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 大学专业

职业学校小专业发展困境 中国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原因有哪些?

大学专业是很多朋友有关注的类型,那么职业学校小专业发展困境,蜕变学习为大家带来了相关文章,希望给大家提供参考。

职业学校小专业发展困境 中国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原因有哪些?

中国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原因有哪些?

一、传统文化归因论:传统文化不能承受之重
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是不同社会主体参与、认可、接受职业教育的意愿程度,包括*部门举办职业教育的意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意愿和热情,职业教育管理者和职业学校的教师对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就感、认同感和自豪感,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认可程度和选择意愿。其中,学生、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和选择意愿是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的集中体现,也是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基础,是衡量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晴雨表和试金石。今天,职业学校正在成为学生和家长的“无奈选择”,职业教育正在沦为“二流教育”。职业教育为何对公众失去吸引力了呢?
有人认为,造成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的原因包括社会主导价值观与民众心理的负面影响、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和角色弱化、以及目前的人才评价体系对职业院校毕团冲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限制等因素。其中,传统职业观念和知识观念形成的文化惯性是时下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重要因素。[1]
有人认为,职业教育没有达到理想的应然状态,“首先是与我国伦理性的人文文化传统以及‘官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密切相关”。[2]
也有人在分析了中职免费政策对农民教育投资偏好的影响后认为,免费政策的*作用只具有短期效应,难以转化为农户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内生性投资需求,因为“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传统是农户不喜欢职业教育的根本原因。该研究者断言“从学术史上来讲,几乎没有任何研究会否认中国传统文化是导致人们鄙视职业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并据此认为,要在长期内促使农户形成一个稳定的对于中职教的投资偏好,需要利用正规的教育手段来改造不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文化环境。[3]
还有研究者认为,传统文化对人们选择学校类型和职业类型构成了极强的思维定势,影响教育吸引力的提升。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迟滚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原因的分析上,应当“深入到文化层面,培养合乎时代精神的职业教育新理念以及合乎国情的职业教育文化”。[4]
上述观点不尽相同,但都倾向于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价值观,或者“贱视职业教育”、“鄙视体力劳动”的传统观念,视为导致职业教育吸引力缺乏的原因。这种研究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的视角,笔者称之为传统文化归因论。在传统文化归因论看来,传统文化是影响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成因、决定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根本原因;解决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最根本的是进行观念的转变,文化的改造[①]。
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就这样成为传统文化的又一个不能承受之重。
二、传统文化是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决定因素吗
找到病因才能对症下药。对于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传统文化归因论找准原因了吗?
“世界历史上可能还没有哪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要让文化承担那么多的东西。既有历史的,又有现实的,既有经济的,又有政治的,既有社会的,又有个人的。”[5]依笔者看来,传统文化不是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或者决定因素,甚至根本不是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原因。
首先,传统文化归因论不能说明我国职业教育曾经的辉煌。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经历了“恢复—发展—下滑—稳步发展”的曲折过程,职业教育曾经是有吸引力的。在笔者参加工作的八十年代,能上中专和技校还是很大的光荣。据统计,1990年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即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一半。可以说,所谓“贱视职业教育”、“鄙视体力劳动”的传统文化没有影响,更不用说去决定,当年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选择。
