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 大学专业

大学人文社科类专业的介绍 扬州市职业大学人文学院专业介绍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当中,对于大学专业一定都很关心,今天蜕变学习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大学人文社科类专业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人文社科类专业的介绍 扬州市职业大学人文学院专业介绍

人大最好的5个专业?

中国人民大学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神衡蔽关村大街59号,地理位置比较优越,相比于其他综合性大学,人大的学校面积有点小。
人大始建于1950年,是在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的基础上组建而成,可以说是一所根红苗正的大学,是一所与祖国一同成长的高校,也是少数教育部直属高校之一。
该校是国内双一流大学,在985工程与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中地位超群,主要成就在于人文社科领域,在国内有着“人文社会科学的最高学府”盛誉。
二、专业录取情况
虽然人大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但是人文社科和理工学科发展不均衡,存在着严重的“偏科”现象,理工类学科是它的软肋。
人大有8个排名第一的王牌专业,分别是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工商管理,除了经济管理,全是清一色的人文学科和经济学专业。
因此,人大在人文社科和经济管理专业方面非常厉害,甚至可以说不比北大差。但是数学、物理、计算机、土木工程等理工类学科表现一般,相比于它的名气,这些学科有点拿不出手。
理工学科的弱势,限制了人大综合实力的世界排名的提升。在世界大学中排名中,人大排名500左右,很多国内名气不如人大的学校,排名都比人大靠前。
虽然人大的世界排名有点“差”,游州但是并不妨碍它在国内的知名度。在国内想考上人大,也得是学霸级的人物,因为录取分数仅次于清华、北大。2019年,人大的法学、工商管理等重点专业的录取分数都在600多分以上,在河北超过660分,在黑龙江超过630分。
如果想学人文社科类专业和经济类专业,人大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三、教育资源情况
人大的人文社科和经济学领域强悍,自然这方面的老师都是大师级的人物,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的老师非常认真负责,教学经验非常丰富,学生受益匪浅。
学校的硬件设施还行,各类配套设施也比较完备,尤其是餐厅有很多个,有的学生觉得餐厅饭菜比较贵。
校园虽然不大,但是景色很美,各项活动也比较丰富,学习氛围比较轻松愉快。
人大的人脉关系网比较强大,老师和校拦兆友圈能够为学生实习或者找工作发挥积极作用。
人大新闻学院全国排名第一,法学院也是国内一流,毕业生社会认可度比较高,以后无论是想从政还是进企业赚钱,亦或是出国留学,人大都是不错的的选择。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有哪些特色专业?



大学人文社科类专业的介绍 扬州市职业大学人文学院专业介绍

作为社科大一名瑟瑟发抖的小法师(法学专业)小声回答一下。

学校大佬太多,说的不对,还请各位轻踩啊(*萌)

社科院特色专业有很多, 作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最高殿堂,所有的社会科学都能在这里看到,包括非常冷门的专业。

社科大因为2017年才成立,学校本科生目前只有两届,每年在增加新的招生专业。学校主体还是研究生和博士生,因此我说的专业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专业。以下说几个我认为的比较特色的专业~

一、故宫上课文博专业

  • 我们学校有个文物与博物馆专业, 他们每年去全国各地博物馆上课,而且还能去看我们普通观众看不了的文物 ,太羡慕了趴!比如前段时间看到有个同学一个月打卡国内各大博物馆,从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敦煌博物馆、湖南、湖北博物馆,一个月走遍《国家宝藏》中的博物馆,实名暴风哭泣的羡慕啊!

  • PS:前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就是我们的导师哦~

二、从先秦到当代的历史专业

  • 社科院历史所源远流长,大家辈出。历史所源于1928年 傅斯年建议蔡元培 建立史语所,由 陈寅恪 担任历史组组长,建国后由 陈垣 担任第一任所长。历史所包括历史所、近代史所、当代史所、古代史所、边疆史所等等不同时期、不同方向的专业。可以说在历史所能了解学习研究中国最完备、最真实的历史知识。听说 历史所有很多国内古籍孤本文献 ,这些就太珍贵了。现在 网上比较火的《中国通史》纪录片就是历史所*的 ,B站还有很多大师的公开课。比如我本人对唐朝中后期历史比较感兴趣,在别的地方基本很难找到研究这一时期历史的老师,社科院就有,真是崇敬的五体投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三、真实体验“盗墓”的考古专业

