长安,另一个就是东汉的洛渗运阳,所以不言而喻最近所发现的这个墓葬群它有很大的研究意义。 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之后迁都洛阳,洛阳就成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所以出现在洛阳当地的墓葬群,其研究意义可想而知。据此,我们可以研究当时洛阳城里的经济、文化尤其是社会习俗等。

同时,这个墓葬群也又出现在黄河流域附近,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黄河流域的水文信息,尤其是黄河河道的变迁具有重大的意义。

综上所述,对于考古来说,这一墓葬群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希望接下去进行的考古发掘,能够顺利进行,有所发现。考古需要耐心与细心的工作, 考古也需要技术的支持,希望未来,我们能探究更多的古墓,弥补史书的空白。

盗墓的历史



洛阳职业学校挖墓专业 洛阳发现汉代墓葬群,这对考古有什么意义?

一、中国民间盗墓的历史和过程



洛阳职业学校挖墓专业 洛阳发现汉代墓葬群,这对考古有什么意义?

真正的民间盗墓活动非常隐秘(乱世军阀搞破坏不算),可以说是自成体系的,有些绝招是“决不外传”的。

中国现代意义上、由国家发起的、有组织、有针对性的“考古发掘”活动还不到一百年,记得十多年前看过几篇几十年前的发掘报告,那与其说是“发掘”……倒不如说是“盗墓实录”。 因为其方法、手段等等……完完全全是盗墓者的那一套,没有“自己的”东西。

到现在,在有些手段上可能先进了……加入了一些高科技成分,比如探地雷达、金属探测仪、气体分析仪等等,但原理还是一样的。 真正的民间盗墓者受各种限制,他不可能带着雷达去盗墓,连个洛阳铲还得想办法拆开“藏起来”……,所以他有他自己的绝招。

他要想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就要想各种办法,有些是很精妙的。 比如:一个十几米的洞子挖下去……能够做到地面上没有土!我这样的门外汉连想都不敢想。

怎么可能呢?!……不相信嘛! 但后来相信了,因为实地一看就相信了。 现场让我找口子……我走来走去找不到!回头人家说“就在你现在站的这地方……就在你脚下,你正好站在口子上!”吓我一跳。

赶紧躲开……,然后人家找把铁锨在我站得那里挖下去,一分钟过后就看到一个口子,……原来我是站在一个“篦子”上了,盗墓贼干完活以后会把洞口封起来。 现在打开……只有一个污水井盖那么大的口子,打开以后向下看,直直的十多米下去,黑古隆冬看不到底,人家还讲……你要是有胆子还可以下去!下面很结实,塌不了,你可以下去看看墓里。

我说算了吧,四五层楼那么高的洞子……看看就头晕。而且更奇怪的是……这周围都是一片平原,都是很平整的土地,都种着庄稼呢,就在青纱帐里有这么一个井盖子,外面几百米、几里地看出去也没有土堆,不可能把稿源脊土堆在外面的,而且洞口那么小,干活的时候还要封起来,那真是谁也看不键渗到!……尽管不知道具体做法……但必须承认这个事实!人家告诉我,这个口子是一年多前被盗墓者打开的,一年多过去……洞子还是很结实,不会塌陷。

真不知道怎么干的。眼睛看了……也不明白。

还有“看地形”,更是玄妙,不知道的人走在墓旁也看不出来,明白诀窍的人在几公里以外就能看出来。有些盗墓裂态贼“喜欢”在下完雪的天气出来“四处转转”……尤其喜欢下“很细很细的雪粒”那种雪,其中道理是跟“土”有关。

土有“熟土”、“活土”(也叫“花土”)、“死土”的分别。有经验的盗墓者看上一眼就能明白这里有没有墓葬,甚至一眼就能看出是什么时代的墓葬。

我认识的那位考古系研究生曾在大学毕业实习的时候,被学校安排到三峡去搞过探方(对史前文化的抢救性发掘,现在三峡涨水后已被淹没),他就对我讲过……什么样的土有什么样的特点,都是很清楚的。 而且有意思的是,他自己也承认:我们这点水平跟真正搞盗墓的没法比,经验上差太远了,我们主要是理论,你挖出个什么东西……来分析分析,看看特点、分析分析是什么时候的东西,这行,但真要是“找墓”……那就笑话了。

首先,各个朝代的墓葬都有其特点,比如在形状上的特点,等等。 掌握了这些特点,干起活来就能事半功倍。

可以先用探条去探,根据手上的感觉……去“感觉”是不是有墓;待确定以后就下铲,比如:一铲打下去十米,有了,然后……看深度和铲子上带出来的东西,深度也是个标志,带出来的东西上有木屑、有朱砂、有坑灰等等……这都是特点;然后,用泥铲把墓的形状“方”出来……。 就是定坐标。

左边打一个……打了十米没有打到,那就是“过了”,再回头往右边一点继续打……,以此类推,一个个的点连起来,就是十多米地下的墓的形状了……。然后根据墓的形状、深度、坑灰、木质(或石质、砖质)这些特点结合起来推测出墓的年代、墓门的位置等等。

一般来说,任何朝代墓内的物品摆放都有其规律。一看形状是汉墓,东汉或是西汉,那么脑袋里就有个“图像”了……棺木应该在哪里、陪葬的物品中陶器在哪里、金属器皿在哪里、两边的耳室里都会有什么……等等,心里就有数了。

等真的下去以后……直奔那里就挖过去了(汉墓一般都是塌陷的,灌满了土,说是墓室……实际上都是土,是在土里前进,东西们都在土里)。 我在上贴中提到的“左肩右脚”就是这个特点,……一般贵重的陪葬品会放在墓主棺木里其左肩部和右脚部。

也就是说,墓还没有挖,你的头脑里就有了整个墓室的概念,等真的挖下去了,直接就奔着你想找东西的地方去了…… 还有些墓,比如明清墓,墓顶会很厚的(你想一想……七纵七横、共十四层的青砖砌起来有两米多厚、会是多么得坚固!),那就要在挖洞时避开墓顶。 否则打在墓顶上的话……你一个晚上很可能干不完活,第二天你还敢来么?说不定公安已经在等你了。

所以,一旦下铲子碰到了砖(铲子提上来会带有砖灰),那在开洞时要避开墓顶。反正墓的形状已经“方”出来了,墓门、墓墙、墓顶的位置你都了解了,所以开洞子的时候你会很自然的找其他地方往下打…… 这个“其他地方”有时可能是靠近墓门,有时可能是靠近墓的后墙,都有可能,完全是根据墓。

四、中国盗墓史



洛阳职业学校挖墓专业 洛阳发现汉代墓葬群,这对考古有什么意义?