其次,传统文化归因论已被连年高烧不退的“艺考热”所证伪。本世纪以来,职业教育美人迟暮,魅力不在,而同期的艺术教育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仅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例,2007年该校电影影视学院四个专业招生,码或余报名人数达到7000多人,其中播音主持专业招生30人,有2000多人报名。考生人数如此急剧增加,甚至招办主任都始料未及。[6]在传统中国社会演员地位低贱,有所谓下九流和五子等说法。然而,近乎疯狂的“艺考热”背后,哪里还有传统文化的影子。实践证明,传统文化归因论得不到我国教育发展史的验证。
可见,在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问题上,传统文化决定论实在是过于简单化了。社会变迁的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7]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情感与意愿、认可与接受,不是由所谓的文化意识、哲学观念所决定,只能在“有关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只能由物质性的社会存在所决定。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上的传统文化归因论,套用朱学勤的说法,不过是“在文化的脂肪上搔痒”。
三、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经济学透视
英国经济学家布劳格指出,人们用有限的积蓄,甚至不惜举债筹款来支付教育费用,不过是为了能够在将来获得金钱和非金钱的汇报。[8]公众对受教育水平的追逐和教育类型的选择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
不言而喻,教育在现阶段还不是纯粹的消费型商品,它是需要国家和个人投入的,这就是教育的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教育的投入是有回报的,这就是教育的社会收益和个人收益,即包括经济收益也包括非经济的收益。教育收益和成本的比较就是教育的效益。就个体而言,教育能够带来收益,受教育程度与其收益成正相关关系,这已被国内外诸多实证研究所证明。研究发现,在美国,从历史上看每一年正规教育使人的平均工资增加10%左右。[9]在中国,农民受教育的年限越长,其所得工资收入也就越高。[10]在影响居民收入的十个因素中,教育的权重变化仅次于地区和职业因素,而且其重要性正在上升。[11]社会经验观察也可以发现,接受教育是中国的低收入居民实现向更高收入阶层流动的最主要依赖方式。教育是抛开家庭背景实现人们就业理想的有效途径,而且是被相对平等利用的途径。人们总是希望通过接受更多的教育,获得更高的文凭,体面地工作,有尊严地生活。
然而,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效益现实,使人们的愿望难以实现。一方面,中职学校的收费高于普通高中,高职院校的收费高于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没有个人成本的比较优势;更为重要的,职业教育收益偏低,体现在:
(1)接受职业教育成为技术工人,工资收入低。教育部的抽样调查显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起薪有1/4不足1000元,有45%的学生处在1000元至1500元之间,24%的学生达到1500元至2000元,2000元以上的不到10%。即便是在工业化程度最高最快的上海,80 %以上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2009年初次就业工资也只是在1000元至2000元之间徘徊,与上海市同期1120元的最低月工资标准相差无几。[12]不仅如此,接受职高、中专教育的群体平均收入是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群体平均收入的79.76%,大大低于同层次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群体的平均收入。[13]
(2)就业质量低,权益得不到保障。技术工人身份不仅工资收入低,而且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劳动保护、就业培训、健康安全、人格尊严、休假、养老、医疗、住房、子女教育、政治参与、*选举、话语等方面的权利和待遇,都和“干部”、“白领”存在明显差距,一旦成为技术工人,在目前的社会格局下难以体面劳动尊严生活。从富士康跳楼事件,到本田、现代等相关企业的“加薪门”,彰显出“权益荒”的“技工荒”实质。
(3)发展空间受限,未来收益低。一方面,目前沟通普职教育的立交桥以及衔接中高职教育的直通车并不通畅,职业教育极易成为终结性教育,满足不了学生追求更高文凭获取更高收益的愿望。另一方面,眼下歧视性的就业制度安排导致职业不平等,技术工人难以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由于职业流动过程中的制度性不平等,尽管蓝领工人有机会、有可能转变为白领职业,但是,他们只占小部分,初职为蓝领职业的调查对象流向白领职业的比例仍然比较低。[14]目前,我国职业流动过程中的不平等已经成为最大的不平等,许多政策和制度,进一步强化了蓝领劣势群体在职业流动过程中的劣势。[②]
技术工人收入低的状况,源于我国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由于分配调整过程中非劳动要素剥削劳动要素的存在,以及*部门片面追求“发展”效率,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民收入的分配逐步向资本、企业和*倾斜,形成了资本所有者所得畸高、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劳动所得持续下降的局面。[15] 全国总工会的调查显示,中国劳动报酬占GDP比重连降22年,且降幅近20%。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2007)——盈利能力与竞争力》指出:1990—2005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降低了12%,而同期营业余额占GDP比例从21%增加到29.6%。劳动和劳动者在分配过程中的权重被稀释,造成了劳动力价格过低的局面。
投入高,回报低,直接导致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个人效益低下。由此,便不难理解,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前,中职教育之所以门庭若市,就在于能够满足毕业生高工资就业的需要,“艺考热”之所以高烧不退,就在于演艺界的收入早已今非昔比,已然成为新社会阶层。当下,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就在于其个人效益低下,公众通过职业教育所获取的收益有限。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接受职业教育难以获得应有的经济资本、更高的社会资本以及较高的文化资本。[16]远离职业教育,是人们“用脚投票”的理性选择。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困境及完善