  • 社科院的学术研究一大特点是不仅仅有理论研究,还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国家发展提供智慧,发挥中央智囊、国家智库的作用。社科院的考古专业又是一大特色专业了。 全国各地的重要的考古发掘基本都有考古所的身影,实名羡慕考古所同学可以跟随老师实地下墓,体验一把《盗墓笔记》的场景。 当然我们这是合法的学术研究,不旦耐是盗墓,只是比喻,考古所同学不要打我哈。

四、学习在“傅恒”家的法学专业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位于紫禁城东北角、景山东麓的沙滩北街15号院。该址 清朝时为军机大臣、大学士富察·傅恒 的家庙;民国时又经著名建筑学家 梁思成、林徽因 夫妇重新设计而成为北京大学地质馆,系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旧址的一部分。

看过《延禧攻略》的童鞋应该很熟悉傅恒啦,法学所还是梁思成、林徽因设计的,真的是十分的幽静和美!每次去所里,都感觉非常的舒服。在二环的北京城里,有这么一个安静优雅的小院做研究,真的是太幸运啦!

当然法学所不仅仅有好的环境,最重要的是法学所给国家的法治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国家的每一部重大立法,都需要法学所参与和提建议稿。 法学所不仅仅注重法学基础理论研究,而且特别注重法学研究为国家法治出谋划策。 法学所知迟物不搞虚的,不产生学术垃圾。依法治国,法制变法治等治国理念都是法学所的努力建议出来的。

ps:虽然有些专业社科大本科还未开设,但是这些专业慢慢肯定会开设的,无论是否是这个专业,你都可以利用学校资源去学习,社科院有全国最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源,就看你自己用不用啦~

以上就是我熟悉的特色专业啦,希望能帮到大家,也欢迎报考社科大噢~谢谢搭液~

重磅!10大人文社科专业揭晓,超靠谱的文科生报考指南...



大学人文社科类专业的介绍 扬州市职业大学人文学院专业介绍

十大热门文科专业

麦可思选取了2019届本科毕业生人数最多的前10个人文社科类专业,它们就是所谓文科生可以报考的十大热门专业。

那么,这些热门人文社科专业就业怎样?

根据麦可思数据,在十大热门人文社科专业中, 金融学 (5753元)的 月收入 最高,银行柜员、会计和审计人员是该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的职业。紧随其后的是市场营销和国际经济与贸易,月收入分别为5540元和5337元。

除了薪资以外,毕业生对就业现状是否满意,从事的职业与专业是否对口,都是判断该专业就业情况的指标。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 汉语言文学 专业两项指标均为第一,分别是72%和87%,该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各级学校担任教师或从事教学相关工作。尽管汉语言文学毕业生的薪资并不抢眼,但就业质量综合较高。

在就业满意度方面,紧随汉语言文学之后的是 英语和市场营销 ,均为70%。

英语专业毕业生除了在中小学任教外,翻译工作也是该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去向。

在毕业生从事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方面, 工程管理 (84%)和 英语 (79%)专业毕业生工作对口程度也较高。建筑技术人员、施工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造价人员是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较多从事的职业。

注:本文中人文社科类专业涵盖艺术学、文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文科生可以选择的专业。

学科评估优选院校

那么,如何寻找合适的报考院校呢?

学科评估 结果或值得参考。根据官方定义,学科评估是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简称学位中心)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简称学科目录),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的评估。学科评估的目的之一就是 服务社会 ,“满足社会对教育质量的知情需求,为社会各界了解和分析学科水平与质量信息提供服务。”

通过了解十大专业各自所属学科及教育部对相关学科的评价结果,更能了解学科培养质量,选报院校。

工商管理

入选的十大人文社科类专业中,属于工商管理学科的有 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会计学和财务管理 4个专业。据介绍,参与该学科评估的高校共计240所,评分为A+的高校分别有4所,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山大学。

注:评估结果分为A+(前2%或前两名)、A(2%~5%)、A-(5%~10%)、B+(10%~20%)、B(20%~30%)、B-(30%~40%)、C+(40%~50%)、C(50%~60%)、C-(60%~70%)共计9个档次(各档次内学校排名不分先后),涵盖了该学科评估得分前70%的参评高校。

管理科学与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评估结果包含133所高校,得分在前10%的大学共计18所,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进入A+档次。

