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 大学专业

中山大学工程技术专业介绍 中大汉语言文学的课程

今天蜕变学习网小编整理了中山大学工程技术专业介绍 中大汉语言文学的课程,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中山大学工程技术专业介绍 中大汉语言文学的课程

中大汉语言文学的课程

『壹』 求中山大学大学城校区,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二的课表

可以到 大学城课表网 查查,看看有没有

『贰』 中大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公共课是哪几科是不是选考科目中如果考英语二其他三门选考科目就可不考

你好,根据2014年中山大学自考汉语言文学(本科段)专业计划:

1、001到011为必考的11门课程。但如果你是港澳考生,可不考001、002两门课程,但需要加考231课程。

2、选考课程中:你可以选择考101英语(二),就无需再考 102至104的3门课程。但如果不考101英语二的话,考另外102-104的3门课程也可以。

3、中文、中文秘书、新闻、小学综合教育(中文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其他专业专科(或以上)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201至203课程,已取得相同名称课程考试成绩合格者可申请免考。

4、学分你可以不用关注,只需要根据上面要求进行报名与考试就可以了。

5、附汉语言专业的考试计划:

类型序号课程代号课程名称 学分类型 考试方式消粗友

001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必考 笔试

002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4 必考 笔试

003 00540 外国文学史 6 必考 笔试

004 00541 语言学概论 6 必考 笔试

005 00537 中国现代文学史 6 必考 笔试

006 0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7 必考拿槐 笔试

007 00539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7 必考 笔试

008 00037 美学 6 必考 笔试

009 07564 唐宋词研究 4 必考 笔试

010 11342 民间文学概论 4 必考 笔试

011 06999 毕业论文 不计学分 必考 实践考核

101 00015 英语(二) 14 选考 笔试

102 00031 心理学 4 选考 笔试

103 00814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4 选考 笔试

104 00821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4 选考 笔试

201 00536 古代汉语 8 加考 笔试

202 00530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6 加考 笔试

203 00532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6 加考 笔试

231 11345 文体写作 4 加考 笔试

课程设置:必考课11门52学分;选考课4门26学分;加考课4门24学分。

『叁』 考中山大学汉语言文学的研究生需要参考书目书籍

一 中山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介绍:
中山大学汉语言文学是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该专业将对部分学 生实施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衔接的培养计划,以培养高水平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和研究人才。该专业毕
业生适合从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文秘、行政、宣传、调查研究与管理工作,
新闻出版单位(报社、杂志社、电台、电视台等)的记者、编辑工作以及高等学校、研究机构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专业必修课程有写作、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中国当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凳轮国古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古代典籍导读、中国文学批评史、美学等。

选修课程有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文字学、新闻与传播等学科的系列课程。

二 2015考研中山大学国际汉语教育研究生考试参考书目:
1、《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版
2、《对外汉语教学导论》周小兵主编,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3、《中国文化要略》(程裕祯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跨文化交际概论》(吴为善、严慧仙著,商务印书馆)
以上是报考中山大学必看的,此外把历年真题多做多背。

『肆』 就读中山大学,从外国语言文学转到汉语言文学的难度

大二可以。原专业排名需要靠前,每个专业就几个名额,名额确定根据学生学习绩点来,所以成绩一定要好!需要学习汉语言专业知识,有面试老师要不要你很重要。一般要留级,主要看能不能跟得上。但公共课绩点保留。没那么夸张,转的人都是学霸哈。
这是有人总结的流程经验:
中山大学允许转专业,需要在上完大学一年所有课程进入到大二期间进行转专业,需要满足以下的条件才可以转专业:
1、在某一学科方面确有特长的学生。2、因为身体健康原因,经学校指定的医疗单位检查证明不能在原专业学习、但尚能在本校其他专业学习者;3、通过转专业能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成材,且参加学校的选拔,选拔合格者(多数都用这一条)。
以下条件下的学生不符合转专业条件:
1、新生入学未满一年者;2、二年级及以上者;3、各类委培,代培生未经委托单位同意转专业者;4、艺术类、体育类考生,跨文、理科类别转专业者;5、跨高考录取批次转专业者;6、已办理试读手续者;7、曾转专业或转学者;8、专科升入本科者。
中山大学转专业流程如下:

转专业申请时间和申办程序:

1、学生转专业每学年集中审批一次,申请时间在每学年第二学期的最后两周。

2、教务处于每学年第二学期末,根据转入专业的办学条件,分文、理科向全校公布转入专业的接受名额。

3、为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原则上参加选拔后各专业转出人数一般不得超过所在专业当年招生数的3-5%,转入人数不得超过转入专业当年招生数的3-5%.4、学生本人向所在学院提出申请并填写《转专业申请表》,由学院审核同意后统一报教务处。