职业学校小专业发展困境 中国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原因有哪些?

根据就业形势的变化及我国教育理念的更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得到重视。虽然,各高校在课程改革上做了很多努力,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值得探讨。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定位不准确,重视力度不够

1、定位不准确。第一,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 职业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对个人发展的整个过程进行系统的规划。它包括理想确定于调试、人生规划、职业规划。也就是说,职业规划只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第二,就业教育等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当前,就业压力非常大。很多学校,更多是追求就业率。因此,职业规划只针对毕业生。很多时候,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等同于就业指导课程,其实,就业课程范围要远小于职业规划课程。第三,职业生涯规划是个静态过程。职业生涯规划要受到就学者兴趣、素质和自身以外的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随时根据条件变化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调整。

2、学校对课程重视力度不够。虽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普及面还不够广。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在问及“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主要从什么地方获得”时,回答主要从网络上获得的占51.3%,通过讲座获得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知识的占34.26%,从课堂上获得的仅为9.26%,这些调查结果都反映出,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还未有效地普及。即便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只是作为选修课程来设置,并不是所有同学都能在校期间学会自己的人生规划、未来职业常识。

(二)高校未设置专业职业生涯规划组织及教学研究机构

1、一般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由各系部思想政治辅导员来承担。而由于工作性质不同及教师素质的限制,这使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缺乏系统性与专业性,对学生帮助不大。

2、从机构建设上看,我国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缺乏一个系统的指导机构。职业规划指导人员缺乏系统化、专业化,职业指导机构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团队。

3、没有专门教学管理改革机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它有着不同于其他理论课程的教学特点,在当前的教学背景下,各高校都只是简单地将这些课程设置、授课内容安排、教学改革的推进都归属于就业指导中心或者基础教育部。根本没有建立专业的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机构,这就使得该门课程教学出现同质化、脱离实践、教学改革滞后等问题。

(三)师资队伍培养滞后

高校职业规划教育定位模糊,使得从事教育的教师既有两课教师、招就办教师也有辅导员,有时则仿搭临时聘请校外企业管理人员开设讲座。师资队伍建设缺乏系统性与专业性,很难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等专业性工作,对学生教育效果不好。

(四)教学内容不能适应社会实践需要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实践型课程。但是,当前高校受传统理念及教学环境的限制,该门课程更加注重理论内容的教授,而忽视实践性环节的补充。课程设置采用学分制的方式,在授课中仍以传统教材为基础,参照《思想道德基础》课程模式,从人生理想角度,引导学生就业。这就使得学生无法从课程中学到未来职业生涯中有用的东西。具体而言,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课程教学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无案例教学、社会调查项目;二是职业技能培养与实践脱节,课程只是笼统讲解就业的相关内容,未与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结合。即便有技能提高内容,也只是从考证角度去开设,证书获得并不能实际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工作的路径

(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合理设置

首先,职业生涯规旁散划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体现前沿性、实用性、实际性的特点,学院应依托自身学科建设优势,结合理论教学经验,设置课程。

其次,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更新课程内容。一个企业和企业职员的职场发展的具体要求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最好的内容。同时,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发课程,一方面可以使企业最新的生涯规划成果、工作经验等进入教科书,使学生获得最前沿、最实用的职业生涯规划知备启拿识;另一方面通过课程开发,使本校教师能学习最新的实践知识,提升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

最后,改进授课方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教学要改革传统的教师在讲台上讲,知识在黑板上写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实行基础知识教学讲授法,环境意识教学调查法,模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实践法,比如写职业生涯规划计划书,社会实践等。此外,依托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教育形式,加强学生社会实践。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虽然热闹,但对学生就业的帮助不大。因此若能启发学生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去审视这些活动对于个人的价值,再理性而适当地进行参与,就会有效避免个体选择的盲目,也能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同时,社会实践也必不可少。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一大难点在于大学生对社会实际情况了解不多,既不了解社会需求,也不了解职业要求,因此职业规划难免方向模糊、定位不清。文化素质教育对社会实践的重视正好解决了上述难题,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实践可以有效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需求,进而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性和目的性,并节约教育资源和成本。

(二)建立全程式、分阶段的教育模式

对于我国中学职业规划教育的缺失,大一新生对职业规划及就业形势较陌生,因此职业规划教育要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应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各有侧重,实施全程式的教育模式。

首先,对于新生应着重讲授其所学专业的具体情况,让他们了解专业发展前景,未来的从事职业及职业需要,让学生将就业压力转化为学习动力。

其次,二、三年级重点开展职业规划的设计课程。通过理论讲解、职业测评、社会咨询等多种方式,协助学生完成对自己的自我认知,发现自己的兴趣、专长及性格特征,并结合自己的专业,初步制定适合个人发展与人身理想的职业发展规划,并针对性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与能力。

最后,针对毕业生,在讲解就业形势与就业大局的同时,着重进行求职技能的介绍。应具体教授 简历 *、求职技巧、着装礼仪的具体求职常识。同时,应对学生就业行业和主要企业的情况进行介绍。最后,也应让所有同学掌握 劳动法 、企业法等知识。

(三)加强师资培训与理论研究

首先,要加强对相关教师的知识培训及实践。文化素质教育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虽然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但毕竟有不同的教学内容与形式,而且目前国内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老师多数是*或者半路出家,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必须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

其次,在我国现阶段,从事职业规划教育的人员基本上是“半路出家”,多数是从行政、党务、政工、学生工作等岗位调拨而来,比较注重就业政策的宣讲、就业程序的管理,而缺乏 心理 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及掌握职业动态、预测职业发展趋势的相关经验,拥有职业规划师资质的“专家”型教师更是少之又少。鉴于目前高校职业规划师资队伍匮乏、人员流动大、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各高校应积极投入,一方面培养专业的师资人才,设立专职教师;另一方面外聘业界专家,开展咨询、讲座,提升本校师生职业规划素质。

最后,必须加强相关理论研究。职业生涯规划在国内起步较晚,相关理论尚未体系化、深入化,而且在文化素质教育平台上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因而还需深入研究探讨,以指导高校相关教育工作。

(四)设立大学生职业规划专门机构

成立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服务机构。各高校可以原有的就业指导中心为依托,设立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服务机构,该机构集教学、科研、测评咨询、实习服务于一体,为大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了解职业规划知识、体验真实职业环境、进行职业规划设计提供辅导和帮助。

中国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原因有哪些?