骇人听闻的盗墓典型个案

1.盗墓用上了推土机

1982年春天,数百名农民云集福建建阳宋代窑址,短短1个月,就破坏窑址2000平方米。到了,1983年3月,400多人依然蜂集不去,丧心病狂地动用了推土机,8天之内,用推土机疯狂盗掘窑址23000平方米,文物损失已经无法统计。

2.*罢农*,盗墓齐上阵

1983年6月-8月,河南淮阳县突然掀起盗墓潮,农民不种地,工人不上班,教师不上课,每天数百人疯狂盗墓,被盗古墓750座,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80座,汉墓666座,被盗文物无法统计。

3.盗墓,也搞分片包干

1985年4月-1986年,浙江龙泉县18个乡掀起盗墓狂潮,不到一年,县内3600多座宋元明期间的古墓被洗劫一空,其中,被卷入的村干部有10人。

最让人震惊的是,陕西周至县的豆村,村干部将村民组织10人一个小组,对古墓分片包干,销赃后,根据“贡献”按劳分配,多“劳”多得。

4.出了盗墓专业村

陕西咸阳渭滨区,1994年出了9个盗墓专业村,青年男子挖掘,青年女子做饭送饭,老太太看守家门,老头孩子站岗放哨。组织严密,分工明确。

5.盗墓大军4000人

数百人盗墓,还不是最大规模的犯罪潮,1985年1-10月,青海民和、乐都、化隆等县,出现的盗墓狂潮,近4000人参加。仅民和县一地,就有13个村,52个农业合作社,900户农民,捣毁古墓1000座,古文化遗址23处,损坏文物5000件。

6.毁墓、毁田、毁生计

1997年冬天,到1998年春天,内蒙古全区有1200座古墓被盗,1000多亩农田被毁,2000多亩草原被毁,这就是为了盗墓,不惜毁掉生计,真真是过了今天,不想明天。

7.暴力抗法,公开破坏

1993年,陕西咸阳窑店,陈某纠集一个盗墓团伙盗掘古墓,4月21日这一天,公安干警和执法人员对其展开拘捕,陈某聚众公开暴力抗法,刀砍一名警察致残,伤4名执法人员,还煽动当地群众阻挡执法人员,哄抢文物。

总计80年代后半期,江西省被盗古墓10000座;四川被盗古墓23952座;浙江被盗古墓20000座。如此剧烈的盗墓狂潮,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罕见的。

二、盗墓者的历史

盗墓觅宝的方法和技术 我国盗掘古墓之事由来已久,历史上有记的被盗最早的墓是商朝第一代王商汤,距今3600年,盗掘事件最早出现在2770多年前的西周晚期,有人从掘开的古墓中得到一个玉印,上有十字,无一人识得. 盗墓的行规和盗掘手法 干盗墓的人可分成两种,一种是官盗,像董卓,卓越民国时的孙殿英等,都很有民,他们动用大批士兵,明火执杖的干,还有一种是民盗分布各地,人数众多.集中在河南,陕西,湖南长沙周边一带. 专业盗者平常是两个人合伙,多人团伙是少数,独干的更少,因一个人顾不过来.需要一个人挖,党风不正一个人放风和清土,以后一个进入墓室,另一个人在上面接取物品,两个合作可朋友可亲亲,但父子合作的却很少.在找合作伙伴的时候需要很小心,防止有人见财起意. 这些人长期以盗墓为职业,有很丰富的经验,善于伪装,并对防盗机关很有办法,他们在确定目标后,如果小墓不会费多大功夫,用几个晚上挖开,,取出物品走人.如果是大中型墓,便一是以种地为名,在周围种下玉米高粱等物,以青纱帐掩盖其一个两个月的盗掘活动.二是在墓边搞个房子掩人耳目,然后从屋内挖地道通向墓室内,从外面看是什么也看不出来的的.三是在古墓边修一假坟时暗中掘一地道.通入墓内盗掘财物. 长沙盗墓四字决 在南方水多,洛阳铲不太好使,经古人将多方经验积累归纳了望,闻,问切四字要决.一望为看风水,也就是盗墓者多会风水之术,以风水判断墓地的大小 二闻为闻气味,多玩鼻子之术.可于一小撮土就可断出为哪代墓葬.为信惊叹.有一传说:有一盗墓者三代盗墓,练就一身本事.但于80年代被擒.本应死罪.可正因有其一身本事.改为无期刑,终身为考古事业劳作.三问多为口才好之人,去各地游访,专与老人谈古论今.用以得取墓葬信息.四切为把脉诊断之意.有三层说法.一为根据土层来判断墓葬的年代和大小.二为在墓中棺材里摸死者身上的物品,先头后口至 *** 最后到脚,作为无所差池.必然为心思细腻者.三为用手摸出土物品,以判断物品的价值大小.盗墓觅宝之事古来有之,到今天更加高明,其方法技术,工具演变到今天更加现代化,集团化.智能化.他们用上了探测用的军用罗盘仪,探测仪.*,*,电锯.运输用的汽车.通讯用*.因而如果你想学习此术,可谓之复杂艰巨,任重而道远呀 现代的盗墓贼已经把盗墓工具发扬光大了…… 一般的洛阳铲已经被淘汰,用的铲子是在洛阳铲的基础上改造的,分重铲和提铲(也 叫泥铲)。