5、经教务处审核通过并办理相关手续后,申请人(不包括满足转专业条件第1、2条者)于每学年第一学期开学前参加教务处组织的文、理科选拔考试。考试内容:理科为数学、英语。文科为英语,有的大学再加政治,有的加考计算机。到学校自己就知道以往都靠什么课程了。测试成绩按文、理科分别排序,并根据排序的结果由申请人依次挑选自己要求转入的专业。

『伍』 中山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要在哪个校区上课中大的各个校区包括哪些专业

两年珠海两年广州海珠区

专业名称 报到地点

经济学 珠海校区
国际经济与贸易 珠海校区
财政学 珠海校区
金融学 珠海校区
保险 珠海校区
物流管理 珠海校区
经济学(国际金融) 珠海校区*
经济学(国际贸易)
经济学(财政税务)
工商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 珠海校区*
工商管理(市场营销)
工商管理(物流管理)
汉语言文学 珠海校区
历史学 珠海校区
哲学 珠海校区
哲学(逻辑学) 珠海校区
考古学 珠海校区
人类学 珠海校区
英语 珠海校区
德语 珠海校区
法语 珠海校区
日语 珠海校区
英语(商贸英语) 珠海校区*
英语(翻译) 珠海校区*
英语(对外汉语) 珠海校区*
应用心理学 珠海校区
微电子学 珠海校区
物理学 珠海校区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珠海校区
材料物理 珠海校区
理论与应用力学 广州东校区*
理论与应用力学(土木工程) 珠海校区**
交通工程 广州东校区*
应用化学 珠海校区
化学 珠海校区
化学工程与工艺 珠海校区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珠海校区
材料化学 珠海校区
应用化学(化学生物学) 珠海校区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珠海校区
城市规划 珠海校区
地理科学 珠海校区
地理信息系统 珠海校区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珠海校区
旅游管理 珠海校区*
生物科学 珠海校区
生物技术 珠海校区
生态学 珠海校区
药学 珠海校区
环境科学 广州东校区*
环境工程 广州东校区*
大气科学 广州东校区*
应用气象学 广州东校区*
地质学 珠海校区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 珠海校区
新闻学 广州东校区*
艺术设计学 广州东校区*
数字媒体艺术 广州东校区*
法学 广州东校区*
政治学与行政学 广州东校区*
公共关系学 广州东校区*
行政管理 广州东校区*
国际政治 广州东校区*
社会学 广州东校区*
社会工作 广州东校区*
公共政策学 广州东校区*
工商管理 广州东校区*
工商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广州东校区*
电子商务 广州东校区*
财务管理 广州东校区*
会计学 广州东校区*
市场营销 广州东校区*
旅游管理(酒店管理) 广州东校区*
数学与应用数学 广州东校区*
统计学 广州东校区*
信息与计算科学 广州东校区*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广州东校区*
信息安全 广州东校区*
自动化 广州东校区*
通信工程 广州东校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广州东校区*
网络工程 广州东校区*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广州东校区*
图书馆学 广州东校区*
档案学 广州东校区*
软件工程 广州东校区*
软件工程(计算机应用软件) 广州东校区*
软件工程(电子政务) 广州东校区*
软件工程(数字媒体) 广州东校区*
软件工程(通信软件) 广州东校区*
软件工程(嵌入式软件与系统) 广州东校区*
临床医学(五年制) 广州东校区
临床医学(八年制) 珠海校区
麻醉学 广州东校区
医学影像学 广州东校区
医学检验 广州东校区
康复治疗学 广州东校区
口腔医学(五年制) 广州东校区
口腔医学(七年制) 珠海校区
法医学 广州东校区
生物医学工程 广州东校区
护理学 广州东校区
预防医学 广州东校区
预防医学(卫生事业管理) 广州东校区*

在广州的基本上是不会搬校区的 在珠海这边 除了翻译学院 国际商学院 旅游学院 其他都是在大三的时候回迁

北校区:各个医学专业(本科、研究生)

东校区: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工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管理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法学院、环境与工程学院、资讯管理系的全部专业,医科非长学制的大一学生

珠海校区:岭南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翻译学院、教育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旅游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学院、地球科学系的专业的大一大二,中山医学院的八年制临床医学和七年制口腔医学,药学院的药学

南校区主要是非医学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在珠海校区就读的同学要搬迁到南校区或北校区(少部分学院除外:翻译学院、国际商学院等,在珠海校区4年),东校区的非医科专业不搬迁到南校区。

『陆』 看了2019年广东自学考试的通知,报考科目中没有中大C050105汉语言文学本科段!怎么办,急!!