职业学校小专业发展困境 中国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原因有哪些?
一、传统文化归因论:传统文化不能承受之重\x0d\x0a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是不同社会主体参与、认可、接受职业教育的意愿程度,包括*部门举办职业教育的意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意愿和热情,职业教育管理者和职业学校的教师对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就感、认同感和自豪感,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认可程度和选择意愿。其中,学生、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和选择意愿是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的集中体现,也是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基础,是衡量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晴雨表和试金石。今天,职业学校正在成为学生和家长的“无奈选择”,职业教育正在沦为“二流教育”。职业教育为何对公众失去吸引力了呢?\x0d\x0a有人认为,造成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的原因包括社会主导价值观与民众心理的负面影响、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和角色弱化、以及目前的人才评价体系对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限制等因素。其中,传统职业观念和知识观念形成的文化惯性是时下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重要因素。[1]\x0d\x0a有人认为,职业教育没有达到理想的应然状态,“首先是与我国伦理性的人文文化传统以及‘官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密切相关”。[2]\x0d\x0a也有人在分析了中职免费政策对农民教育投资偏好的影响后认为,免费政策的*作用只具有短期效应,难以转化为农户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内生性投资需求,因为“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传统是农户不喜欢职业教育的根本原因。该研究者断言“从学术史上来讲,几乎没有任何研究会否认中国传统文化是导致人们鄙视职业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并据此认为,要在长期内促使农户形成一个稳定的对于中职教的投资偏好,需要利用正规的教育手段来改造不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文化环境。[3]\x0d\x0a还有研究者认为,传统文化对人们选择学校类型和职业类型构成了极强的思维定势,影响教育吸引力的提升。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原因的分析上,应当“深入到文化层面,培养合乎时代精神的职业教育新理念以及合乎国情的职业教育文化”。[4]\x0d\x0a上述观点不尽相同,但都倾向于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价值观,或者“贱视职业教育”、“鄙视体力劳动”的传统观念,视为导致职业教育吸引力缺乏的原因。这种研究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的视角,笔者称之为传统文化归因论。在传统文化归因论看来,传统文化是影响码或余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成因、决定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根本原因;解决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最根本的是进行观念的转变,文化的改造[①]。\x0d\x0a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就这样成为传统文化的又一个不能承受之重。\x0d\x0a二、传统文化是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决定因素吗\x0d\x0a找到病因才能对症下药。对于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传统文化归因论找准原因了吗?\x0d\x0a“世界历史上可能还没有哪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要让文化承担那么多的东西。既有历史的,又有现实的,既有经济的,又有政治的,既有社会的,又有个人的。”[5]依笔者看来,传统文化不是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或者决定因素,甚至根本不是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原因。\x0d\x0a首先,传统文化归因论不能说明我国职业教育曾经的辉煌。改革开放以来,职团冲业教育经历了“恢复—发展—下滑—稳步发展”的曲折过程,职业教育曾经是有吸引力的。在笔者参加工作的八十年代,能上中专和技校还是很大的光荣。据统计,1990年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即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一半。可以说,所谓“贱视职业教育”、“鄙视体力劳动”的传统文化没有影响,更不用说去决定,当年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选择。\x0d\x0a其次,传统文化归因论已被连年高烧不退的“艺考热”所证伪。本世纪以来,职业教育美人迟暮,魅力不在,而同期的艺术教育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仅以南京艺术学院为迟滚例,2007年该校电影影视学院四个专业招生,报名人数达到7000多人,其中播音主持专业招生30人,有2000多人报名。考生人数如此急剧增加,甚至招办主任都始料未及。[6]在传统中国社会演员地位低贱,有所谓下九流和五子等说法。然而,近乎疯狂的“艺考热”背后,哪里还有传统文化的影子。