由于洛阳铲铲头后部接的木杆太长……目标太大,所以弃置不用,改用螺纹钢 管……半米上下,可层层相套……随意延长。平时看地形的时候,就拆开……背在双肩挎 包里。

同样的,挖的墓不同……盗墓工具也不同。探汉墓用洛阳铲演变而成的重铲,挖唐墓 时用扁铲(类似鲁智深的月牙铲),进入汉墓墓室(汉墓多为墓坑,多已塌陷)捣土时用 滚叉和撇刀。

一般来说,西汉墓不带耳房,东汉墓多带两个耳房,这是标志。唐墓是墓砖搭起来的 ,砖之间没有粘合,搭成穹顶。

而有墓砖的汉墓并不常见(大墓除外),多为墓坑或坑上 加木方。明清墓则多为砖结构,墓砖之间以石灰和铁片镶死,有的明墓墓顶厚达两米多( 七辐七券墓顶)……非常坚固。

明墓距地面深度一般不超过六米,可以不用特殊方法而在一夜之间盗掘完成。汉墓一 般距地表十一二米左右,西周墓则更深,要想一夜之间盗掘完成……必须使用特殊方法。

尤其是汉墓、西周墓历史久远,标志难寻,先有一个“找地方”的过程。确定好位置、下 探条、下铲、看坑灰、落实墓室形状方位(也就是确定年代)…… 然后才能做好准备、用特殊方法在一夜之间盗掘完成。

盗墓贼盗墓的目标性非常强,比如……进入墓室会直接挖向棺材的位置……然后在“ 左肩右脚”找东西,然后到耳室(东仓西库)搜罗,……至于其它位置,则看时间长短而 定,时间短则弃之不顾。“看地形”时也有很多“心得”,比如“秦埋岭汉埋坡”等 古代盗墓挖坑都是“方”型坑,近代为“圆”型坑 这就是所谓的 “古方近园” 反盗墓:“疑冢”传说的由来 最普通的反盗墓方式,是隐蔽墓址,使盗墓者不知其处。

据说先古陵墓不封不树,不在地面设置突出的标识,其主要出发点之一,就是防止盗掘。汉末三国时期盗墓现象的严重,致使种种反盗墓的形式中,曾经出现了所谓“疑冢”“虚墓”即以真假墓葬迷惑盗墓者的情形。

其中,以曹操所设置的“疑冢”最为著名。民间传说曹操有“疑冢”多至72处,有的“疑冢”甚至是设置于水中。

泉州民间也曾传说,施琅将军共有7处“虚墓”,分别位于泉州的几个古城门口。传统的反盗墓手段,又包括石椁铁壁以求坚固,储水积沙以防盗凿,以及以机弩飞箭、伏火毒烟来杀伤盗墓者的方式。

古墓被盗严重,由此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以全国已经发掘的数千座汉墓为例,据介绍,目前只有3座墓葬幸免。

“我们在发掘古墓时,最担心的就是墓葬已经遭到盗墓者的洗劫。”一位长期从事考古工作的学者这样说。

“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古人视死如生,古墓成为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文化遗存,古墓里的文物代表着一个悠久文明所印记的历史。为了。

七、盗墓的起源

中国现代意义上、由国家发起的、有组织、有针对性的“考古发掘”活动还不到一百 年,记得十多年前看过几篇几十年前的发掘报告,那与其说是“发掘”……倒不如说是“ 盗墓实录”。因为其方法、手段等等……完完全全是盗墓者的那一套,没有“自己的”东 西。到现在,在有些手段上可能先进了……加入了一些高科技成分,比如探地雷达、金属探测仪、气体分析仪等等,但原理还是一样的。

真正的民间盗墓者受各种限制,他不可能带着雷达去盗墓,连个洛阳铲还得想办法拆开“藏起来”……,所以他有他自己的绝招。他要想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就要想各种办法,有些是很精妙的。

六、历史上大的盗墓事件

冲冠一怒为复仇:伍子胥掘楚平王墓

历史上最大的盗墓头儿:项羽盗秦始皇陵

病态的盗墓嗜好:广川王刘去盗墓

深埋地下的天堂:秦汉陵墓特色

军队的“副业”:曹操盗掘汉梁孝王墓

难填欲壑盗墓补

谁是茂陵掘盗人:茂陵的历次劫难

青编尽以汲冢来:盗墓使得汲冢遗书被发现

死后仍做皇帝梦:魏晋南北朝的陵墓特色

盗墓最多的节度使:温韬盗唐朝诸皇陵

福地洞天“太子墩”:南唐二陵的发现

关中第一陵:唐陵的分布与特色

内外勾结的范例:刘豫盗巩义北宋八陵

*鼎力支持的盗墓活动

平民之盗,以多取胜:宋元时期的民间盗墓

帝王的最后归处:解析宋皇陵

皇帝默许下的盗墓活动:陈奉盗墓事件

巧立名目“借”楠木:乾隆盗永陵

荒烟落照身后事:万娘坟的劫难

再现人世繁华:天人合一的明十三陵

历史深处的爆炸:孙殿英东陵盗宝案

军阀之争:斗鸡台盗宝案

繁华事尽哀愁生:兵匪盗崇陵

倾圮残宫又遭劫:土匪再盗东陵

人生适意东与西:浅析清皇陵的特点

惊动国务院的盗墓大案:群贼盗恭陵

中国第一古尸惨遭毒手

生居苏杭,死葬北邙

盗墓者的乐园:楼兰古墓群的遭遇

幸运的郢靖王墓:七次遭盗未遂

利益所驱,屡禁不止

求一个洛阳铲铲头结构的详解,为什么它能带起土壤来?...