进入十大专业侍型液榜单的 工程管理 专业属于该学科。

应用经济学

十大专业中,薪资较高的 金融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 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学科。

参与应用经济学学科评估的高校有155所,有108所获得了评分,评估结果在A+或A的大学有7所,分别是北京大学(A+)、中国人民大学(A+)、中央财经大学(A+)、对外经济贸易大学(A)、东北财老物经大学(A)、上海财经大学(A)和厦门大学(A)。

中国语言文学

十大专业中,工作最幸福、最对口的 汉语言文学 专业属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共计148所高校进行了该学科评估。从结果中可以发现,评估结果排名前10%的高校有14所,其中评估结果为A+的是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为A的有6所高校,分别为复旦大租悉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和四川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

十大专业中,就业满意度排名第二的 英语 专业属于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共计163所高校参加了该学科的评估工作,最终有115所大学获得评分。其中,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评估结果为A+。

法学

最后是十大专业中的 法学 专业,该专业属于法学学科,获得学科评估得分的高校共计100所。其中,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评估结果为A+,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武汉大学和西南政法大学评估结果为A。

数据说明:

2019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于2020年3月初完成。其中全国本科生样本为12.6万,覆盖了382个本科专业,以及本科毕业生从事的587个职业、325个行业。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的学科介绍