实践证明,传统文化归因论得不到我国教育发展史的验证。\x0d\x0a可见,在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问题上,传统文化决定论实在是过于简单化了。社会变迁的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7]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情感与意愿、认可与接受,不是由所谓的文化意识、哲学观念所决定,只能在“有关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只能由物质性的社会存在所决定。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上的传统文化归因论,套用朱学勤的说法,不过是“在文化的脂肪上搔痒”。\x0d\x0a三、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经济学透视\x0d\x0a英国经济学家布劳格指出,人们用有限的积蓄,甚至不惜举债筹款来支付教育费用,不过是为了能够在将来获得金钱和非金钱的汇报。[8]公众对受教育水平的追逐和教育类型的选择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x0d\x0a不言而喻,教育在现阶段还不是纯粹的消费型商品,它是需要国家和个人投入的,这就是教育的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教育的投入是有回报的,这就是教育的社会收益和个人收益,即包括经济收益也包括非经济的收益。教育收益和成本的比较就是教育的效益。就个体而言,教育能够带来收益,受教育程度与其收益成正相关关系,这已被国内外诸多实证研究所证明。研究发现,在美国,从历史上看每一年正规教育使人的平均工资增加10%左右。[9]在中国,农民受教育的年限越长,其所得工资收入也就越高。[10]在影响居民收入的十个因素中,教育的权重变化仅次于地区和职业因素,而且其重要性正在上升。[11]社会经验观察也可以发现,接受教育是中国的低收入居民实现向更高收入阶层流动的最主要依赖方式。教育是抛开家庭背景实现人们就业理想的有效途径,而且是被相对平等利用的途径。人们总是希望通过接受更多的教育,获得更高的文凭,体面地工作,有尊严地生活。\x0d\x0a然而,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效益现实,使人们的愿望难以实现。一方面,中职学校的收费高于普通高中,高职院校的收费高于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没有个人成本的比较优势;更为重要的,职业教育收益偏低,体现在:\x0d\x0a(1)接受职业教育成为技术工人,工资收入低。教育部的抽样调查显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起薪有1/4不足1000元,有45%的学生处在1000元至1500元之间,24%的学生达到1500元至2000元,2000元以上的不到10%。即便是在工业化程度最高最快的上海,80 %以上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2009年初次就业工资也只是在1000元至2000元之间徘徊,与上海市同期1120元的最低月工资标准相差无几。[12]不仅如此,接受职高、中专教育的群体平均收入是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群体平均收入的79.76%,大大低于同层次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群体的平均收入。[13]\x0d\x0a(2)就业质量低,权益得不到保障。技术工人身份不仅工资收入低,而且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劳动保护、就业培训、健康安全、人格尊严、休假、养老、医疗、住房、子女教育、政治参与、*选举、话语等方面的权利和待遇,都和“干部”、“白领”存在明显差距,一旦成为技术工人,在目前的社会格局下难以体面劳动尊严生活。从富士康跳楼事件,到本田、现代等相关企业的“加薪门”,彰显出“权益荒”的“技工荒”实质。\x0d\x0a(3)发展空间受限,未来收益低。一方面,目前沟通普职教育的立交桥以及衔接中高职教育的直通车并不通畅,职业教育极易成为终结性教育,满足不了学生追求更高文凭获取更高收益的愿望。另一方面,眼下歧视性的就业制度安排导致职业不平等,技术工人难以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由于职业流动过程中的制度性不平等,尽管蓝领工人有机会、有可能转变为白领职业,但是,他们只占小部分,初职为蓝领职业的调查对象流向白领职业的比例仍然比较低。[14]目前,我国职业流动过程中的不平等已经成为最大的不平等,许多政策和制度,进一步强化了蓝领劣势群体在职业流动过程中的劣势。[②]\x0d\x0a技术工人收入低的状况,源于我国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由于分配调整过程中非劳动要素剥削劳动要素的存在,以及*部门片面追求“发展”效率,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民收入的分配逐步向资本、企业和*倾斜,形成了资本所有者所得畸高、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劳动所得持续下降的局面。[15] 全国总工会的调查显示,中国劳动报酬占GDP比重连降22年,且降幅近20%。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2007)——盈利能力与竞争力》指出:1990—2005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降低了12%,而同期营业余额占GDP比例从21%增加到29.6%。劳动和劳动者在分配过程中的权重被稀释,造成了劳动力价格过低的局面。\x0d\x0a投入高,回报低,直接导致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个人效益低下。由此,便不难理解,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前,中职教育之所以门庭若市,就在于能够满足毕业生高工资就业的需要,“艺考热”之所以高烧不退,就在于演艺界的收入早已今非昔比,已然成为新社会阶层。当下,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就在于其个人效益低下,公众通过职业教育所获取的收益有限。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接受职业教育难以获得应有的经济资本、更高的社会资本以及较高的文化资本。[16]远离职业教育,是人们“用脚投票”的理性选择。