不要再网上询问这些了,与其在网上浪费时间,你不如找到他们学校的联系*,直接打*询问,一个*就搞定了。

『柒』 中山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

我也给比较权威的意见。上次有个同学与你一样的情况,其实只要系里同意你是可以讲你学的两门课程转换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但是有两个前提,第一,你已经学过的要和需要转换的课程相似,第二,学分不能低于你要转成的这两门。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你学的那两门跟这个没什么关系,估计还要修

『捌』 中山大学中的汉语言文学怎么样

还好,汉语言文学是研究中国语言的词语、句法,赏析古今诗歌、散文、小说等众多的文学作品,熟悉有关编辑出版的基本知识。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可以具备扎实的中国语言功底和较强的写作能力,直到如何去评价一个文学作品,进行编辑出版工作也会得心应手。而且,你还将拥有一笔财富,那就是宽广的知识面和优秀的人文素质。

不会容易就是了,但肯努力也就一般没问题的,人数嘛,还是蛮多的
希望能对你有用, 或者你到网上搜索一下广东自考吧进行查询吧

『玖』 中大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四月份要考的科目

中大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科目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史、美学、唐宋词研究、民间文学概论、毕业论文、英语(二)、心理学、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古代汉语、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等。
四月份要考4个科目,具体是哪4个,可以到广州市天河路三五一号广东外经贸大厦2310处了解。

『拾』 你好,你知道中大网络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主干课程的学士学位的考试在那里有那模拟试题呢

什么试点院校?什么双证班?什么复合型人才? 你们这些闹眼子的人,小心把人招到学校遭报应.自考就是自考.
自考的本质只有两种:
一种是长线:针对社会人士,自己到考试院报名 ,然后参加考试.
另外一种就是全日制本科助学班:针对应届高中毕业生.

我可以百分之百确定的说,学费超过7500以上的都是闹眼子的,无非就是招生的提成多.
欢迎询问打假.

为什么中山大学被称为”双鸭山大学“?



中山大学工程技术专业介绍 中大汉语言文学的课程

双鸭山大学由来

先上图,高德地图搜索双鸭山大学,这可是货真价实的“双鸭山大学”(老年划掉),中山伍斗大学是什么山寨出来的,没听说过啊?(手动滑稽+狗头保命)

以上是开玩笑,下面是正经的介绍:

书中出现了这样一段话:“1984年出生在中国广东省广州市,父母是双鸭山大学(Sun Yat-sen University)的老师。五岁那年夏天,随父母去了香港,后来全家移民新加坡......”

有细心的网友发现了:Sun Yat-sen不就是孙中山的英文译名么?那么“Sun Yat-sen University”不就是中山大学么?

中山大学官微也转发了这则“双鸭山大学”微博,并称“可能读了个假大学”,并称“可能读了个假大学”。

6月24日,自称是截图书作者的“云湖浪子YZ25T”在微信公号“火车开往西伯利亚”发布了《关于神翻译“双鸭山大学(Sun Yat-sen University)的出处声明》。他称截图的出处正是他出版的游记《惊心动魄的17天——独自探秘印占中国藏南地区纪实》中第57页的一段话。

但是Sun Yat-sen University音译为中山大学,真的别有一番情趣,之后就掀起了一*校徽改编的浪潮,双鸭山腔碧磨大学校徽的设计battle愈演愈烈,中山大学校徽的原设计者姚友毅副教授看不下去慧瞎了,决定亲自出马,设计了两套校徽。

官方玩梗最为致命啊!

