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 大学专业

职业学校专业结构调查表 专业调查报告【三篇】

今天蜕变学习网小编整理了职业学校专业结构调查表 *报告【三篇】,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职业学校专业结构调查表 专业调查报告【三篇】

*报告【三篇】

篇1


韩山师范学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是粤东地区一所开办烹饪专业的高校,在广东省有三所——湛江师范学院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韩山师范学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这将传统的烹饪人才提升了一个档次。古人云:君子远庖厨。如今烹饪专业也提升到了大学这个层次,需要通过高考这个门槛才能接受教育,明显地指出目前市场上需要的是不单单是有技艺的厨师,更需要的是有知识,有文化底蕴,有专业素质的厨师。


现代市场上出现的情况:


一、缺乏有知识的专业人才。民以食为天,在人民生活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最求的不只是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吃得健康,这也就给传统厨师上了一个瓶颈,没有科学的依据,没有文化知识做底气,他们在菜肴的创新上难以给顾客一种说服力,需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者聘请专业人才。这就给这个专业腾出了发展空间。


二、陈旧的厨房管理。现在厨房普遍的一个弊端,员工素质、文化普遍低下,不愿接受文化知识,单纯最求技艺上的东西,很难有突出的创新改革。以及单纯地做好自身的工作,没有灵动地为酒店创造新的产品,开拓新的市场。这就是厨房没有一套严密的管理系统,就像跟酒店脱节,无法接受酒店的企业文化。这便需要厨房管理这方面的人才,带动厨房管理形成一套新型管理,与酒店接轨。


三、新一代人才的培养。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对比与传统厨师,这个专业的学生多了更多理论性强、科学性强的专业知识。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技艺上,目前烹饪教育人才缺乏专业导师,技艺方面大多聘请行业上的老厨师作为教师,他们的技艺固然是好,但是授予的菜肴和方法没能与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达成科学性的结合。这就需要烹饪专业的学生自主创新,能够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理念,达成技艺与科学理论的一个结合授予新一代的烹饪专业学生。


针对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情况,很明显地说明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市场上需要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我个人认为,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发展有三个方向:培养营养知识扎实技艺精湛类厨师;管理型厨师;将传统技艺与理论知识结合的厨师教师。


很明显,我指出的三个方向都离不开厨师,因为我想,我们学的是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烹饪,本身就是一种技艺,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单纯的技艺是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要做个一个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那么技艺还是基础,做到技艺与专业科学理论知识的结合让我们更有说服力,市场很大,需要我们去开拓。


营养知识扎实技羡孙艺精湛类厨师。为什么要这个与其它两个方向不同,要强调技艺精湛呢?我认为:针对上述第一点阐述的弊端,“没有科学的依据,没有文化知识做底气,他们在菜肴的创新上难以给顾客一种说服力”。我们要以一股新生的力量闯进传统厨房,技艺是我们的先锋队,只有在技艺上得到肯定,我们不仅能科学地在技艺上将菜肴创新,运用广阔的见识在菜肴美观上创新,更能将营养知识渗入其中,做到菜肴的营养搭配,针对不同群握派乎体的营养方案。做出一个新兴的菜肴评价标准:色、香、味、型、营养面面具备。


管理型厨师。现代厨房管理需要一套新的理念。段悉造就一支优秀的厨房员工队伍。厨措施:完善制度。对于现代酒店,严格的制度是企业成功的一半,制度建立起来后,根据运作情况来逐步完善,明确厨工的奖罚制度,制定科学的激励机制。为了避免制度流于形式,还要加强督查力度,设置督查管理人员。改正大多数厨房有安排,无落实的管理通病,确保日常工作严格按规定执行,使厨房工作重安排、严落实。厨房的规章制度是厨工工作的指导,规定了岗位职责、规章制度、督查办法后,再进一步加强对人员的管理时就有章可循了。创造化的劳动组织。一支优秀的厨房员工队伍必须做到有机地结合,否则便会一盘散沙。厨房人员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科学的排列组合,使员工做到职责分明、能位相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形成一个精干、有序、高效的劳动组织。措施:明确岗位责职,厨房各部门的主管、领班要配备好,做到分工明确,各行其职。根据厨师的特点,决定各岗位的人员安排和调动,使之协调、和谐工作。也能使厨房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创造“自动自发”的人事环境。人的管理的实质,并非“管人”,而在于“得人”,谋求人和事的配合。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旦企业失去人才和人心,哪怕企业资金再雄厚、设备再先进,也必然导致惨败。厨房人员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激励措施,创造良好的人事环境,使厨房员工安心工作、乐于工作,限度地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发挥出来。措施:实行“无情管理,有情领导”。在教育厨工遵纪守法的同时,要做好厨工的思想工作,应经常聊天谈心,上级要经常关心下属,相互建立感情,并尽量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引导厨工树立起为一切为了酒店的服务理念。对于表现好的厨工一定要给予表扬,对于不守纪律有损酒店形象和利益者给予批评教育,做到奖罚分明,使厨工心情舒畅,工作有劲,感到厨房就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将传统技艺与理论知识结合的厨师教师。因为市场上缺乏营养知识扎实技艺精湛类厨师、管理型厨师,那么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招生只会越来越多,因为这方面的人才实用性强,市场上极其缺乏,要将现代厨房做出新的改革,他们是大的力量,那么这种类型的教师更要注重培养,只有将传统技艺与理论知识进行科学地有机结合,创造出一套新的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教学系统,那么不久,厨房业也将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社会又将有一次飞跃性的进步。