洛阳铲,又名探铲,一种考古学工具,为一半圆柱形的铁铲。一段有柄,可以接长的白蜡杆。使用时垂直向下戳击地面,可深逾20米,利用半圆柱形的铲可以将地下的泥土带出,并逐渐挖出一个直径约十几厘米的深井,用来探测地下土层的土质,以了解地下有无古代墓葬。

样式与原理

洛阳铲因为是要做为挖掘探洞、采集探土之用,其工作原理大约和现在的石油勘探、地质取样相似,故而铲身不是扁形而是半圆筒形,类似于瓦筒状,很像七八十年代常见的一种凶器——管儿插。
常见的洛阳铲铲夹宽仅2寸,宽成U字半圆形,铲上部装长柄洛阳铲虽然看似半圆,其实形状是不圆也不扁,最关键的是成型时弧度的打造。长20至40厘米,直径5至20厘米,装上富有韧性的木杆后,可打入地下十几米,通过对铲头带出的土壤结构、颜色和包含物的辨别,可以判断出土质以及地下有无古墓等情况。洛阳铲的*工序有20多
洛阳铲
道,最关键的是成型时打造弧度,需要细心敲打,稍有不慎,打出的铲子就带不上土。不仅如此,洛阳铲在*工艺上更为复杂,通常*一把小铲需要经过制坯、煅烧、热处理、成型、磨刃等近二十道工序,故而只能手工打制。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般的洛阳铲已经被淘汰,新的铲子是在洛阳铲的基础上改造的,分重铲和提铲(也叫泥铲)。由于洛阳铲铲头后部接的木杆太长,目标太大。所以弃置不用,改用螺纹钢管,半米上下,可层层相套,随意延长。平时看地形握贺的时候,就拆开,背在双肩挎包里。而今,洛阳铲的家族已经十分庞大,比如电动洛阳铲,俨然是一个小型的钻探机。
编辑本段
用途和用法

洛阳铲简单说只是一种工具,一般的使用者可以掌握大概的使用方法,但是具体说来,传统上的洛阳
洛阳铲
铲,主要指的是特定的运用一定方法使用洛阳铲的人。这些人一般世代相传,过去在职业盗墓者口中有老洛阳铲的说法,指的就是这些经验丰富的使用者,但是由于一些原因,这些世代相传的老洛阳铲在现代几乎绝迹了。如果是一把好的洛阳铲打制完毕,再装上富有韧性的腊木杆并且接上特制的绳索,就可以打入地下十几米,甚至几十米深处,铲子提起之后,铲头内面会带出一筒土壤。这样不断向地下深钻,盗墓贼对提取的不同土层的土壤结构、颜色、密度和各种包含物进行分析,如果是经过后人动过的熟土,地下就可能有墓葬或古建筑。如果包括物发现有陶瓷、铁、铜、金、木质物,就可以推断地下藏品的性质和布局。经验丰富的盗墓贼凭洛阳铲碰撞地下发出的不同声音和手上的感觉,便可判断地下的情况,比如夯实的腊孝墙壁和中空的墓室、墓道自然大不一样。
此外,挖的墓不同,盗墓工具也不同。探汉墓用洛阳铲演变而成的重铲,挖唐墓时用扁铲(类似鲁智深的月牙铲),进入汉墓墓室(汉墓多为墓坑,多已塌陷)捣土时用滚叉和撇刀。
解放后,文物考古部门对洛阳铲进行改进,用来对地下有无文化遗存进行普查钻探,为文物考古工作做出了贡献。但在近年全国刮起的盗墓狂潮中,它又被盗墓贼用来重走邪路。
目前,洛阳铲已不再是考古界的专有工具,特殊工艺*出来的犇牛洛阳铲在建筑、公路、铁路、矿山学校选址等领域里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地基灌桩和地质勘探等方面,犇牛洛阳铲已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编辑本段
如今的洛阳铲

如今的洛阳铲
如今的洛阳铲已经被精明的商家做的更段局派加完善,携带方便,现在的洛阳铲基本可以分为几个部件:铲头、配重杆、加长杆、吊环、安全绳以及携带包六大主要组成部分。环环有丝扣的方式连接起来。
铲头
如今的铲头被位列为;土铲头,破砖铲,泥沙铲头以及筒子铲四大类。
土铲:于名字一样主要用来开凿由土构成的土壤。
破砖铲:由于一般的铲头遇到强硬石材无法继续挖掘探测而专门设计的一种铲头,用于打碎石块,砖瓦。
泥沙铲:普通的铲头无法把泥沙带出,在土铲的基础上增加铲头出两侧护翼让洛阳铲在泥土,沙质的土壤也能够成长快捷的工作。
筒子铲:一种新兴的产品,它的作用主要是对付淤泥,在其他铲头看起来几乎不可能带出的如水一样的泥沙,它却可以轻松带出,也是现在被探测人员称绝的铲头。
配重杆
配重杆:它的作用就如同标枪的前面,更加准确,有力的向深层挖掘探测,现在都是以丝扣的方式连接。
现在的配重基本分为两类:口径2cm和口径2.5cm。主要因为部分大铲头2cm的配重不能带来配重的效果而增加尺度。
加长杆
加长杆:它的作用加长整体长度,因为它也是由丝扣连接方式,理论上是可以无限加长的,但是没有必要加过于多的加长杆因为有吊环。
吊环
吊环:看起来比较一般,它是所有丝扣连接洛阳铲的最顶端,用于在深沉探索把洛阳铲从深层取出的作用。一样是现代洛阳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安全绳
安全绳:连接吊环负责把整个洛阳铲从深坑中带出。
携带包
携带包:现代的洛阳铲方便携带可装可卸,有一个包来装洛阳铲和从前的洛阳铲比起来要方便许多也更加专业化。