中山大学简介



中山大学工程技术专业介绍 中大汉语言文学的课程
中山大学, 是由孙中山先生亲手创立,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的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该校前身为国立广东大学,后更名“国立中山大学”“国立第一中山大学”后又复前名。伟人首创,山高水长。居于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广东省的中山大学,得风气之先,广播思想之种。今天,全体中大人正在为把学校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中山大学[1]是由孙中山先生亲手创立,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的综合性重点大学。中山大学 中中搜袜山大学
今天的中山大学,由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而成。
1835年,美国的伯驾医生在广州设立医局,培养了中国最早的西医医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博济医院,于1866年设立医学堂,这是中国最早的医学专科教育机构。1888年,由美国人开设的格致书院在广州开学
1924年,孙中山先生亲手将清末以来在广州地区建立地实行近代教育模式的学校,包括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公立法科大学以及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等整合为一体,创立国立广东大学,并亲笔题写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学校于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至上世纪三十年代,国立中山大*激学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范等7个学院。1935年设立研究院,开始招研究生。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原中山大学的多个院系专业被分出,其中文理科院系与岭南大学相关院系合并,组成新中山大学;同时,两校的医学院分出后,另行合并组建专门的医科院校,后又将广州的光华医学院并入,几经易名,最后定名为中山医科大学。这两所同根同源的大学,分别是教育部和卫生部直属的重点大学,共同继承了由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中山大学和开创中国近代教育体系的岭南大学的办学传统,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和大学风格,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中山大学,进一步地拓宽了学科结构,成为一所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学、医学、药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在内的综合性大学。
中山大学[1]和中山医科大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及学术传统。柯麟、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毛文书、陈国祯、李绍珍等著名医学专家曾在中山医科大学任教。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全国共有56位一级教授,其中有12位在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任教。学校名家大师荟萃,他们优秀的品格和精湛的学术造诣熏陶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形成了良好的学术风气,许多才华横溢的毕业生成为了社会各界的杰出人才。
学校现有四个校区,总面积达6.17平方公里,分别坐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滨。广州南校区占地1.17平方公里,北校区占地0.39平方公里,广州东校区占地1.13平方公里,珠海校区占地3.48平方公里。
在2010年英国《*》世界大学排行榜中排在171位,国际声誉和影响明显扩大。学校的一批学科在国内和国际学术领域有更大的影响,在2001年1月~2011年12月,我校进入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数据库全球前1%的学科领域数已经达到了14个,在全国排名第5,论文总影响力(总被引次数)达126276篇次,世界排名399位,处于前0.08%的位置;十年间我校ESI论文的篇平均被引次数为7.65,在国内高校排第4。
一批学科如历史、哲学、公共管理、工商管理、数学、生物学、物理、化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在国内的优势得到了巩固,特色更加鲜明,有的研究方向已达到了国际水平,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和影响日益增大。据美国ESI数漏肢据库的统计,我校共有14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领域,包括了化学、临床医学、物理、生物与生物化学、材料科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工程学、植物与动物学、数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药理与毒理学、农业科学等学科领域。
中山大学还利用三期“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推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如通过通过临床常见疾病早期预警和早期诊断研究项目推动临床与基础医学的交叉,通过行政改革与*治理研究项目推动公共管理与政治学交叉融合,通过粤港澳区域合作项目推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地理学等交叉融合。这些项目的建设,探索了学科交叉融合机制,在组织跨学科力量针对共同的科学问题开展研究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同时,我校利用有关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支柱产业、新兴产业规划,加强建设新兴学科。如通过华南水产养殖动物质量安全与疾病控制生物技术项目发展海洋科学等学科,利用基于华南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的结构改建、筛选及新药研发项目发展新药研制等新兴学科,进一步整合了学科力量,实现资源共享,布局和发展了一批面向国家和广东战略新兴产业的应用学科和工程技术学科,使学科布局更趋合理,结构更为优化。
在中国校友会网《2013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的大学排名中,中山大学位列第七名。在2013年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学百强名单排行榜中,中山大学位列大陆高校第九名,亚洲第51位。