我爱我的专业,烹饪工艺与营养,这三年来他教我做人看问题,它让我学习到的不单只是烹饪方面的知识与技艺,更多的是我学会从更高的一个角度去看问题,这个专业尚有很大的空间,他的进步和发展会带领厨房业进入一个新的局面,让社会出现一次飞跃性的进步。当然,这也只是我这个刚进入社会的牛犊的一点感言,一点自己的看法。



篇2


经历残酷的高考选拔,而进入大学,现在回想起来已经是三年前的事情了。还有一年就要毕业之际,正是检验我们学习成果的时候了。学院给我们安排了一次毕业实习,在实习前我做了一次关于农村消费者及市场食品安全状况的调查。经过此次的调查,不仅让我真切的了解到了云南省宾川县周边农村食品情况,而且为我的毕业实习指明了方向,将给我以后的实习工作做好准备。


一、调查简介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市场的安全问题已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从食品的包装到食品的贮藏,各环节都开始进入到人们的视线当中。但当城市对于食品的关注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的时候,农村的情况又是如何呢?我利用这次实习的机会对农村食品市场安全状况进行了调查,经过调查以及资料整理,对农村的食品安全情况有了更多的了解,在实际操作的同时,给了把理论用于实践的机会,提示我个人的能力。


此次调查是以云南省思茅市景东县文井镇为中心点展开的。调查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以进户与农村居民聊天,然后总结归纳到调查表上;而另一部分则是直接由农村居民填写调查表。


二、地区认识


我这次实习的地方是宾川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我去报到后,通过征求领导建议以及实际情况,我选择调查的地点是云南省思茅市景东县文井镇。我通过上网查找资料,以及到当地*了解情况,对文井镇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文井镇总面积854平方公里。全镇共辖24个村民委员会304个村民小组18840户、7125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976人,易地移民7569人。有汉、彝、苗、傣、白、哈尼等20种少数民族总耕地面积86956亩,主要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油菜等为主;经济作物以甘蔗、茶叶、蚕桑、核桃、花生、油菜,冬早蔬菜为主。按照全镇“一村一品,一组一特色,一户一重点”的经济发展思路,文井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重培育壮大了甘蔗蚕桑烤烟畜牧茶叶核桃等产业。经多年的不懈努力,在原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培植出了烤烟、蚕桑等规模较大、增收明显的新兴产业2008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20744.98万元,比上年增加3675.47万元,增长21%;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577元,比上年增加604元,增长30.6%。粮食总产量2.8万吨,人均有粮473公斤。


三、调查经历


此次调查是九月中旬进行的,为期四天,包括下乡走访,*咨询、查询资料、整理材料四个环节。其中主要是下乡走访。走访的第一站是到文井镇孟村市场,碰到了一个热心且文化程度较高的阿姨,所以我的第一次尝试就是在这样的幸运中进行的,当然接下来的调查就没有起初的那么顺利了,但整体的感觉还是很好的,使我了解到文井镇真实的食品安全的情况。在走访过程中,进户调查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户农家,开始不让我进他家门,当我亮出校徽、说明来意后,他们便热情地接待了我。没想到在那农家院子里的小凳上我一坐就是两个多小时,真诚的交流,是我平生第一次那么深刻的感受到农民的朴实,使我难以忘怀。


四、调查结果


此次调查的内容,分为农村市场食品安全和农村消费者食品安全两个方面。


(一)农村市场食品安全


农村市场食品安全,以孟村市场为例,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1、市场基础设施简陋,没有分类垃圾筒,仅有一些垃圾车的存在,这些也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有一定的联系,且交易场所简陋脏乱;