五、盗墓的历史

盗墓,是渊源古远的社会文化现象。

新石器时代的考古资料已经可以看到有意识的墓葬破坏现象的遗存。在春秋时期“礼坏乐崩”的社会变化之后,厚葬之风兴起,于是盗墓行为益为盛行。

陕西凤翔的秦公1号大墓,是迄今所发现的先秦时期规模最大的墓葬,也是我国应用科学考古方法发掘的最大的墓葬。这座古墓发现盗洞247个,其中有10数个盗洞直接打入椁室。

司马迁写述中山地方风习,注意到“掘冢”行为的普遍。掘冢盗墓虽然是“奸事”,当时却有人因此起家致富。

西汉时不法贵族作恶地方,盗墓竟然成为一种骄悍者嗜好的游戏,于是有“国内冢藏,一皆发掘”,“所发冢墓,不可胜数”的情形。两汉一些严重的社会动乱,如吴楚七国之乱、推翻新莽王朝的民众暴动等,都有大规模盗墓的记录。

汉魏之际曾经发生盗墓的 *** ,据说曹操军事集团甚至设立了名号为“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专门指挥盗掘冢墓的官职。 唐人所谓“群盗多蚊虻”,“荒冢入锄声”,“髓髅半出地”,“白骨下纵横”等诗句,也反映了盗墓风习的普遍。

唐代宗时,郭子仪父亲的墓葬被盗掘,有人疑心是鱼朝恩指使。而郭子仪在御前说到此事时,承认自己所统领的军队也多有破坏陵墓的行为。

据史书记载,自唐末到五代初,关中的唐帝陵墓除唐高宗、武则天合葬乾陵外,被逐一盗掘,无一幸免。 宋元明清时代的冢墓发掘和冢墓破坏事件史不绝书。

作为*行为的掘墓事件,最为典型的是金王朝扶植的伪齐政权在中原地区对两京冢墓的大规模破坏。刘豫曾经专设主管盗掘陵墓的官员“河南淘沙官”和“汴京淘沙官”。

元代蒙古贵族信用的僧侣,有发掘南宋陵墓的行为。明万历年间,宦官陈奉处理民间盗发李林甫妻杨氏墓一案,为“得黄金巨万”的信息所诱使,竟然“悉发境内诸墓”。

武昌市民反对其恶行,曾经掀起激烈的*风潮,几乎形成暴动。 盗墓现象的普遍,历代都留下了深刻的历史记忆,于是有“自古及今,未有不死之人,又无不发之墓也”的说法。

对墓主随葬物品的财产追求,是古来最为普遍的盗墓动机。晋人皇甫谧宣传薄葬,有“丰财厚葬以启奸心”之说。

盗墓者对墓葬的无情破坏和对死者的极端伤辱,大体都是出于财宝之“欲”。所谓盗墓“奸心”启于厚葬的说法,虽然颠到了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却大略可以说明“自古及今”“无不发之墓”的主要原因,是对“丰财”的欲求。

对随葬品的某些特殊需求,也是我们在分析历代盗墓动机时不能不注意的。宋代有盗墓以取犀带、玉带的史例。

有人因此甚至不惜发掘自己父亲的墓葬。张邦基《墨庄漫录》说,宋徽宗喜好古青铜器,于是地方官纷纷发掘冢墓求其器以献上。

陶弘景墓被盗掘,据说是为了劫取其中的“丹砂异书”。盗墓者分割“僵尸人肉”以为药,以及盗窃枯骨“以之合药饵”,则是盗墓史中的奇闻。

通过发掘前人墓葬,取其营造材料以为己用,也是值得重视的历史现象。在河南南阳的考古发掘资料中,可以看到晋人发掘汉墓,并利用汉画像石作为建墓材料的实例。

江苏徐州还发现晚唐时人利用汉墓墓室重新下葬的情形。这样的现象,在文献资料中也有反映。

发掘政敌及政敌家族的冢墓,在中国古代权力争夺中曾经被作为厌服对方的极端手段。掘墓,又是政治惩罚与政治迫害的一种形式。

发墓,剖棺,鞭尸,同时又都用以发泄政治仇恨。《左传》中已有掘墓复仇的史例。

司马迁记述伍子胥“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的故事,在民间有广泛的影响。清雍正年间兴文字狱,曾经发生吕留良因此被戮尸的著名事件。

盗墓技术的发明和传承,在史籍中有资料反映。而相应的反盗墓技术也逐渐成熟。

如以疑冢或虚墓迷惑盗墓者的方式等,以石椁铁壁和储水积沙等强化防护的方式,以及以机弩、伏火、毒烟等杀伤盗墓者的方式等,都各有防盗的效用。 传统礼制对墓葬的保护,表现出中国文化对宗法关系的重视。

历代多有严禁盗墓的法律。社会舆论对于盗墓行为也予以严厉谴责。

古来还流行这样的民间传说,盗墓时会遇到崩雷晦雨、狂风大雾、鼓角之声或者神异动物的警示,如果不理会这种警告,常常会遭致严酷的报复。 另一方面,自古以来多有盗墓行为与再生奇迹相联系的传说,甚至正史中也不乏此类记载。

我们还看到,盗墓这种不光彩的行为,有时却可以导致原先皇室贵族专有的宝用之器得以流散民间,使得黯然埋没于尸骨旁的许多绝世珍宝重见天日,放射出古代文明之光。这种盗墓行为于是具有了与原始动机完全无关的工艺史意义和艺术史意义。

骨董多来自盗墓所得,而因此所促成的金石研究的进步,有积极的学术文化影响。简牍资料曾经多次充实我们民族文化的宝库,而有时发现途径是由于盗墓活动。

例如汲冢遗书的出土,就是中国文化史的幸事。当然,盗墓者因文化品味的低下、鉴识眼光的鄙劣以及行止习惯之粗暴,往往导致许多有重要价值的文物直接在盗墓现场或转*途中即被破坏。