大学人文社科类专业的介绍 扬州市职业大学人文学院专业介绍

(一) 文艺学
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学学科起步于1959年创办的“文研班”,当时由周扬任名誉主任,何其芳、何洛为主要负责人。“文研班”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文艺理论学术骨干,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体系做出了努力。本学科1984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再度通过国家重点学科评估,2001年以来还招收、培养了6届博士后研究人员。
经过几代学人的长期努力,本学科立足于自己的传统、特色和风格,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整合学术资源,以文艺学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论、文艺思潮与文学批评、文化研究四大研究方向为基础,以相关学科的比较诗学与西方文论、中国古代文论与审美文化两个研究方向为延伸,使整个学科通过优势互补的学术格局达到了新的水准,并在一定程度上居于领先地位。
在基础研究方面,本学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将最新的理论发展纳入中国文艺学的学科建构。我们在海德格尔诗学、哲学解释学文论、神学解释学文论、精神分析文论、现象学美学与批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文化理论与批评等研究领域出版了一批学术专著。同时,我们也着力于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积极介入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和文艺思潮研究,并取得了较大拓展。
在应用研究方面,本学科参与了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中国文化发展纲要》的起草工作,关于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也对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在学术平台的建设方面,本学科多次举办高规格的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学术交流频繁。本学科还长期主办《马列文论研究》、《问题》、《文化研究》等三种学术集刊,并主编“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和《文化研究》两种学术月刊。
(二)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国人民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派数搏科,由老一辈革命家、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吴玉章同志于20世纪50年代亲手创建,并由胡明扬教授长期主持。1981年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后又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形成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著名学者胡明扬、瞿霭堂、郭锦桴、陶沙、林杏光等均在此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为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本学科自创建以来,培养了一批卓有成就的语言学专门人才,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研究成果。并与汉语言文字学学科一起主办学术辑刊《语毕哪言论集》、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
该学科语言学理论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胡明扬《语言和语言学》、《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主编)、《格辨》(译著)、《词典学概论》、《语法和语法体系》、《胡明扬语言学论文集》、《词类问题考察》(主编),郭锦桴《综合语音学》、《汉语声调语调阐要与探索》,瞿霭堂《汉藏语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与劲松合著),贺阳《从现代汉语介词中的欧化现象看间接语言接触》、《现代汉语DV结构的兴起及发展与印欧语言的影响》、劲松《现代汉语轻声动态研究》,骆峰《从系统论的角度看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的建构》等。
该学科方言与社会语言学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胡明扬《北京话初探》、《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关于北京话语音、词汇的五项调查》、《北京话研究》(主编)、《海盐方言志》、《海盐方言的存现句和静态句》,谢自立《天镇方言志》,郭锦桴《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贺阳《北京牛街地区尘祥*话中的借词》、《北京牛街*的北京话调查》,劲松《中介语僵化的语言学意义》、《常州话前高元音的舌尖化》,吴永焕《临沂方言志》等。
该学科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基础教材的编写问题》,瞿霭堂《双语和双语研究》,李大忠《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李泉《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思考》、《基于语体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构建》,罗青松《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研究》、《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的特点和原则》,张卫国《汉语研究基本数理统计方法》、《ICON教程》、《三种意义、三类定语和三个槽位》、《定语类型和槽关系类型的对应及其对名词语义分析的作用》等。
该学科目前有在职教授5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目前承担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1项(“汉语国际推广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现代汉语单音形容词句法语义研究”),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1项(“间接语言接触的个案调查与理论研究”),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十五”科研规划项目1项(“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语体研究”)。
(三)汉语言文字学
汉语言文字学学科是“中国语言文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学科奠基人是中国人民大学首任校长、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吴玉章。1928年,吴玉章在苏联和瞿秋白、萧三、林伯渠等开始了创制中国拉丁化新文字的工作,制订了《中国拉丁化新文字》。新文字产生后,吴玉章等用新文字在苏联远东中国工人中进行扫盲。不久,新文字传入国内,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新文字的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吴玉章回国,在延安担任陕甘宁边区新文字协会会长和新文字干部学校校长,在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用新文字扫盲和提高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吴玉章历任中国文字改革协会会长、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直接领导了全国的文字改革工作。吴玉章在数十年的汉字研究和文字改革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汉字研究和文字改革理论,在汉字研究和文字改革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60年2月,中国人民大学成立校属中国语言文字研究所,吴玉章校长一度亲任所长,作为新中国最早成立的语言文字研究所,为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研究所现归属文学院。
该学科已形成文字学研究、音韵学研究、词汇学研究、语法学研究四个分支方向:
文字学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吴玉章《文字改革文集》,宋永培《〈说文〉汉字体系研究法》,王贵元《马王堆帛书汉字构形系统研究》(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汉字与历史文化》、《<说文解字>校笺》,冀小军《说甲骨文中表祈求义的“ ”字》、《“刑天”补释》,李禄兴《现代汉字学要略》、《试论现代汉字字素》。
音韵学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陈复华《古韵通晓》(合著)、《汉语音韵学基础》,刘广和《音韵比较研究》,赵彤《战国楚方言音系研究》、 《藏语声母演变的几个问题》,高永安《明清皖南方音研究》, 郑林啸《〈篆隶万象名义〉声系研究》。
词汇学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宋永培《〈说文〉与文献词义学》、《〈说文〉与上古汉语词义研究》、《古汉语词义系统研究》,韩陈其《汉语羡余现象研究》、《汉语词汇论稿》、《汉语借代义词典》,朱冠明《汉语词汇史研究的新视界》、《从中古佛典看“自己”的形成》。
语法学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周生亚《论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繁复的原因》、《古代诗歌语法》,楚永安《文言复式虚词》,殷国光《〈吕氏春秋〉词类研究》(获第七届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二等奖、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上古汉语语法研究》,李林《古代汉语语法分析》(获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龙国富《姚秦译经助词研究》等。
该学科历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还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一起主编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月刊和《语言论集》辑刊。
(四)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在1998年以后成为独立建制,逐步开始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并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研究课题。该学科包括两个研究方向:
1、传世语言文学文献研究。重要成果有《<说文解字>校笺》、《<太平广记>版本考述》、《吴梅村年谱》、校注本《欧阳修全集(1-6)》、《古籍阅读基础》等。
2、出土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内容包括文献作者、时代、内容、传承关系的研究;出土文献的校勘、标点、注释;出土文献的语言文字研究;出土文献字典、词典和字形表的编撰;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对比等。重要成果有《马王堆帛书汉字构形系统研究》、《出土文献文字的整理》、《战国楚简遣策的物量表示法与量词》、《张家山汉简字词释读考辨》、《汉代简牍遣策的物量表示法与量词》、《张家山汉简与<说文>合证》、《吐鲁番文书〈苍颉篇〉研究》等。
(五)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语言文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学科奠基人是老一代的著名学者谢无量、冯其庸等。谢无量先生的《中国大文学史》是我国最早的文学史著作之一,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冯其庸先生1960年代主编的《历代文选》本来是中文系的教材,出版后风靡一时,不断再版,成为影响几代人的古代文学读本。
1980年代以后,该学科先后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强。冯其庸教授的《论庚辰本》、《曹雪芹家世新考》、《石头记脂本研究》、《论红楼梦思想》、《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等一批红学著作享誉海内外,奠定了他作为一代红学大师的地位。朱靖华教授则成为苏轼研究界的重要一家,其《苏轼新评》、《苏轼论》、《苏东坡寓言大全诠释》等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此外,李永祜教授点校的百回本新版《水浒传》(中华书局出版)被学界誉为最好的整理本;其论文《水浒成书“嘉靖说”质疑》1987年获中国《水浒》学会优秀论文奖。吴小林教授则在唐宋散文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著有《唐宋八大家》、《柳宗元散文艺术》、《王安石传》等。
2000年以来,该学科逐渐完成了学术队伍的新老交替,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文学与古典文献”、“中国古代文论”三个日趋成熟的研究方向,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7项。
该学科“中国古代文论”方向的标志性成果,有蔡锺翔、黄葆真、成复旺历时九年完成的五卷本《中国文学理论史》(该书获得全国高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蔡钟翔、成复旺等主编的《中国美学范畴丛书》,成复旺的《中国古代的人学与美学》、《中国艺文理论志》、《神与物游》,袁济喜的《六朝美学》、《六朝清音》(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两汉精神世界》,詹杭伦的《清代赋论研究》、《方回的唐宋诗律学》,林湘华《禅宗与宋代诗学理论》等。
该学科在“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方向上的代表性成果,有李炳海的《道家与道家文学》(获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奖、)、《民族融合与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的生命意识》、《部族文化与先秦文学》(获吉林省优秀社科一等奖)、《汉代文学的情理世界》,冷成金的《苏轼的哲学观与文艺观》、《文学与文化的张力》、《隐士与解脱》、《中国文学的历史与审美》,诸葛忆兵的《宋代文史考论》、《宋代宰辅制度研究》、《徽宗词坛研究》,王昕的《话本小说的历史与叙述》、《漫说三言二拍》等。
该学科在“中国古代文学与古典文献”方向上的重要成果,有张国风的《<太平广记>版本考述》、《<儒林外史>试论》、《<儒林外史>及其时代》、《传统的困窘》,叶君远的《吴梅村年谱》、《吴伟业评传》、《清代诗坛第一家》、《中国古代文体丛书·诗》,王燕的《晚清小说期刊史论》等。该学科还主编学术月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六)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创立可以一直追溯到蔡仪教授1950年出版的《新文学讲话》,它是全国“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最早的一批文学史教材之一。汪金丁、林志浩两位教授为学科奠基人。1960年,由林志浩教授主编、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教师参与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初稿问世;1979年,经过修订的同名教材再次出版,同唐弢、严家炎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被当时国内大学采用最多的教材。经过两代学者的努力,至1980年代,该学科发展成为国内同专业中少数几个专业方向齐全、梯队整齐并具有影响力的学科群体。
1981年,该学科获得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共招收了二十余批硕士研究生,包括来自日本、韩国的硕士研究生。2002年后,开始招收“现代文学思潮”方向的博士研究生;2006年后,扩展到“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和“现代文学思潮”三个专业方向。
1960-1980年代,该学科较有优势的研究领域是“鲁迅研究”、“文学史研究”。其中,标志性的学术成果是林志浩的《鲁迅传》、《中国现代文学史》(主编)。另外,还有赵遐秋《中国现代小说史》、《徐志摩传》、张慧珠的老舍研究、阎焕东的郭沫若研究、马德俊、王清波的中国新诗史和当代诗歌研究等等。这些成果,都为该学科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95年后,该学科开始进行新老队伍的交替,在任教师全部拥有文学博士学位。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基础上,该学科又增设了“海派文化与海派文学”、“中国新诗史”、“四十至七十年代文学”和“八十年代文学史问题”等研究领域,逐渐形成囊括本学科三个专业方向、且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队伍。