2、蔬果等产品几乎都是自产自销,所以这里的大部分食品上市前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卫生检查,*家也以当地居民为主;


3、大部分农民没有要进行卫生检查的意识;


4、据反映,市场的卫生监督检查非常少,每年仅有一两次。


从这些情况中可以看出,农民食品安全意识的淡薄,还有*工作力度的薄弱;还因为农村市场相对较偏避狭小而且分散,一般几百平方米,所处地也离管理中心较远,所以在管理上是十分欠缺的。


(二)农村消费者食品安全


农村消费者的调查整理了十份具有代表性的问卷,囊括各行各业,有农村人口中文化素质比较高的医务人员、初中老师、村委委员等,也包括文化素质较低的菜农、商贩等等。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工作力度需加强。


主要表现为在和农民沟通的形式上需要改变。大部分的农民都对*工作不太信任,对国家的法律法规等等也不了解,于是有些农民就产生了对*的*情绪。在调查问卷中食品投诉一栏大多数人都是选择不投诉,认为部分*工作人员不能吃苦,不愿意深入到乡下来。*工作需加强的主要在两方面,一是食品安全的宣传力度,大部分人表示,有些知识他们确实不知道,但如果*愿意多花精力来宣传关于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他们是非常乐意了解;二是管理力度,混乱的市场,特别是一些变质过期的食品大量流入农村市场这些方面也给农村居民带来了很多的麻烦。


2、安全卫生意识有所加强。


在孟家市场调查中了解到,近年来生熟菜版的分开、食品的选择等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多数消费者不像过去一样只是为了价格的便宜,如今更多的是侧重于食品质量的保证。近一年内,家庭人员事物中毒的现象也几乎是没有的,从这些可以看出,农村市场中对于食品的关注相对于以前是有很大提高的。


3、农业技术指导需继续增强。


相对于前几年,在农药兽药的使用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农民*喷洒剂的地方一般为农业技术站,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指导,所以在使用的过程中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有了一定的保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也有些做的不是特别好的地方,技术人员应该努力加强自身素质,为农民提供的服务。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在的农村食品市场是一个急需医治的场所,市场情况比较混乱,且市场的规模一般也是自给自足一类。但值得欣慰的是工业污染源比较少,所以农村食品有着它独特的绿色性,但没有工业产业的支撑,也是农村发展的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整体来说,要改善农村食品市场是要*和人民共同努力的,希望能一起携手共创未来,给农民的生活带来真正的提高。


五、调查建议


1、*在农村的宣传活动形式上应有所改变,应该更适应农村人口这个群体,更注重群体特色,而不能只单单的以在城市宣传的方法套用到农村中。据调查所知,*方面做了很多宣传性的工作,但是在农民方面来说,他们觉得没有接受到什么知识性的指示,这是一个*与农民之间的“代沟”问题。所以具体的宣传应该在对当地情况、人口素质等有一定调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那样才会起到一定的效果。


2、食品包装袋的保质期印制需要更加规范、更加简单易辨。在调查过程中,走访的几个小食品店中,有小部分食品的保质期很难找到,有些就算能找到,也难以辨认。这个问题也不仅是存在于农村,在城市中也有存在,特别是有的保质期印的地方特别偏僻而且不太清晰,给消费者的感觉就不太踏实了。*应该在这方面进行一定的规划,规定一下保质期的标定方法、标志地点等等。


3、*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监管力度需加强,在进货的源头上把好食品安全卫生这一关。在农村地区,虽然大家都想吃有保障的食品,但是当那些过期或劣质的食品流入市场,由于大多数是带着廉价的面具,在消费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这些食品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对象是很正常的。所以在流入消费市场之前的控制是十分重要的,要投入更加大的人力物力。


4、*部分应该要对某些较小的投诉更加重视。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农民不愿把自己在食品或其他方面权益受损的情况向有关*部门反应,这些情况是如何出现的呢?据笔者在调查访问中了解到,正是这些*部门不重视农民投诉的小问题的情况,构成了农民对*的信任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也就是问题虽小,但实实在在关系着的是农民的切身利益,但大部分*的处理方式就是小事化了,而直到出了什么人命大案了才做出剧烈的反应。这从一部分也反映了*工作人员的能动性不够的问题。所以,笔者认为有些投诉虽小,但*部门应该仍要认真对待。因为它们不仅是投诉,而更多的是对*部门的一种信任,也是农民生活中最真实的细节体现。