这种行为对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遗存的严重损害,无疑是不可宽恕的。

三、古代中国盗墓史简介

《中国盗墓史》

是至今一部比较完整的反映中国盗墓史的专著,作者为著名历史学家王子今,详细介绍了各个时代的盗墓现象和反盗墓斗争,穿插盗墓引起的复活、发墓求亲、打旱骨桩、发墓鞭尸等各种盗墓心理和现象,以及盗墓技术的历史发展和客观上对文化发现的意义,是截止目前为止较为权威的盗墓史著作。

《中国人盗墓史》

作者倪方六(作者)

本书参考史记体例,分列帝篇——六大“盗墓皇帝”、王篇——四大“盗墓天王”、臣篇:鞭尸盗宝“双雄”、儒篇:一大“盗墓文儒”、兵篇:三大“帝陵克星”、匪篇:义军盗墓狂人、僧篇:第一“盗陵恶僧”、宦篇:绝种“盗墓太监”、民篇:两大“盗墓牛人”等九大篇章,以诙谐幽默的春秋笔法,深入浅出地描绘了五千年中国盗墓历史。

盗墓的人在地下挖洞,可以不把沙排出来,也一样可以挖...

比如:一个十几米的洞子挖下去……能够做到地链轿慎面上没有土!我这样的门外汉连想都不敢想。怎么可能呢?!……不相信嘛

但后来相信了,因为实地一看就相信了。现场让我找口子……我走来走去找不到!回
头人家说“就在你现在站的这地方……就在你脚下,你正好站在口子上!”吓我一跳。赶
紧躲开……,然后人家找把铁锨在我站得那里挖下去,一分钟过后就看到一个口子,……
原来我是站在一个“篦子”上了,盗墓贼干完活以后会把洞口封起来。现在打开……只有
一个污水井盖那么大的口子,打开以后向下看,直直的十多米下去,黑古隆冬看不到底,
人家还讲……你要是有胆子还可以下去!下面很结实,塌不了,你可以下去看看墓里。我
说算了吧,四五层楼那么高的洞子……看看就头晕。而且更奇怪的是……这周围都是一片
平原,都是很平整的土地,都种着庄稼呢,就在青纱帐里有这么一个井盖子,外面几百米
、几里地看出去也没有土堆,不可能把土堆在外面的,而且洞口那么小,干活的时候还要
封起来,那真是谁也看不到!……尽管不知道具体做法……但必须承认这个事实!人家告
诉我,这个口子是一年多前被盗墓者打开的,一年多过去……洞子还是很结实,不会塌陷
。真不知道怎么干的。眼睛看了……也不明白。
还有“看地形”,更是玄妙,不知道的人走在墓旁也看不出来,明白诀窍的人在几公
里以外就能看出来。有些盗墓贼“喜欢”在下完雪的天气出来“四处转转”……尤其喜欢
下“很细很细的雪粒”那种雪,其中道理是跟“土”有关。
土有“熟土”、“活土”(也叫“花土”)、“死土”的分别。有经验的盗墓者看上
一眼就能明白这里有没有墓葬,甚至一眼就能看出是什么时代的墓葬。

我认识的那位考古系研究生曾在大学毕业实习的时候,被学校安排到三峡去搞过探方
(对史前文化的抢救性发掘,现在三峡涨水后已被淹没),他就对我讲过…… 什么样的
土有什么样的特点,都是很清楚的。而且有意思的是,他自己也承认:我们这点水平跟真
正搞盗墓的没法比,经验上差太远了,我们主要是理论,你挖出个什么东西……来分析分
析,看看特点、分析分析是什么时候的东西,这行,但真要是“找墓”……那就笑话了。
首先,各个朝代的墓葬都有其特点,比如在形状上的特点,等等。掌握了这些特点,干起
活来就能事半功倍。

可以先用探条去探,根据手上的感觉……去“感觉”是不是有墓;待确定以后就下铲
,比如:一铲打下去十米,有了,然后……看深度和铲子上带出来的东西,深度也是个标
志,带出来的东西上有木屑、有朱砂、有坑灰等等……这都是特点;然后,用泥铲把墓的
形状“方”出来……。就是定坐标。左边打一个……打了十米没有打到,那就是“过了”
,再回头往右边一点继续打……,以此类推,一个个的点连起来,就是十多米地下的墓的
形状了……。然后根据墓的形状帆袭、深度、坑灰、木质(或石质、砖质)这些特点结合起来
推测出墓的年代、墓门的位置等等。一般来说,任何朝代墓内的物品摆放都有其规律。一看形状是汉墓,东汉或是西汉,
那么脑袋里就有个“图像”了……棺木应该在哪里、陪葬的物品中陶器在哪里、金属器皿
在哪里、两边的耳室里都会有什么……等等,心里就有数了。等真的下去以后……直奔那
里就挖过去了(汉墓一般都是塌陷的,灌满了土,说是墓室……实际上都是土,是在土里
前进,东西们都在土里)。我在上贴中提到的“左肩右脚”就是这个特点,……一般贵重
的陪葬品会放在墓主棺木里其左肩部和右脚部。
也就是说,墓还没有挖,你的头脑里就有了整个墓室的概念,等真的挖下去了,直接
就奔着你想找东西的地方去了……

还有些墓,比如明清墓,墓顶会很厚的(你想一想……七纵七横、共十四层的青砖砌
起来有两米多厚、会是多么得坚固!),那就要在挖洞时避开墓顶。否则打在墓顶上的话
……你一个晚上很可能干不完活,第二天你还敢来么?说不定公安已经在等你了。