1990年代以后,该学科又完成了一批重要的学术著作和学术论文。其中程光炜《艾青传》、《文化的转轨》、《中国当代诗歌史》,李今《海派文化与海派文学》、《三十年代俄国文学“汉译”》等著作,是较具代表性的成果,被许多相关论文经常引用和转述;孙民乐、姚丹和张洁宇等年轻学者的著作《清末民初文学语言的变革》、《西南联大时期的文学活动》、《荒原上的丁香》等,也引起了学界的较多关注。另外,该学科老师联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几位学者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先后被列入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十一五教材”,成为国内许多大学和多所重点大学中文系的必修课教材和考研参考书,并被日本、韩国、台湾的一些大学列为教材和参考书。王家新教授为全校学生和本系研究生开设的“中外诗歌欣赏”、“新诗的创作与研究”,成为该学科新近增加的“创造性写作”课程中的亮点之一。
该学科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基金项目(含重点)4项。其中,获得省部级奖励1项,核心学术杂志“年度优秀论文奖”2项。该学科还主编学术月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七)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是由缪朗山、赵澧、茅于美、王金陵等老一代学者在1960年代建立,当时是国内最早培养导师制研究生的单位,并于1963年开始招收“外国文艺理论史”研究生,1981年又成为全国高校最早的三个“世界文学”硕士点之一。1996年以后开始招收“西方文艺理论”、“比较诗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方向或专业的博士生;2005年建立独立的博士点;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
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该学科的“比较诗学与西方文论”、“比较文学与欧美文学”、“比较文化与艺术批评”等三个研究方向已经日趋成熟,并逐渐形成了一支精通外语(包括英、法、德、俄、日、希腊、拉丁等语种)、学有专攻并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学术队伍。
该学科在任全部教师,均有在国外长期学习或从事研究的经历,其中3人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完成的学术成果中,包括英文著作2部、德文著作1部、A&HCI检索论文5篇。同时该学科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9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获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6项;主办学术辑刊《基督教文化学刊》(已出版18辑并自2005年9月起被列入CSSCI核心期刊数据库)、《对话》(已出版2辑),主编学术月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
该学科在西方原典译介方面的标志性成果,有章安祺编订的《缪灵珠美学译文集》(四卷),赵澧、徐京安、黄晋凯等主编的《唯美主义》、《象征主义·意象派》、《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荒诞派》等“外国文学流派研究丛书”,章安祺、杨恒达翻译的《现代文学批评史》;以及近些年杨恒达主译的《尼采文集》,杨慧林主编的“西方文学与基督教书系”、“当代诠释学译丛”,王以培翻译的《兰波作品全集》,夏可君编译的《德里达:解构与思想的未来》、《让-吕克·南希:解构的共通体》等。
该学科在文学史与文论史研究方面的代表性成果,有赵澧、黄晋凯等主编的《外国文学简编》,章安祺、梁坤主编的《外国文学名著批评教程》,杨慧林、黄晋凯合著的《欧洲中世纪文学史》(获国家新闻出版署第六届外国文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梁坤《20世纪俄语作家史论》、《末世与救赎——20世纪俄罗斯文学主题的宗教文化阐释》,范方俊《20世纪中外现代戏剧》,张秉真、章安祺、杨慧林合著的《西方文艺理论史》(获教育部第三届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章安祺、黄克剑、杨慧林合著的《西方文艺理论史:从柏拉图到尼采》。在此基础上,杨慧林、章安祺、黄克剑、耿幼壮的“西方文艺理论史课程建设”于2004年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该学科还充分发挥跨学科研究的相对优势,分别从艺术学和宗教学的视角,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专题研究论著系列。如杨慧林《神学诠释学》、《基督教的底色与文化延伸》、《移动的边界》、《废墟中的记忆》,杨恒达《诗意的叛逆》,耿幼壮《视觉·躯体·文本》、《破碎的痕迹》、《书写的神话》,雷立柏《古希腊罗马与基督教》、《论基督教的大与小》,夏可君《幻像与生命》等。在专题研究方面的外文成果则有杨煦生Immanente Transzendenz: Eine Untersuchung der Transzendenz-erfahrung in der antiken chinesischen Religiositat mit Berucksichtigung des Konfuziani*us(德国 Tubingen University Press, 2004),杨慧林 Christianity in China: the Work of Yang Huilin(美国 M. E. Sharpe, Inc., 2004)、Sino-Christian Studies in China (co-edited, 美国Cambridge Scholars’ Press, 2006)等。
(八)电影学
为适应当代影视文化的新发展格局,文学院在原有文艺学学科基础上重新整合影视与新媒体艺术研究力量,于2004年12月成立了影视与新媒体艺术教研室。该学科在2007年2月正式获得电影学硕士学位授予权。从2008年开始面向社会招收电影学硕士研究生。该学科拥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
该学科是文学院最具发展潜力的专业之一,拥有一批长期从事影视和新媒体教学与研究的专家学者。其中潘天强、许鹏教授等都曾主持或参与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中青年教师陈阳博士、孙柏博士等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并出版了自己的学术专著。科研究立足于影视基础理论和批评,在坚实的史论以及批评研究基础上,关注并追踪当代高科技传媒手段对视听艺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关注并追踪以视听媒体为代表的新型艺术形式的传播与发展对社会文化建设的影响。研究上述文化现象的症候、特性并及时从理论的高度上给予深入的总结。
该学科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本学科教师出版专著和教材有《新编西方电影简明教程》(教育部审定研究生教学用书,国家十一五重点教材),《新媒体艺术论》(国家十一五重点教材),《电视剧:文学与艺术间的行走——90年后电视剧问题研究》,《丑角的复活——西方戏剧文化的价值重估》等。参加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如:“电影电视批评理论与实践”(国家社科基金),“网络文艺的传播机制与审美特征”(教育部“十五”规划项目)等。
本学科有三个重点研究方向:
* 研究方向一 电影史和电影理论
该方向涉及电影史和电影理论两方面的知识体系,电影史包括中国电影史以及港澳台华语电影各个阶段的发展历史及当代的美学特征,外国电影史包括西方电影史以及国别电影史的各个阶段和当代电影的发展状态,东方电影史及其日本、韩国、印度、伊朗电影的研究作为空白可以作为重点关注的对象。电影理论涉及电影自身的理论阐释和争论以及相关学科对电影理论的美学阐释。
* 研究方向二 影视批评与*研究 该方向一、从美学、文学、思潮、图像、受众等不同视角对电影电视批评、鉴赏作理论和方法上的研究,并探讨其美学标准和审美特性。二、*理论包括:(1)电影电视的剧作理论如文学性、原创性、叙事性、剧作构成、视像剧作的特性等。(2)影视生产的各个环节的历史和现状的理论研究,包括管理、法规、宣传、策划、生产、*、统计等。
* 研究方向三 影视与新媒体的文化形态
文化形态表明该方向以影视为基础关注更高和更广义的研究层面,如意识形态、政治学、历史学、符号学、现象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经济学;影视与新媒体表明该方向的研究范围着重以影视的新的传播方式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如网络、数码技术、动漫、游戏、语言转换、双向互动等。
培养一流的人才,创造一流的学术——这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始终不渝的办学目标。
以学生为本、德才并重,以学人为本、知行合一,以学术为本、教学与科研互动——这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潜心持守的教育理念。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将永远敞开自己,迎接天下英杰、八方才俊。