5、食品安全卫生与计划生育的问题。在调查的过程中,进户调查给了我许多深刻的印象,大部分农村家庭都是二到三个孩子,甚至更多,虽然这些与食品卫生没有太直接的联系,但笔者认为,孩子数量的众多不仅影响到农村素质教育的推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食品的发展,必然说比如说一个家庭的人口过多,就会导致这个家庭对食品质量的要求降低,而去追求价格的低廉等等。同时家庭人口较多,导致的整体素质不高,就在一定程度上会更加影响到他们对食品的要求,因为没有关于食品安全的意识和想法。


六、实习体会和感受


经历了几天的调查,不仅获得了一些宝贵的资料,学到了很多在学校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也锻炼了自己吃苦耐劳的能力,让我更真实地感受到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也把自己从学校生活中美好的自我想象空间带到了现实生活中,很多不可想象却实实在在存在于生活中的情况一览无余的展现在眼前,敲击着心灵。


我决定在监督局实习时,申请做关于农村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的工作,一来可以把自己学过的知识用于实践之中;二来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为农村食品安全的改善做出一点贡献,让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篇3


与化学专业相比,要求应用化学专业学生接受更多的应用性、实践性的知识教育。如何完成这一培养目标,应用化学专业的发展模式如何适宜瞬息万变的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是高校应用化学专业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高校应用化学专业知识的体系组成


应用化学研究范围涵盖了整个化学领域,并与多门学科相互渗透,包括精细化学品,无机化学品,药物化学,应用电化学,应用光化学,能源化学,工业分析化学等。应在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及适应科技发展的基础上,设置学业发展方向。增加应用性的专业选修课,开设专业特色选修课,并做到专业课与基础课并重,体现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把专业发展重点放在交叉学科,前沿学科。


建立灵活多样的适宜现代化需要的新型教学体系,以基础服务于专业,才能培养出开拓型人才。打破化学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中理工分离的传统,突破四大化学壁垒,对其内容进行利用重组,优化与更新,建立以物理化学为先导的理工融合的教学新体系。开课顺序为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并增设化学工程基础、化工过程与开发、概念设计、化工制图等工程类课程。新体系可将其中交叉部分进行融合,以增强知识的系统性。


为使学生运用书本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可加强学生在企业中的生产实习和化工见习。一些高校正在探索3+1的培养模式,即利用3年时间完成校内学习,用1年时间到科研单位和企业进行专业技能训练。


二、21世纪高校应用化学专业发展


基础化学实验改革中,提倡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创造一个适宜学生自学的实验教学环境,保证学生在实验课中的主体地位。单纯讲授化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开设相应的化学实验,要尽可能地涉及当前应用化学发展趋势,内容要有创新性;兼顾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及学生能力与素质的综合培养,并考虑实践性、安全性的因素。


在教学中引入计算机技术,提高效率是今后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它可使抽象知识形象化,使老师在课堂中的书写环境比黑板更丰富,并可利用网上最新成果图片引入课堂,开阔学生视野,主动参与性加强。对于化工课程而言,因学生在学习时,既没有先导课,又无后继课,许多化工设备也没有见过,仅靠示意图很难把设备内部结构搞清楚,学生的兴趣不大,多媒体教学更是迫在眉睫。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对化学学科提出了更高要求,化学正从传统意义的化学化工领域向材料、生命、能源、医药等领域渗透,应用化学专业以其渗透性、综合性、边缘性及鲜明的应用特点正焕发出勃勃生机。作为培养掌握基本理论知识,适应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化学高级专门人才的基地而言,只有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才能办出高水平的应用化学专业,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需要。


三、应用化学专业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重要性


专业实践是一种接触实际的生产活动,同时也是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是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教学环节。在教师和实习基地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本科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生产实习,可以使学生快速、准确地建立感性认识,巩固专业思想,并获得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从而有利于理论知识的牢固掌握与实践转化。


化工生产实习主要是在化工企业内进行的。由于化工生产的工艺过程是在易燃、易炸、易爆、有毒、有害的作业中进行的,稍不注意就会有受伤或者生命的危险。因此,要求生产实习教学,必须把安全放在首位。实践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要联系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还涉及到化:企业的实际生产知识和工艺、组织纪律等多方面内容,所以合理的生产实习考核方案,不仅会有效地调动学生实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实习效果和质量也会得到显著提高。