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



职业学校小专业发展困境 中国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原因有哪些?

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

一、当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定位不准确,就业观念落后

现在学生的就业观念仍然不切实际,脱离就业市场轨迹。这主要表现在,有些学生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比一般的求职者有优势,从而导致不能客观地估计自身的优势与不足,非常不切实际地去追求那些自身能力所不能达到的收入肆梁水平。我们都清楚地知道,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并没有达到企业要求的能力,也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胜任岗位的要求。这样就导致找不到工作或者所选择的工作不适合自己的状况。

2.依赖心理重

在选择职业过程中,有的学生对职业选择的参与、竞争意识缺乏主动性,不能积极主动地进入到就业市场中去,往往把希望寄托于所在的学校,寄托于地方就业的主管部门,或者寄托于家庭。这些学生毕业之后就等候学校或地方就业的主管部门来安排,或让父母为自己去四处奔波,这种缺乏就业意识,不能主动及时地掌握就业市场的信息,使他们在就业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1]。

3.综合素质不突出

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职业素质普遍需要提高,这种职业素质包括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这些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没有专业特长,动手实践能力较差,没有工作经历。而且他们在职业岗位上的创新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学习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的表现还很差[2]。

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1.提高专业水平

第一,要提高理论基础知识能力。理论指导实践,学好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的基本功。职业教育必须以职业的实际需要为依据,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核心,以技能、应用、实践为重点[3]。因此,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职业岗位的单项技能与基础技能所涉及的基础知识进行重点讲解,特别是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要给学生讲透、讲准。理论知识的传授必须能够满足职业工作岗位的需要,把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放在首位。理论教学既要简单易学又不能脱离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运用所学的基本技能知识与岗位技能的转换,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熟知相关岗位的操作,使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相互融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理论知识。

第二,要增强实际动手能力。职业教育的核心环节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可以把学生掌握技能的学习与岗位技能培养紧密联系起来,使知识服务于技能,形成专业知识与职业岗位技能的协调发展[4]。

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的教育采用的是“2+1”的教学模式。所谓“2+1”模式就是学生在校两年,第三年到企业去顶岗实习,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真正实现“毕业纳雹举与就业的零距离”。要想达到这一要求,理论教学必须进行改革,也就是让理论课教学走出课堂在实习基地中进行,使理论学习更直观,更生动,更有利于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职业院校对实训基地的建设要作为重点项目实施,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2.提升综合素质

第一,要提升语言表达与沟通交往能力。职业院校的学生要学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也是提高综合素质必不可少的。较强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处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会有很大的帮助,也有助于洞碧在工作中不断完善自我[5]。所以老师在教育学生时要加强礼仪教育,使学生学会与不同性格、不同类型的人打交道,让他们学会理解别人,同时还要诚实守信、待人平等。可以说,一个人工作能力的具体表现是交往沟通能力。不管是在求职时,还是在职业岗位上,头脑清楚,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善于与别人沟通才能使工作顺利开展,才能在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提高成功的概率。

第二,加强吃苦耐劳精神培育。作为一名一线生产员工,除了掌握必备的技能之外,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必备的。目前,大多数毕业生都是独生子女,年龄又偏小,难免怕脏怕累,造成一些毕业生在岗位上工作不长时间就坚持不下去了。这就需要学校在日常教学中,从思想上、行动上都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

第三,要提升团队合作能力。工作中,每个人都处在集体环境中,都不可避免要与各种人打交道,特别是领导、同事之间、师徒之间。团队的协作精神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一个人再有能力也不能脱离集体而独自发展,正所谓孤掌难鸣。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可能充分展示个人的才能,创造更高的工作业绩。作为在职人员,团结协作是应有的职业素养,团队成员只有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才能形成团队的协作能力。所以重视了学生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的培养,才能使他们大大地提高职场竞争力。

三、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促进学生与企业顺利对接

1.与企业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

“学校—企业”的合作,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核心[6]。以辽宁工程职业学院为例,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广泛走访铁岭市各工业园区,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与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根据行业及企业的需求设置专业。华晨汽车(铁岭)专用车*有限公司是2011年落户于铁岭专用车基地的大型企业,投产初期用工量大,学校及时与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制定适应企业需求的课程,为企业输送了150名毕业生。既为毕业生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又解决了企业的用工需求。

2.“订单式”培养是毕业生就业的有效途径

“订单式”培养是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使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有效途径。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参与学校教学,并要求学校按照本企业的需求进行有关的教学改革,以适应企业的发展。然后学校再依据企业的需求对教学方式、内容进行整改和创新,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经过“订单式”培养,有关企业对毕业生可以享有优先录用权利,这样可以实现企业录用到企业岗位真正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和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的双赢的格局。如辽宁工程职业学院设立的“布廷恩班”“陆平班”“华晨汽车班”等企业冠名班均为我校订单培养对象,其就业去向在学生毕业前就已确定了。

3.强化顶岗实习,加强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是产学合作,也是其最大特点,这种合作可以使学生的就业具备技能性和应用性的特点,使学生就业难的困境得以突破,达到学生就业的最佳效果。学校必须由学校专业教师带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保证学生毕业前的实习顺利进行。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实训环节,在教学方式上要走出校园,在企业中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在教学项目上要与企业保持合作,充实项目。

综上所述,通过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同的努力,一方面能够使高职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也使企业能够找到适合自己需要的员工。从而使企业与学校的发展都进入到良性循环的轨道。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郭炯,祝智庭.教育技术视野下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12):74-79.