扬州市职业大学人文学院专业介绍

人文学院简介

扬州科技学院(筹)人文学院成立于2007年8月,是由原扬州职业大学管理系部分专业和原扬州教育学院中文系、教育系共同组建而成。现有34个班级,近1500名在籍学生,设文秘(办公自动化)、新闻采编与*、法律事务、图书与档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语文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等8个专业。其中,文秘为江苏省特色专业、法律为专升本试点专业,在产、学、教、研诸方向取得显著的成绩,形成贴近社会需求、整合社会资源、积极服务社会和坚持教学为中心的“四位一体”的“产学研”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语文教育(汉语言文学)是两校合并首批升本专业,在50年的办学历史中,向基础教育学校输了一大批合格教师和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学前教育专业是近年来毕业前景看好的热门专业,专业课程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教育学》课程建设获院优秀成果奖,《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教育统计学》、《教育评价》课程在同级同类院校处于水平。毕业生就业率、签约率均达到100%。

该院拥有一支在职称结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年龄层次等方面配置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专*教师60余人,专职教授4人,*教授2人,副教授29人;博士学位4人,硕士学位19人。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教科研成果,共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发表科研论文80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50余种,承担部省级社科规划课题3项,获省市级哲学社会科学奖项60余人次。

该院拥有办公自动化实验室、现代化网络机房、语音室、多媒体教室,能充分满足教学需要。经过多年建设,已具有一批稳定的、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校外实习基地。

长期以来,人文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中心”的办学方针,课程设置以“基础知识够用,专业能力实用”为原则,为社会各界培养了一大批“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应用性人才。2008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毕业生的就业率和签约率分别达到100%、98%,受到学校的表彰。

展望未来,面对新的形势,激烈的竞争,人文学院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落实学院的工作,有信心、有能力做大、做强、做好本院所有专业。

人文学院专业简介

文秘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大学专科层次,面向基层企事业单位,从事文书、秘书、档案、统计、宣传、公关等实际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基础写作、应用文写作、中外文学、应用汉语、秘书理论与实务、文书档案管理、新闻采访与写作、行政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秘书礼仪、计算机信息技术、文字处理与办公软件、现代办公设备使用及维护等。学制三年。