四、传统化工生产到现代化工生产的转变


化学反应在实验室进行与化工大生产是同样的原理,但实验室反应与化工大生产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为方便于管理及监控各个生产环节,生产部门将生产过程分为原料精制单元、催化剂单元、聚合单元、粉料输送单元、干燥单元、造粒单元、混合单元及公用设施单元。合成单元又分别由反应釜、送料泵及输送管道等常规设备组成。通过熟悉工艺,同学们真正体会到了理论用于实验室合成与化工生产间的关系与本质上的区别。


传统的生产通常是要用大量的人力和设备在厂房中完成。但在聚丙烯产品的生产车间,所有的设备都安装在露天,管道错综复杂,烟筒高耸,生产现场基本看不到工人,这与同学们脑海中的车间概念截然不同。露天运转的设备又必须具备耐各种腐蚀的性能才能保证正常使用。因此,在工业化大生产中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提高了,对生产工人要求也相应提高了,需要文化层次更高、操控水平较高的技术人员。尽管在现场操控很少,但技术人员在控制室里却要求要有极强的业务水平及责任心。熟悉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和控制部件。同学们对于一个技术人员所必须的责任心有了深入的认识。


五、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


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由于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备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的基本技能,就业前景美好。毕业生可以在相关高校、科研院所、轻工、医药卫生、商检、化工、农业、冶金等部门从事教学科研与生产及管理工作。


一次性就业率都较高,就业行业包括教育、材料、军工、汽车、军队、电子、信息、环保、市政、建筑、建材、消防、化工、机械等行业。部门包括:各级质量监督与检测部门、科研院所、设计院所、教学单位、生产企业、省级以上的消防总队等。


应用化学专业的毕业生适宜到石油化工、环保、商品检验、卫生防疫、海关、医药、精细化工厂等生产、技术、行政部门和厂矿企业从事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适宜到科研部门和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适宜继续攻读应用化学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


应用化学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及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化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的基本技能。


应用化学与其它专业在专业的知识结构与能力方面有所不同,在社会上可以发挥各自的特色,适应社会对人才不同需求。因此,应用化学专业应该建设成一个重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和知识面广的专业。对于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既要从事现有产品的生产,又要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还要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只有动手能力,没有科研创新能力是不适应未来工作需要,所以学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自我诊改工作报告表怎么填 - 百度...



职业学校专业结构调查表 专业调查报告【三篇】
您好,很高兴为森茄您解答:
( 一)、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要准确

中职学校要想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首先要解决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笔者认为,中职教育应定位于培养“高素质、强技能、宽适应、复合
型”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才目标上,并以能力为本位,将其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以“肯干、够用、会学”作为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肯干”体现了德育标准;
“够用”体现了专业要求;“会学”体现了发展潜力。并按照“适应市场,服务社会,立足当地,适度超前”的发展思路,重点在培养宽基础、复合型、智能型人才
架构上下功夫;把学生培养成为“艰苦行业留得住,实操、管理都能干,转岗换位适应快,经过努力上得去”的复合型人才。而且,要发挥中职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中的骨干作用,确保“基础牢,后劲足”的优势。只有这样,中职生才能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二)、构建的中职教育模式要科学

要实现培养目标,必须摒弃传统的中职学校教育模式中存在的办学封闭、管理过、专业面窄等弊端。中职教育应把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放在首位,
尤其要综合考虑人才的择业、生存、竞争和发展素质的培养;注意对他们进行忧患意识、责任心与使命感的教育,以及承受挫折能力、生存竞争能力、就业创业能力
的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既有敬业精神,又有创业潜能的新世纪人才。具体的措施如下:

1.活化办学机制,因材施教,实施多层次、多规格的培养模式。中职教育的主管部门应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允许部分有条件的中职学校实施同门进、多门
出、多层次、多规格、上下分流的三级(普高类、中职类、高职类)的“双学籍、双文凭”培养模式。应在统一招收初中毕业生(同门进)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自愿
的原则;既可按普高模式培养,也可按中职模式培养。按普高模式培养学生,在前两年的普高课程学习结束后,又可根据学生自愿的原则,再次分流。不愿意参加高
考或高考未被录取却又想读中专的,根据个性特长选定专业,再按中职模式培养。继续中职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学习,考核合格后拿中专文凭;成绩优秀的,按高
职模式培养;进入第四年的高职课程学习,考核合格的拿高职文凭(多门出)。这种因材施教的三级培养模式,不仅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良好学
风的形成,而且,还能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达到人尽其才,智尽其用的目的。另外,也能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
不同层次的需求。