当前,中山大学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学校的发展战略目标是:把中山大学建设成为文理医工各具特色融合发展,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世界一流大学。
历史沿革第一阶段:从 博济医局、格致书院到解放初期院校调整之前( 1866~1953年)
(1)北校区
博济医局到私立夏葛医学院
1835年11月,美国公理会传教士伯驾( Peter Parker )在广州十三行开设眼科医局,并于1859年改称“博济( Pok Tsai )医局”。1866年,博济医局搬迁并正式命名为“博济医院”,是中国第一所西医医院,是中国最早建立的教会医院。是年,美国医学博士嘉约翰与中国第一个留学欧洲学医者黄宽博士在该院主持博济医学堂正式开办。1879年,博济医学堂改名为博济医院附设南华学堂。中山大学历史照片
中山大学历史照片(4张)1886 年孙中山以“逸仙”之名进南华学堂学医,并从事革命活动。1904年改称南华医学校,1930年改称岭南大学医学院,1936年又称孙逸仙博士纪念医学院,并合并了私立夏葛医学院[3-4]。
从广东光华医学堂到公立广东光华医学院
1908年春,广东光华医学堂成立,由郑豪等人创立。该校分别于1912年、1928年、1929年、1952年更名为私立广东光华医学专门学校、广东光华医科大学、私立广东光华医学院和公立广东光华医学院[3]。
从广东公医学堂到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
1909年春,广东公医学堂成立。1915年易名为广东公立医科专门学校,1924年改称广东公立医科大学,1925年并入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随大学更名,成为国立中山大学医科,1931年改称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3]。
(2)南校区
格致书院
广州格致书院是十九世纪中国著名的教会学校,由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哈巴安德医生1887年创办于广州,后发展为私立岭南大学,博济医院及其附设的医学校成为岭南大学医学院。博济医学堂和格致书院,开启了中国近代西式教育的先河。1907年该学校改为岭南学堂,开设了医科。后来该学校成为岭南大学;而其医科成为圣约翰大学的一部分。
岭南大学
岭南大学是美国友好人士在广州创办的一所私立大学,1927年收归中国人自办。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已发展成一所设有文、理、工、农、医、商等学科的著名大学,师资力量雄厚,弟子遍全球,在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并和世界上一些著名大学互相承认学历。岭南大学建校之初,校址几经变迁。先从沙基金利埠到四牌楼福音堂、花地萃香园,1900年又迁往澳门,1904年,将永久校址设在距广州城东南十里的康乐村。此后,经历了战火洗礼的岭南大学,又于1937年南迁至香港,1942年北上至韶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岭南大学得以重返康乐。
国立广东大学到国立中山大学
1924年初,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校:1924年1月24日筹办的黄埔军校,以及2月4日颁布两道大元帅令着手筹办的国立广东大学。
1924年2月邹鲁接管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广东法科大学两校之后,即于当月24日召集三校学生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礼堂举行大会,会上宣布筹建国立广东大学,并报告了筹备经过和进行计划等。3月3日,广东大学召开首次筹备会议,着重讨论并通过了国立广东大学筹备处组织大纲。为保证筹备工作的开展和国立广东大学的顺利开办,孙中山亲自动手筹措资金。广东大学的经费运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1924年5月12日,广东省教育会、广东全省商会联合会、广东总善堂总所、广东学生联合总会、广东总工会、留东同学会、国立广东大学经费运动学生委员会联合发表《请争广东关馀及欧美各国退回庚子赔款为广东大学经费宣言书》。中山大学历史沿革示意图 中山大学历史沿革示意图[5]
1924年6月9日,中山先生任命邹鲁为国立广东大学首任校长。在1924年6月21日广东大学举行校长就职和学生毕业典礼时,他委托总参议胡汉民代表大元帅在会上宣读了训词“学海汪洋,毓仁作圣,大学毕业,此其发轫。植基既固,建业立名,登峰造极,有志竟成。为社会福,为邦家光,勖哉诸君,努力自强。”
国立广东大学定于1924年9月15日正式上课。当时,学校并没有举行开学典礼与成立典礼。9月30日,学校举行了第二次校务会议,会上议决了此事,决定组织筹备会议,选择日子补行成立典礼。后又经校务会议复议,将开学典礼及成立典礼日定于1924年11月11日这一日,也就成为国立广东大学的校庆日。
国立广东大学建校初期,文科分设中国文学、英国文学、史学、哲学、教育学五系和高师的文史、英语、社会三部;理科分设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五系和高师之数理化、博物二部;法科分设法律学、政治学、经济学三系;农科分设农艺学、林学、农艺化学三系和农业专门部;医科不分系,附设第一、第二医院及护士学校;预科分设文、理、法、农、医五组,另附属初级师范及中小学,全部依据西方新学制办理;各科设学长、预科及附校设主任,分别办理教务;设秘书处、会计处、图书馆,分别办理校务、组织校务会议,以评议、筹划重要校务;设工科筹备委员会,拟增办工科,并设法国里昂大学海外部,遣派留法学生。
1925年,“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广东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并入。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廖仲恺提议将广东大学更名为中山大学,10月获国民*批准。同年增设医科。其后,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国立广东法科学院、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工学院先后并入,1926年3月,郭沫若就任文科学长,郁达夫任英国文学系主任。郭沫若到任后对文科开始进行整顿,辞退了15名教授。4月,秘书处开始出版不定期杂志《学艺丛刊》,进行学术文艺讨论,社会改造研究,世界潮流批评,东西方名著介绍等。广东大学时期校址情况,当时广东大学分处广州四个地方,惟校本部和文理两学院、图书馆及附属学校在文明路原高师所在地(即鲁迅纪念馆),同时也是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和孙中山演讲三*义的场所。 1926年7月17日正式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成为广东的最高学府。1926年8月17日,国民*下令改校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原名国立广东大学,国立广东大学改名后,国内出现多所以“中山”为名的大学,如武汉、杭州、南京、上海、兰州、西安等地。1928年2月间,以蔡元培先生为院长的大学院有鉴于此,决定除保留广州的国立中山大学以资纪念外,其余中山大学均改为所在地方名,如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