毕业生具备技能及就业去向:毕业生一般均有较高道德素养和文化素质,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学生毕业前,数大均通过岁毕冲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全国秘书资格考试(或微软Office资格认证。)

法律事务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系统掌握法律知识和法律事务,能适应现代法律社会需要,从事法律工作尤其是经济类法律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民法学、合同法、财经法规、经济法、商法、国际经济法、诉讼与律师制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金融法规、涉外法规。学制三年。

毕业生具备技能及就业乎歼去向:毕业生能够在公检法司部门、法律事务所、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各种类型企事业单位从事法律事务工作。愿意升本的,在校期间有多种渠道参加本科段学习。

语文教育(师范)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掌握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与理论,具备职业综合素养及创新精神,适应基础教育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中等学校语文学科新师资。

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美学、通用写作、语文教学论等主干课程及其它特色选修课程。学制三年。

毕业生具备技能及就业去向:毕业生除须获得本专业的毕业证书和各项技能证书外,还可获得中学语文教师资格证书。学生毕业后可胜任中小学语文教师、机关企事业单位秘书、新闻单位我、记者等工作。

学前教育(师范)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能适应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具有现代教育理念、专业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广,具有良好综合素质,掌握必须的幼师技能和现代教育技术,并能从事幼教科研的新型幼儿师资。

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前科学与数学教育、游戏理论、学前教育科研方法、音乐、舞蹈、美术、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统计与测量、心理健康等。学制三年。

毕业生具备技能及就业去向:毕业生除须获得本专业的毕业证书和各项技能证书外,自行获得幼儿教育教师资格证书。毕业生既能胜任城乡幼儿园的教学工作,又能适应文秘、公关、旅游等岗位的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能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综合运用能力并能够从事企、事业单位和*部门的人力资源开发、组织和有效使用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英语、大学语文、组织行为学、企业管理概论、劳动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劳动工资管理、经济法概论、统计学、办公自动化、行政管理学、创业教育、劳动保护管理、人才学、心理测验等。学制三年。

毕业生具备技能及就业去向:毕业生除可获本专业的毕业证书和各项技能证书外,还可获得由国家劳动人事部颁发的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可胜任企事业人事方面的管理工作,就业面广。还可参加专转本考试,进入本科院校进一步深造。

新闻采编与*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熟练掌握新闻理论和新闻实务,具有新闻意识和新闻采编与*能力,熟练运用现代化办公设备,具有较高人文素养、信息素养和较强新闻事务综合处理能力的职业人才。

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基础写作、应用文写作、新闻写作、新闻摄影、计算机信息技术、文字处理与办公软件应用、现代办公设备使用及维护、网页设计与*、网络我、马列主义新闻理论观、传播学、中国新闻史、实用汉语、动漫设计与*、新闻道德与法规、广告概论、公共关系、社交礼仪、秘书理论与实务等。学制三年。

毕业生具备技能及就业去向:毕业生不仅能够胜任报社、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媒体新闻的采编和*工作,更能在对务实型、应用型新闻人才需求旺盛的企业单位或街道、乡镇找到对口的岗位,大显身手。

图书档案管理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面向图书、档案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职业素养、创新精神、掌握现代图书与档案管理最新理念和专业技能,能在机关、企业、事业行政管理部门和其它机构从事图书、档案管理或文秘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图书馆学概论、目录学、工具书概论、图书分类分编、文献检索、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档案学基础、中国档案事业史、档案管理、档案文献编纂、档案法规、档案保护学、统计分析、管理学原理、应用写作等。学制三年。

毕业生具备技能及就业去向:毕业生不仅能够胜任图书馆和档案局专门机构的管理工作,更能胜任企事业单位和厂矿私营企业的文档管理、文秘等专业性工作,就业面广。还可参加专升本考试,进入本科院校进一步深造。

以上就是关于大学人文社科类专业的介绍的全部内容了,如果需要了解更多相关资讯敬请关注蜕变学习。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TAG:
本文标题:大学人文社科类专业的介绍 扬州市职业大学人文学院专业介绍
wap地址: https://m.tbqqq.com/zixun/466542.html

与“大学人文社科类专业的介绍 扬州市职业大学人文学院专业介绍”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