2.中职培养模式的构建,应立足于“前一年打基础,后两年育专长”。中职前一年按“必需”、“够用”原则,依专业大类构建课程体系,优化课
程结构;使中职学生具备“宽专业、厚基础”的知识水平和基本技能。尤其要加强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本地此铅察区经济建设的需要。后两年根据市场经
济人才需求预测提供的信息,确定专业方向;按需增设专门化及新技术的选修课程。精选课程内容,强化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培养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并结合
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和择业的可能性,进行专门化方向的岗位实习,以提高中职学生的就业上岗能力。提倡“一个文凭多个证书”,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进行实操训
练,使中职学生具备专业大类必须具备的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水平。

3.中职学校的教育必须综合考虑学生择业、生存、竞争和发展的需要。处于新世纪的中职教育,培养的是新世纪人才;而新世纪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应是全方位、立体的;应把服务社会、贡献社会作为人生的第一要义,即做人重人格,做事重效能。

(三)、中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合理

“发展是硬道理”,“适者生存,强者发展”。从这意义上来说,专业建设的优劣决定了转型期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应对当前职业教育的严峻挑战,应采取什么措施进行改革和发展,这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课题。

1.专业设置应重调查研究,面向经济,适度超前。专业设置应在充分调查本地区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演变状况、社会职业分布和劳动力市场的供需情况和职业与
专业特点的基础上,认真研究经济的发展趋向和产业结构、职业结构的变化规律;掌握哪些是社会迫切需要和正在发展的职业,哪些是劳动力过剩的职业。然后,根
据学校自身的层次、特点、条件,做好专业设置规划,并适度超前确立专业方向,力激滑求使培养的人才“学有所用,适销对路”。

2.专业改革应坚持“宽口径,多方向”原则,培养“复合型”人才。“宽口径”专业的课程结构优点是:弹性强、有后劲、上手快、转岗换岗适应性强,即使学生
毕业前与岗位技能要求有一定的距离,但配以“多方向”辅助,即在同一专业中,针对就业市场分解出若干个专业方向,供学生毕业前一年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爱
好,选择一个专业方向,以完成上岗前的技能准备;也能使学生毕业后有较广的择业途径和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

3.专业增设应注意“创特色,扬优势”。中职学校各有自己的优势专业和办学特色。因此,增设专业应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开发、派生与本校已有专业基础相近
又有前途的专业;特别是目前其他中职学校没有而社会又急需的专业。应充分利用中职学校现有的场地、设备、师资基础,根据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力创特色,形成局
部优势和“名牌”效应。

4.专业建设应“长短结合,软硬兼施”。长线专业建设必须以本地区的支柱产业为依托,短线专业应根据产业结构变化而开设。长线专业建设要立足于“基础牢,
信誉好”,即应拥有先进的实验、实习设备设施基础,合理的师资结构基础,宽厚的课程体系和优化的课程结构基础,以及丰富的专业图书资料基础,且在社会上要
有“拳头”专业的良好信誉。短线专业建设要立足于“灵活、适用”,即办学灵活,能依市场经济的变化而变化,能起到补充、辅助“长线”专业的作用。另外,专
业建设还要做到“软硬兼施,双管齐下”,既重“硬件”建设,又重“软件”投资。在专业设置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和学风、师德建设方面要舍得花钱,要放宽眼
量,避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要重视这些“隐性资产”的建设与管理。这样才能发挥“一流硬件”作用,培养出“一流”人才。

(四)、中职教育的改革力度要加大

中等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就业教育,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思路必须是以市场需要为中心。在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要围绕市场旋转。
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益、满足市场需要是当前中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中职学校教育应把培养适应"广泛就业需要"的多功能复合应用型人才做为己任,在
新形势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子,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和增加学生的就业岗位,提高其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1、教法改革——突出教法的适用性。正确认识当前学生现状,采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才能增强中职教育的实效性。针对现有中职学生结构复杂,参差
不齐的实际情况;通过不同的考核方式,摸底学生的入学基础和能力状况;结合中职学生自身的努力目标,分别进行“学习型”、
“技能型”、“服务型”人才的培养。“因材施教,分类教学”,让各层次学生可以“量力而行”,帮助中职学生树立自信心,确立学习目标,挖掘中职学生潜在能
力,提高学习主观能动性。