1927年1月,鲁迅从厦门大学被聘至中大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2月,天文台在中大理科所在地的一座山岗上建成。3月1日,中山大学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8月,更名为“国立第一中山大学”(1928年3月,复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原广大中国文学系改为中国语言文学系,英国文学系改为英国语言文学系,史学、哲学、教育学仍沿用旧式,与前两者合称为中大文史学科。理科一度改称自然科学科,仍设数理化、生物、地质五系,后数学系改为算学天文系,增加天文课程,筹建天文台,并成立了心理学研究所。当时实际主持校务工作的式副校长朱家骅,在其主持下力求教育与社会的沟通。
1931年,改文、法、理、农、医科为学院。当时医科(学院)原址在百子路,与第一附属医院相连,共占地150亩,楼房为当时南方最有特色的建筑物之一。学院不分系,采用学年制,本科5年,另加实习1年,共六年。当时共有两附属医院,第一医院占地64亩,与学院相连。第二附属医院位于西提。1927-1937年是医学院最兴旺发展的时期,特点是全盘德国化。作为中山大学成立初期锐意经营的学科,着重引进德国先进医学教育和学术研究人才。学校采用德国式管理机构,选用德国教材,用德语授课,医院查房、写病历、开处方均用德文。入学考试必须考德语。由于当时国内学习德语的中学很少,所以招生受到影响,每年录取新生不足50人,截至抗战前夕,在校学生不足200人。然而由于其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中大培养出一批当时中国一流的医学人才,如杨简、王典羲、叶少芙、罗潜、张梦石、曾宪文等。同年3月,重提成立工学院事宜,并定于下半年筹建。先设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化学工程四系,校址暂定于文明路,第二年迁往石牌新校址(即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校址内)。1934年,许崇清继任校长后,将工学院的土木、化学两系与理科合并,改称理工学院。理工学院成立后共有4个系:电气、机械、土木、化学。
1935年,设立研究院,开始招收研究生,成为当时全国仅有的三所之一(是中国第一批成立“研究院”的三所高等院校之一)。1938年,设师范学院,理工学院增设建筑工程系。同年10月受到抗日战争的影响迁至云南澄江,1940年迁回粤北坪石。1945年,迁回广州石牌等原址复课,1947年设置体育系,袁浚从武汉大学被聘至中大任体育系主任。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原中山大学文理院系与岭南大学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入主原岭南大学校址康乐园。[6]
第二阶段:从解放初期院校调整到2001年两校合并之前(1953~2001年)
1953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3]第一次院系调整的具体情况是:将广州原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华南联合大学、华南师范学院、广东法商学院、广东工业专科学校等高等院校,统共调整成为广州新布局的1所综合大学和4所专门学院。
中山大学第一次院系调整具体情况如下:
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学院(即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医学院、华南师范学院(即华南师范大学),并取消“国立”二字,更名中山大学,中大医学院从原中大分离出来,成立中山医科大学。
赵却民教授率领全系师生21人前往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理学院地质系主任陈国达教授率领全系师生49人调去湖南中南矿冶学院。中山大学哲学系由哲学系主任朱谦之教授率领前往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调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由人类学系主任杨 成志教授率领。他们分别于1952年10月16、17、20日前往南京、长沙、北京等地报到。
第一次院系调整后的新中山大学主要以岭南大学的文理学院构成。
根据广州区高等学校调整工作委员会的安排,新组建的中山大学校区由石牌迁至原岭南大学校址。中山大学原石牌校址,迁入了新组建的华南工学院、华南农学院等学校,中山大学原百子岗校址,兴办华南医学院。1952年11月25日,调整后的中山大学举行隆重开学典礼。华南地区第一所新型综合性大学也由是成立。
首次调整后的新中山大学,设有中文、外文、历史、语言、数学、物理、化学、生 物、地理、财政、金融、会计、贸易、企业管理、政治、法律、社会、经济等18个系, 另有俄文、会计、金融、企业管理4个专修科,中国语言文学、历史、植物等3个研究所。
第二次院系调整从1953年7月下旬开始准备,9月底正式进行。此次中山大学院系调整的具体情况是:
1953年第二次院系调整对图书、仪器、设备 等进行了调配。中山大学图书馆原藏有前华南联合大学及广东法商学院所藏财经政法图书资料,全部调配给中南财经、政法学院,如有复本,则将复本调配给上述二校。根据上述原则,书籍在1952年11月4日前分三批装箱调出,共计67676册,岭南大学有关科系分别并入中山大学和其他高等院校。
在两次院系调整完成后,新的中山大学师生就来自于岭南大学、华南联合大学、广东法商学院、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华中高师和原中山大学等9所不同的院校。1954年公立广东光华医学院与华南医学院合并,成立新的华南医学院,是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1955年柯麟任华南医学院院长兼院党委书记。1956年华南医学院改名为广州医学院,是年国家卫生部发函认定学校谢志光、梁伯强、陈耀真、陈心陶、林树模、秦光煜、钟世藩、周寿恺8位为一级教授,另有15位二级教授,师资实力时为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之首。1957年改名为中山医学院,1961年被定为卫生部属全国重点高等医科院校。1981年成为中国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之一,7个学科被批准为博士学位学科(专业),17个学科为硕士学位学科(专业)。1985年经国家卫生部批准,中山医学院改称中山医科大学,[3][6]1987年12月,国家教委批准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成立。
第三阶段:2001年两校合并以后
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强强合并组建新的中山大学。10月26日举行“中山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中山大学”,实现强强联合。[7]2010年11月中山大学医科成为教育部、卫生部首批共建高校医学院。[3]
大学城校区
中山大学大学城校区即其东校区,俗称“中东”。是中山大学改革与发展以及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实验区,强调全校办校区,在管理上实行“延伸管理模式”。此段信息来源于《广州大学城一本通》
编辑本段学校地位中山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大学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教育部批准建有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全国34所研究生入学考试自主划线高校,国家32所副部级重点建设高校。是我国著名的综合性重点大学。