[2]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8-31.

[3]叶昌元.职业活动导向教学实践[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48-52.

[4]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时间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1-43.

[5]郭炯,祝智庭.基于角色分析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研究(一):课程开发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35-38.

;

普通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就业困境与对策研究

普通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就业困境与对策研究

论文关键词:导向 传统就业观念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论文摘要: 高校扩招后,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这业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高师专科毕业生由于受传统观念和机制的影响,就业面临困跪。突出师专毕业生就业的市场导向,进行相关的教师职业技能改革和观念更新,是缓解师专毕业生就业压力,促进就业的迫切需要。

一、普通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就业困境探究

普通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在江苏省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激烈,这既与国家当前总体就业形势有关,也与毕业生传统就业观念有关。师范院校应该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加强对毕业生的引导,积极做好学生就业工作。

困境一,师范生就业市场供需关系紧张“普通师范类专科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困境,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同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一样,在国家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师范生的输出量不断增加,而普通地区的中小学校,随着人事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及学校合并的等客观情况的存在,师范生的需求逐渐缩减,造成供大于求的现象”,在这样的市场作用下,需方就有充分挑选的机会,甚至提高门槛,导致师范类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是“好地方少了,待遇降低了”。从市场规律在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应该可以清晰地看出一个令人担优的信息。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体制下,严峻就业形势,必然造成师范院校吸引力的减弱,优秀学生不会去报考师范专业,师范生的整体素质将会明显下降”,作为师资队伍的后备军,就面临着断档的危险。这潜在的危险不可不防,也正是笔者忧心之处。因为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特别是将来从事中小学的师范类专科毕业生,他们的素质如何,从小处州颤看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从大处看关系到国家人才培养的成败。

困境二,师范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缺位

在教育系统就业,唯一的资本是自身实力。因此,毕业生的个人素质和能力尤显重要。用人单位在选择教师的标准上,除了要求有教师资格证、普通话等级证、证等硬性条件外,教师岗位还需要应聘毕业生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组织表达能力、外在气质等综合素质和能力。很多用人单位表示,录用教师“第一看专业成绩,第二看个人能力”,除了专业知识,学校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随着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毕业生的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管理组织能力等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这些能力在传橘笑统的师范生教育理念和教育机制下,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缺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普通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践与探讨

如今的就业市场,高校毕业生“遍地开花”,耀眼的光环蒙住师范类专科毕业生的光泽,就连的学校也在抬高门槛,毫不客气地把师范类毕业生拒之门外,这实在是师范类毕业生的不幸。面对这种不利的形势,师范类毕业生切不可“吊死”在一棵树上,应学会伺机就业。

以笔者所带班级为例圆迹含,进入毕业班以来,大部分学生处于不知所措,对前途感到迷茫的状态之中。班级的正常秩序,学风也受到了影响,笔者通过对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讲课熟练程度及面试技巧训练,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就业。

(一)重视师范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养成与训练,提升就业的内在竞争力。

师范类院校侧重对在校学生学业和课业的教育与培养,忽视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在这样的培养方式下,学生基础知识扎实、自主学习能力强,但职业能力却相对较弱。教育系统虽然是师范院校学生就业的优势市场和主要领域,但师范院校在培养方案上都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就业的市场导向,没有针对性地着力培养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除了一至两个月的教学之外,缺乏对学生进行讲课、板书、表达等教学基本功的培养环节。很多期望当老师的毕业生,由于缺乏基本的教师职业技能和素养,应聘教师职位却不会试讲,针对每个学生在教师职业技能方面的实际情况,我玖强化了备课、讲课、板书、表达等一系列教学基本功的训练。

(二)加强就业理念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坚定就业信心。

不可忽视职业理想和职业责任。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它在横向和纵向上都牵涉到大大小小很多方面,对、对学校、对学生、对家长都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如果说“职业理想”和“职业责任”这些词毕业生多多少少会觉得有点遥远、陌生,但职业态度、职业技能却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正是信念和责任在背后决定了川个人的职业态度,一旦真正深人到职业领域,我们就会发现,他们时时刻刻在方方面面起着重要作用。毕业生在进行职业决策的时候,往往看重待遇、社会地位等外在价值,很少顾及自己的内心,不了解价值观作为一种内心尺度,不仅起着自我定向、自我设计、自我选择的作用,支配人认识职业、认识职业对自己的意义,而且还支配人对待职业的信念、态度、行为。由于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去向多元化,学生还受到其他职业的诱惑,对有此学生而言,教师职业不是自己最爱,也不是自己所长,这样的职业心态会直接影响自己的工作态度和自身潜能的发挥,也影响自己的职业满意度和生活幸福感。一般而言,按照职业价值观和职业兴趣的分类,选择教师职业‘,应该符合喜欢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兴趣,具备喜欢帮助别人的价值观,愿意把帮助人作为职业的重要部分,并以帮助他人为乐。只有选择了自己真正喜欢并看重的职业,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好职业。