对“学习型”,主要是进行学历教育,为该类中职学生升高职打基础。对“技能型”,主要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的智
能,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原理和实验手段,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对“服务型”,主要面向企业中一般操作工,可以通过基础与特色模块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尤其强调了职业技能的培训。教师要尽可能把
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型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活泼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在学习
过程中对不同层次中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及时给予鼓励,以充分调动其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2、课程改革——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实用性。中职教育专业和课程必须根据地方及企业需要设置,这也是中职教育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只有当中职教育满足了地
方和企业需要,才能得到支持;有了支持,中职教育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课程的基础性是强调传授给中职学生的普通文化知识以及专业基础知识,实用性是强调传
授中职学生专业技能;既能为中职学生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又为中职学生毕业后的谋生提供帮助。在此基础上课程设置中还要突出对中职学生“关键能力”的
培养,即学生胜任工作岗位的必备能力。由于技术进步导致产业结构和组织劳动的变化,这要求劳动者能独立地进行学习、计划、实施、控制和评估工作;所以,除
了拥有精湛的专业技术能力以外,劳动者还应具其他多种能力,如自主学习的能力、社交能力、职业道德、责任感和组织纪律等等。教学过程中,惟有这样,中职学
校才能受到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欢迎。当中职学校受到欢迎时,中职学校也就有了发展的原动力。

3、师资队伍建设改革——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该突出以下几点:1、提高教师素质,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职业责任感以及执教的基本技能、技巧。
2、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具有两年以上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验,并且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定期到企业、公司进行一段时间的锻炼,永远保持与企业之间的
密切联系。3、突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社会发展不需要读书的书呆子,尤其对中职学生而言;掌握专业技能为就业打基础已成了求学主要目的。这就对专
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可以进行理论教学还要能进行实践指导。1998年,原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职业学校要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中职学校需要切实加强教师的技术业务的培训。学校应该建立起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
见习和工作实践;每年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前往企业实地调查、学习,进行自身知识的更新,获得新技术、新设备应用的第一手材料;重点提高中职教师的专业能力和
教育教学能力,同时了解企业需求及相关岗位从业人员要求。进修教师还可以结合企业实际进行现有教材、尤其是实训教材的编写,让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都
更有方向性和目的性。同时可以聘请生产和服务一线技术人员、技师和高级技师担任*教师,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形成具有“双师”型素质的师资队
伍,为培养出市场实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4、学校建设改革——突出校企合作订单式办学。由于职业技术教育对师资、设备要求的特殊性,单靠职业学校本身是难以解决师资和设备需要不断更新的问题的。
只有通过联合办学的方法,才能解决;校企合作进行订单式办学已是大势所趋。校企合作期间,企业可以参与职业学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为合作学校提供专业师
资、实训设备,并接受中职教师和学生进行见习和实习。这样既解决了职教实训条件差的困难,又为帮助学生实现由实习到上岗的“零过渡”奠定了基础。学校要依
靠企业,充分发挥企业在人力资源需求分析和教育教学指导中的作用,及时根据市场需求、企业需求来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和进行合理的课程
设置,适时的教学内容安排。学校应与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人才供求合作关系,加大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鼓励毕业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参加“顶岗实习”,
使校外实习基地真正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为了使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更好地接轨,学校还可以引导部分优秀企业在学校设立冠名班;这些企业在取得毕业生优
先招聘权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如为冠名班学生提供下厂实习机会,提供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为冠名班提供一定数量的奖学金等。

5、*部门要加大投入力度——对中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进行监控和统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尽早把教学方法改革同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一同纳入中
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轨道,充分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为改革试点提供倾斜政策,鼓励在教学中运用新方法。建议教育主管部门成立专门的机构和组织,开发研制中职
教育教学方法,把教学方法改革纳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轨道,以巩固和提高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

(五)、制订的中专招生方案要切合实际

生源就是财源,这已经成为中职学校的共识。中职招生问题是关系到中等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关键性问题。

为了扩大办学规模,广纳生源,中职学校可通过与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周边学校保持联系和接触。通过当地党政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不断拓展办学的新思路、新时
空,使中职教育的办学走出窘迫的困境。实现多层次、多规格办学,搞活招生机制,面向社会服务。总之,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开办什么专业,培养什么人
才,并逐渐向终身学习体系发展;满足社会的各种需求。此外,目前正在试办的综合高中所采取的“延后分流”的办法也很值得中职学校借鉴。其做法是:绝大多数
初中毕业生可以满足上普通高中或综合高中的意愿,融通普高和职业学校的资源,优势互补,让学生在高中的二、三年级根据志向和个人素质自由选择普教课程或职
教课程,逐渐由学校分流过渡到课程分流。有些中职学校也有自己的初中部,其初中毕业生,完全可以参照上述做法广纳生源。

中职学校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创出“名牌产品”。要根据本校的优势,依据专业设置的近期和远期规划;按照“紧贴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充分考虑学校办学条
件、办出特色”的原则,确定作为学校的拳头专业和特色专业;使学校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中职学校也只有靠提高教学质量,打造教育品牌才能吸引和留住 学生。
希望可以帮到您,谢谢。

学前教育适于中职生横向,纵向发展可能有的职业是什...