所以,一旦下铲子碰到了砖(铲子提上来会带有砖灰),那在棚敬开洞时要避开墓顶。反
正墓的形状已经“方”出来了,墓门、墓墙、墓顶的位置你都了解了,所以开洞子的时候
你会很自然的找其他地方往下打……

这个“其他地方”有时可能是靠近墓门,有时可能是靠近墓的后墙,都有可能,完全
是根据墓的本身形状、特点来定的。看完形状,一想这墓内的棺椁可能是靠近墓门位置,
那打洞的时候就靠近墓门,反之就靠近墓墙打……

你说的“墓道石”那不存在问题。假如真的有这个东西……也早在地面上下铲的时候
就探出来了,打洞时避开……直接打到墓的后墙就行。

一个墓,就象一辆坦克,尽管有装甲(墓墙、防盗层)、象堡垒(墓顶很厚),但也
有弱点。弱点就是墓墙,或是墓底。

有些盗墓者一看这墓太坚固了,顶上和周围都不好办,那就干脆一个竖井外加一个横
井……直接就到墓的正下方了……。到墓的正下方以后再继续垂直向下开一个竖井,然后
用工具向上面挖,把墓底挖穿一个小洞,很轻松的……墓底的地板、石料、木头等等直接
就进了垂直的竖井里了……。然后通过这个小洞就可以进入墓的内部……

这样,墓的四墙、顶部都没有破坏,但墓本身已经被盗掘一空了。
一般来说不用这么费劲,以砖石结构的明墓为例:它的后墙最薄弱,基本上只有两层
砖,所以打竖洞时可以沿着墓后墙打,把两砖厚的墓墙凿开并不费什么事。据我所知,针
对明墓来说,几乎所有的古盗洞都是开向后墙的。观察盗墓路线的剖面……一眼就能看出
那是直奔着墓后墙去的
古盗也很厉害,很窄很窄的洞子,但目的性相当强……

解放前盗明墓的,很多只有一个人干,只有一晚上的时间……穿着老鼠衣、手脚并用
,挖洞、进墓、拿东西走人……相当不简单的。那时候一个人没办法打竖井,他就离开墓
一段距离,然后以一定的角度向下挖……斜着向下,整整好好碰到墓的后墙,然后凿透、
进入……,计算的非常精确。

盗墓者也各有“爱好”,有些是专盗汉墓、先秦墓,你让他盗明墓他不知道怎么办,
实在逼急了有可能给你来个“大揭顶”……拿*把墓顶炸开,这一看就不是“行家”所
为。……还有些是专门盗明清墓的,你告诉他这里有座汉墓,他也找不到,无论如何找不
到。这两种墓不是一种类型,方法不一样,观察角度不一样,区别是很大的。

而且两者互相瞧不起……。有的说铜器值钱,鼎是值钱呀!就瞧不起盗明清墓的。后
者也有自己的道理……说你盗汉墓的一抓住就枪毙,太危险,而且你傻……你不懂行市,
你就以为挖个鼎值钱,你挖出来敢*么?!……我挖个瓶瓶罐罐的(明清墓中陪葬品多为
瓷器、金银、字画)…… 难道就不值钱么?说不定更值钱呢,还好出手。各说各的理。

另外,据说汉代及再以前的墓都没有什么气味,闻是闻不出来的。明清墓因为离得较
近,又是砖石结构,墓中会有各种气味,这是对的。但靠着闻味道来辨别墓的年代……这
样的人我还没见过,哈哈。我是听人说过辨别青铜器时……有通过手指摩擦后闻味道来辨
别真伪的。

真实的洛阳铲, 现代使用最多的考古用具,却是古代盗墓者所发明和创造.
与国家有组织的保护性挖掘相比,盗墓者是极其聪明的。

首先,国家发掘不存在“违法”,因此工作细致,甚至用刷子干活。方式上几乎全都
是“大揭顶”(地宫庞大的明清墓除外),不存在“技术”问题。而盗墓者不然。因为历
朝历代对盗墓行为都在法律上给予严惩,现代更是如此,所以,其“时间”概念很强、“
隐蔽性”很强。 实际上,并不是那些庞大的墓盗不开,而只是受制于时间罢了。曾有一个人对我说过
:“假如给我一个月的时间,算上我、只要两个人就够,那么…我有把握进到骊山始皇陵
。”我听罢大惊,认为他是异想天开,但他却告诉我曾数次到骊山观察过,称其“不过就
是大了些罢了”。

解放前的盗墓贼,一般是一个人或两个人干,不要太多,时间是一晚上,干活有自己
的专用工具(挖掘设备),有专用连体服装(老鼠衣,上面布满各种“装备”)。我曾见
到过那种解放前的挖掘设备,简直就是现代打隧道的掘进器的缩水版,非常精妙。它选用
锋利的铧犁叶片的一部分做“掘进器”,“三片装”……很像螺旋桨,后部紧连着螺旋状
的“排土”装置……见过绞肉机的相关部分么?就是那样。如此一来,不但能够将土掘出
、排出,而且能够打透墓砖(螺丝钉原理…… 加大水平力量即可,不用大力下按)。

一个现代的盗墓团伙,其成员一般在三到四人,不会三人以下,也不大可能超过五人
。这几个人各有分工。

我曾以北京老山汉墓被盗掘(未遂)一事向某人“征求意见”,结果,其人对盗掘老
山汉墓的团伙不屑一顾。认为……“他们那根本不是在干活,而是在找着挨逮呢”。我觉
得当时那些人在被抓前已经快挖到墓室了,“够可以了”,但其人强调“第一,外面不能
有土,这一点他们没做到。第二,时间拖得太久。就这两点看来,他们不是干这行的料!