(三)充分做好就业面试准备工作,增强就业外显优势。

面试是师范生就业极其重要的环节,良好的职业素质会给用人单位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加就业菇码,因此对毕业生进行面试,讲解面试流程及注意项目非常必要。

师范生的面试过程一般这样安排:

过招一:一般先让应聘者作自我介绍,着重说明自己的优势,时间大约3-4分钟。通过这一程序,招聘者旨在了解应聘者的学习成绩、表达能力,以及精明干练程度。

诊断:从叙述的内容看,不少应聘者大话、套话太多,一开口就说自己从小喜欢当老师,热爱事业等等,讲了半天,也没有深人到实质问题。

处方:学生们可从以下几方面介绍自己:专业课学习成绩,获得奖学金情况,、等级,面貌,任学生干部的情况。只要是自己的专长,都可以讲出来。

特别提醒:毕业生是否获“一等奖学金”,是否任学生干部等,都是毕业生自身素质的表现,它们是学校招聘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决非惟一因素。相对而言,学校比较重视毕业生的学习成绩,这是由普通中学的性质所决定的。未来的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胜任教师工作。

过招二:在一般性的介绍后,让毕业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成绩和专长。

诊断:有的应聘者可能认为自己的成绩都写在上了,面试时不必都说出来。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每一位招聘者都非常重视毕业生的简历,都会认真阅读,并做简要记录。但招聘者阅读时会有所遗漏,因此,应聘者一定要把成绩、专长讲够、讲透。

处方: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学生,学校当然青睐。但是,只有一、两方面专长的应聘者,学校同样会郑重考虑。面试时.这些只有“一专之长”或“两专之长”的毕业生,就应该着重介绍这些方面。

特别提醒:让人信服,应该是面试时应聘者努力达到的一个目标。受了多年的.毕业生都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招聘者一般不会对应聘者的成绩、专长有所怀疑。言词让人信服,会加深在招聘者心中留下的印象。让人信服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拿出真凭实据。有的学生成绩很好,可就是不带证书、复印件之类,这会给双方的交流带来一些麻烦。

过招三:毕业生为了在学校面前显示自己有教学经验,大讲特讲自己的家教经历.认为这是制胜法宝。

诊断:对师范生的家教经历,学校一般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它丰富了师范生的经验,增强了自立能力;另一方面,过多的家教活动也会影响学业。一些中学不提倡老师做家教。

处方:在讲自己的家教经历时,要适可而止,不要给人这样的印象:目的是赚钱,完全占用了业余时间,甚至影响了学业。还有的毕业生为显示自己学识渊博,就说自己不仅教专业课.还教其它与自己所学专业不相干的一些课程.这样容易让人觉得自己是“万金油”,什么都能干,却什么都干不好。

特别提醒:在介绍自己的家教经历时,应该把介绍的重点放在做家教的过程中如何丰富了专业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教学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等上面,让学校从自己的讲述中知道,自己在家教经历中为未来的教学工作积累了初步经验。

过招四:学校时刻在观察应聘者的言谈举止。应聘者的穿着打扮在第一次进人学校面试老师的视线时,已经“一审”完毕。

诊断:应聘者声音过小,会使人认为他不自信,缺乏一定的魄力,不太适合做班主任工作。在叙述学习成绩时,言辞含糊,态度犹豫容易给人产生虚假的印象。穿着邀退,或是奇装异服,举止夸张,则必将给招聘者留下不好的印象。

处方:在语言表达方面,语句顺畅、语言简练、声音富于活力、具有才能的应聘者占有很大优势。衣着、举止也是关系面试能否成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大学生衣着简朴,甚至简陋,都属正常。不卑不亢是招聘者喜欢看到的态度和气魄。不少学生在谈话过程中辅助以手势,无可厚非,但若动作太大,甚至指手画脚,则不太讨人喜欢。

特别提醒:自然和本色是毕业生在语言表达和言谈举止方面取得学校认同的最好“招式”。面试无异于试讲,从应聘者的言谈举止中,学校基本上可以判断其是否适合做教师。

机会只会垂青有准备的人,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应以就业为导向,制定符合需求的学生培养方案,注重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教育,提升师范生就业的内生力;积极开拓就业网络,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准备环节(*简历、模拟面试、试讲),增强学生就业的外显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师范生在严峻的就业下总能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

以上就是蜕变学习为大家带来的职业学校小专业发展困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了解更多相关信息,敬请关注蜕变学习。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TAG:
本文标题:职业学校小专业发展困境 中国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原因有哪些?
wap地址: https://m.tbqqq.com/zixun/445701.html

与“职业学校小专业发展困境 中国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原因有哪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