中山大学占地面积是多少?



中山大学工程技术专业介绍 中大汉语言文学的课程

中山大学现有四个校区,总面积约达6.17平方公里,广州南校区占地面积约为:1.239平方公里(1858.5亩),北校区占地面积约为:0.208平方公里(312亩),广州东校区占地面积约为:0.989平方公里(1483.5亩),珠海校区占地面积约为:3.571平方公里(5356.5亩)。

学院介绍

中山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 985工程 ”、前御“ 211工程 ”,入选国家“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等,是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联盟、大学通识教育联盟、粤港澳高校联盟、粤港澳大湾区物流与供应链创新联盟成员。

1924年, 孙中山 亲手将广州地区多所高校整合创立 国立广东大学 。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如今该校由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 中山医科大学 于2001年10月合并而成。

截至2021年5月,中山大学由广州校区、珠海校区、深圳校区三个校区、五个校园及十家附属医院组成。开设138个本科专业。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4个, 一级学科 博士点5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9个,专业学位类别37种。有全日制学生55447人,其中本科生32140人,硕士研究生15517人,博士研究生7790人。专任教师4471人。

院系专业

据2021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广州校区有33个学院(系、部),珠海校区有20个学院(系),深圳校区有16个学院,开设138个本科专业。学校有10家附属医院。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5月31日,中山大学有专任教师4471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746人、 副高职称 1909人。研究生导师6399人(含*导师),其中博士生导师2790人,其中有 中国科学院院士 17人(含双聘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含双聘2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0人,享受 *特殊津贴 专家115人雹薯,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3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66人,全国高校教学名师获得者10名,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3人。截至2021年5月底,以中山大学为依托单位,学校已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94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6项。此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9项,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9项,广东省重大人才工程创新创业团队项目27项。共有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78人次,农业部“ 十三五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项目负责人2人次,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负责人32人次。

截止2013年,中山大学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8门,拥有7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拥有9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法学、经济管理、基础医学、临床技能、信息技术等。拥有医学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拥有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拥有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以及中国首个大学生体育训练基地。拥有33家教学医院(含9家非直属附属医院)。

以“通识教育、大类教学、复合创新”的为本科教育观念,以“厚基础、宽口径、重个性、求创新”的为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特色。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坚持以提高质量、服务需求为主线,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培养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为着力点,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激发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完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机制,推动硕博贯通培养,实施“优生优培”资助计划,推动课程训练和科研训练结合,加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和创新性研究,大力提升博士研究生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水平,培养学术人才。构源悔者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岗位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机制,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加强行业实践和职业能力培养,培养行业领袖人才。

国家级特色专业: 汉语言文学 ,历史学,哲学,人类学,化学法,医学,护理学,学科建设,行政管理,工商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网络工程,临床医学,会计学,预防医学,微电子学,生物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软件工程 ,生物技术

截至2021年11月,中山大学设有5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6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4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3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4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据2020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有广东省重点学科37个,其中攀峰重点学科20个、优势重点学科17个。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0年度):

中山大学: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生物学、物理学、基础医学、化学、数学、临床医学、工商管理、中国史、中国语言文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哲学、公共管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理论经济学、口腔医学、药学、力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海洋科学、地理学、外国语言文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信息与通信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大气科学、心理学、政治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生态学、世界史、考古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民族学、法学、地质学、特种医学、地球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水利工程、网络空间安全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力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核科学与核技术、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特种医学、医学技术、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不含博士点覆盖):

天文学、系统科学、测绘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城乡规划学、植物保护、艺术学理论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

体育教育训练学、设计艺术学、工程热物理、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临床医学博士、口腔医学博士、资源与环境博士、生物与医药博士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工商管理硕士 、工程管理硕士、法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 公共管理硕士 、口腔医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会计硕士、翻译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社会工作硕士、金融硕士、应用统计硕士、国际商务硕士、保险硕士、文物与博物馆硕士、护理硕士、药学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图书情报硕士、审计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应用心理硕士、艺术硕士、体育硕士、电子信息硕士、机械硕士、材料与化工硕士、资源与环境硕士、能源电力硕士、土木水利硕士、生物与医药硕士、交通运输硕士

2017年9月,中山大学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11个,广东省重点学科37个(包括攀峰重点学科20个、优势重点学科17个)。

截至2020年7月,根据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简称ESI)的统计,在ESI数据库全部22个学科中,中山大学有20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入选学科数目并列全国高校第3位。其中有15个学科领域进入前0.5%,4个学科领域进入前0.1%。

ESI世界前1%学科: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生物学、工商管理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学、人类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古代文学、英语语言文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基础数学、凝聚态物理、无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人文地理学、内科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内科学(肾病)、神经病学、外科学(普外)、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卫生毒理学、药理学、行政管理