我无法理解为什么能够做到“外面不能有土”……,其人笑而不答。只是说“这算什
么。有时下去以后还可能会碰到防盗层,就是墓周围灌了沙子或用‘琉璃’搭成的防盗墙
,不小心就会被活埋的……”我问那沙子怎么办?其人还是笑而不答,半晌……言“我有
本事向下打洞的时候在地面上不露土,也有本事有地方搁沙子或‘琉璃’……绝对不会让
土上地面。干完活你在地面上一点土都见不到,只有一个井盖大的口子,简单处理一下就
行。还有……我们在下面干活的时候,就算公安局的人在地面上旁边走过,那也是看不到
洞口的。象老山汉墓那几个家伙……挖出土来没地方搁……摆坟头,那不是找死么。”
说点真招吧,让大家学习学习,共同向盗墓这个专业发展一下:
盗墓觅宝的方法和技术
我国盗掘古墓之事由来已久,历史上有记的被盗最早的墓是商朝第一代王商汤,距今3600年,盗掘事件最早出现在2770多年前的西周晚期,有人从掘开的古墓中得到一个玉印,上有十字,无一人识得.

盗墓的行规和盗掘手法
干盗墓的人可分成两种,一种是官盗,像董卓,卓越民国时的孙殿英等,都很有民,他们动用大批士兵,明火执杖的干,还有一种是民盗分布各地,人数众多.集中在河南,陕西,湖南长沙周边一带.
专业盗者平常是两个人合伙,多人团伙是少数,独干的更少,因一个人顾不过来.需要一个人挖,党风不正一个人放风和清土,以后一个进入墓室,另一个人在上面接取物品,两个合作可朋友可亲亲,但父子合作的却很少.在找合作伙伴的时候需要很小心,防止有人见财起意.
这些人长期以盗墓为职业,有很丰富的经验,善于伪装,并对防盗机关很有办法,他们在确定目标后,如果小墓不会费多大功夫,用几个晚上挖开,,取出物品走人.如果是大中型墓,便一是以种地为名,在周围种下玉米高粱等物,以青纱帐掩盖其一个两个月的盗掘活动.二是在墓边搞个房子掩人耳目,然后从屋内挖地道通向墓室内,从外面看是什么也看不出来的的.三是在古墓边修一假坟时暗中掘一地道.通入墓内盗掘财物.
长沙盗墓四字决
在南方水多,洛阳铲不太好使,经古人将多方经验积累归纳了望,闻,问切四字要决.
一望为看风水,也就是盗墓者多会风水之术,以风水判断墓地的大小

二闻为闻气味,多玩鼻子之术.可于一小撮土就可断出为哪代墓葬.为信惊叹.有一传说:有一盗墓者三代盗墓,练就一身本事.但于80年代被擒.本应死罪.可正因有其一身本事.改为无期刑,终身为考古事业劳作.

三问多为口才好之人,去各地游访,专与老人谈古论今.用以得取墓葬信息.

四切为把脉诊断之意.有三层说法.一为根据土层来判断墓葬的年代和大小.二为在墓中棺材里摸死者身上的物品,先头后口至*最后到脚,作为无所差池.必然为心思细腻者.三为用手摸出土物品,以判断物品的价值大小.

盗墓觅宝之事古来有之,到今天更加高明,其方法技术,工具演变到今天更加现代化,集团化.智能化.他们用上了探测用的军用罗盘仪,探测仪.*,*,电锯.运输用的汽车.通讯用*.因而如果你想学习此术,可谓之复杂艰巨,任重而道远呀

现代的盗墓贼已经把盗墓工具发扬光大了……

一般的洛阳铲已经被淘汰,用的铲子是在洛阳铲的基础上改造的,分重铲和提铲(也
叫泥铲)。由于洛阳铲铲头后部接的木杆太长……目标太大,所以弃置不用,改用螺纹钢
管……半米上下,可层层相套……随意延长。平时看地形的时候,就拆开……背在双肩挎
包里。

同样的,挖的墓不同……盗墓工具也不同。探汉墓用洛阳铲演变而成的重铲,挖唐墓
时用扁铲(类似鲁智深的月牙铲),进入汉墓墓室(汉墓多为墓坑,多已塌陷)捣土时用
滚叉和撇刀。

一般来说,西汉墓不带耳房,东汉墓多带两个耳房,这是标志。唐墓是墓砖搭起来的
,砖之间没有粘合,搭成穹顶。而有墓砖的汉墓并不常见(大墓除外),多为墓坑或坑上
加木方。明清墓则多为砖结构,墓砖之间以石灰和铁片镶死,有的明墓墓顶厚达两米多(
七辐七券墓顶)……非常坚固。

明墓距地面深度一般不超过六米,可以不用特殊方法而在一夜之间盗掘完成。汉墓一
般距地表十一二米左右,西周墓则更深,要想一夜之间盗掘完成……必须使用特殊方法。
尤其是汉墓、西周墓历史久远,标志难寻,先有一个“找地方”的过程。确定好位置、下
探条、下铲、看坑灰、落实墓室形状方位(也就是确定年代)…… 然后才能做好准备、
用特殊方法在一夜之间盗掘完成。

盗墓贼盗墓的目标性非常强,比如……进入墓室会直接挖向棺材的位置……然后在“
左肩右脚”找东西,然后到耳室(东仓西库)搜罗,……至于其它位置,则看时间长短而
定,时间短则弃之不顾。“看地形”时也有很多“心得”,比如“秦埋岭汉埋坡”等 古代盗墓挖坑都是“方”型坑,近代为“圆”型坑
这就是所谓的 “古方近园”

以上,就是蜕变学习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洛阳职业学校挖墓专业 洛阳发现汉代墓葬群,这对考古有什么意义?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TAG:
本文标题:洛阳职业学校挖墓专业 洛阳发现汉代墓葬群,这对考古有什么意义?
wap地址: https://m.tbqqq.com/zixun/411065.html

与“洛阳职业学校挖墓专业 洛阳发现汉代墓葬群,这对考古有什么意义?”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