广东省重点学科(攀峰重点学科):理论经济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广东省重点学科(优势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民族学、考古学、世界史、基础心理学(二级学科)、海洋科学、统计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口腔医学、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教学成果

中山大学设立了“中山大学学生创意基金”和“本科生科研专项基金”,鼓励学生早期介入科研。2004年至2011年,在校学生在各学科竞赛中多次获奖,包括“挑战杯”全国竞赛优胜杯,美国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奖,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奖。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ICPC)中,中山大学队共参加了62次亚洲区域赛,其中1次夺冠、2次获得亚军、13次获得季军,并且13次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在国际决赛中取得1银3铜的成绩。2007年,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叶泉志同学因在业余天文搜索与观测中发现不少小行星而获得由国际行星协会公布的苏梅克近地天体奖。2009年,学校中山医学院郑智浩等同学的参赛作品《C—Jun调控神经元凋亡的分子机制》获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总决赛的最高奖项。2010年,学校“瀚潮创业团队”凭借“瀚潮生态净水项目”获得由教育部主办、昆山市委市*承办的“昆山杯”全国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大赛全国总决赛冠军。2011-2017年,学校医学院代表队连续七年(2011-2017年)参加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获得特等奖4次,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

学术研究

截止2019年,中山大学拥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临床试验研究中心、1个P3实验室、1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7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0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野外台站、1个公安部重点实验室、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个卫生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分级登记实验室、40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73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3个广东省工程实验室、14个广东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9个广东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1个广东省野外台站。

中山大学拥有1个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9个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个广东省重点智库、1个国家汉办重点基地,建设有6000吨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

对外交流

截至2019年9月30日,中山大学已与全球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逾200所院校签署了校级合作协议,开展与高水平大学多层次、宽领域务实合作。学校与20多个国际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开展实质性合作,例如:化学学院与诺贝尔奖获得者Jean-Marie Lehn(杰-马里·莱恩)教授合作建立“中山大学莱恩功能材料研究所”、物理与天文学院与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领导的AMS合作体开展战略协作等。

学校已与美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200多所知名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了本科交换或交流学习平台,不断拓宽本科国际化办学空间。

中山大学与法国民用核能工程师教学联盟合作建立了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2016年,学院获得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国际认证和欧洲工程教育认证(EUR-ACE),标志着学院办学水平已经达到了法国及欧洲的精英教育水平。2016年6月,学院荣获中法两国*联合颁发的“中法大学合作优秀项目”奖项。

中山大学共设立了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教育部“111基地”8个,地理学国际化示范学院入选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教育部“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试点单位。学校在海外建有三所孔子学院。

中山大学毗邻港澳,与港澳台高校及教育机构交流密切。在校的港澳台籍学生逾千人。学校与港澳多所高校共建有十余个研究中心和联合实验室,其中与香港中文大学共建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更是香港首个获得卓越计划资助的人文社科项目。中山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于2016年11月正式成立粤港澳高校联盟,邀请三地共计28所精英高校入盟,搭建粤港澳高层次科研学术和人才交流平台,为国家及珠三角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与香港中文大学、岭南大学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构建校际合作发展长效机制。此外学校与港澳台高校积极开展师生交流项目,每年邀请港澳台师生近千人次到学校参与交流学习活动。

2022年1月5日,中山大学与广汽集团在穗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建联合研究院,打造成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双方将共建联合研究院,计划5至10年内将该院打造成为国家级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

馆藏资源

截至2020年9月30日,中山大学图书馆总建筑面积11万余平方米,在建面积6.8万平方米,拥有纸质馆藏832万册(件)、电子图书272万册、电子期刊12万种、数据库1038个、音视频资源23.20万小时。

学校已建成了跨广州、珠海、深圳3座城市,覆盖5个校园的大型校园网络。学校建成了规模庞大、国内领先的校园网,覆盖四个校园,基于IPv4/IPv6双栈技术构建,互联网出口带宽32Gbps(其中IPv6出口带宽为1Gbps),入网用户数约计57000,最高并发IP数量达80000。无线网采用独立组网模式,基于扁平化架构设计,覆盖三校区五校园行政办公、公共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学生宿舍等230多栋楼宇,部署无线接入点27000余个。

中山大学图书馆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华南地区中心,CALIS 数字图书馆基地,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华南区域中心,教育部16个文科文献信息中心之一。

所获荣誉

2021年6月,中山大学等12家单位,入选“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

2021年9月28日,被退役军人事务部授予“退役军人事务研究基地”称号。

2022年2月14日,中山大学哲学、数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工商管理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以上,就是蜕变学习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山大学工程技术专业介绍 中大汉语言文学的课程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TAG:
本文标题:中山大学工程技术专业介绍 中大汉语言文学的课程
wap地址: https://m.tbqqq.com/zixun/376407.html

与“中山大学工程技术专业介绍 中大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