职业学校专业结构调查表 专业调查报告【三篇】
幼师专业是许多中职学校开设多年的老专业,曾为国家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不少的幼教人才。但这几年,随着幼儿园师资队伍素质要求的提高,幼师专业的发展越来越举步维艰。笔者参加了几次全省中职幼教年会,听到了许多幼师专业领导和教师的感叹:这个专业就象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现实状况是这样吗?中职幼师专业的发展该何去何从?笔者结合一些调查数据和自己的观察理解做以下分析:

一、从幼儿教师的市场需求看中职幼师专业的发展前景

1、市场需求分析

(1)目前幼儿教师整体队伍发展离不开中职幼师。据教育部统计,在2003年,我国幼儿教师队伍中高中学历及高中以下学历的教师比例占到59%。这就是说,二十一世纪初的今天,中国依然有一半以上的幼儿教师不是国家规定的合格学历。这几年虽有一定的好转,但仍有一罩激半的教师没有达到大专以上学历,个别地区甚至出现教师整体学历下降的趋势。在一份2007年西北地区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队伍现状调查与分析中显示,52%为非幼师中专学历,部分人员仅具有初中学历。另有一份2007年中部地区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现状调查中显示,具有中师、中专、高中毕业学历者占据78.27%,具有初中毕业学历者占18.32%。这说明我们的中职幼师毕业生还是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尤其是一些贫穷的地方、教育不发达地区,需要中职幼师毕业生去补充幼儿园师资队伍。在发达地区,中职幼师毕业生也是队伍中的主角,如笔者所在的浙江省平湖市,这是个全国幼教先进县,虽然目前幼儿教师的学历层次大幅度提高,大专生在幼儿园唱主角,但许多专科生的第一学历是中职幼师毕业。

(2)国家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中职幼师。党的*明确指出,要重视学前教育,提高幼儿入园普及率。但在中国的许多贫穷落后地区,幼儿园还需大量建造,这些新幼儿园需要大量的师资。此外,农村的许多幼儿园和一些不正规的民办幼儿园,师幼比例严重偏高,有些幼儿园一个班只配备一名教师,甚至全园没有保育员。即使是在发达地区,师幼比也偏高,经常是1:10以上,与发达国家的1:4或1:5还相差很远。因此,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要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还需要大量的幼儿园教师,而我们国家高校培养的学前教育师资非常有限,而且高校的毕业生常常面向城市和发达地区,农村和民办幼儿园的师资还是需要中职幼师毕业生去补充。

(3)多元办园体制下的学前教育事业依赖中职幼师。二十世纪末,由于国家办学导向的改变,大量的民办幼儿园应运而生,这些幼儿园的师资基本以中职毕业生为主。笔者曾在浙江绍兴一所全国有名的民办幼儿园担任管理人员,那里的师资除了个别是幼儿师范毕业的名师打广告外,其余都是中职生。名园尚且如此,更别说一些小的民办园了。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民办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这些幼儿园水平参差不齐,本着经济效益为先的观念,为了降低办学成本,需要大量的低成本劳动力,这正为中职幼师毕业生开拓了市场。例如嘉兴市区,截止2006年底,共39所幼儿园,其中公办幼儿园仅占3所。在这些幼儿园中,一半以上的教师是中职幼师毕业生。此外,幼儿园由于工资待遇的普遍偏低,教师队伍流动量大,每年都需要补充师资。再者,幼儿园普遍采取竞争上岗制,每年要优胜劣汰,需要不断更新师资。以上这些都说明,市场需要中职幼师毕业生。

2、学生求学需求分析

每年,还是有为数不少的女孩子迫切要求读幼师专业。如浙江苍南一所职校,每年就读幼师专业的学生达二百多位,另外还有浙江金华、宁波、杭州等地区,幼师专业的生源一直很好。笔者所在的浙江嘉兴平湖市,有二所学校招收幼师专业,一所是平湖师范,它也招收初中毕业生,每年通过面试后招收二百多名,另外一所就是职业中专,如果不采取划分数线和面试等手段,一年至少有一百名左右的生源。尽管这些女孩读幼师的出发点各种各样,但这个专业对于喜欢文娱、梦想做教师的女孩仍非常有吸引力。

因此,近几年,中职幼师专业还是有市场需求量的,应该继续存在并要不断提高质量。

二、从毕业生的素质反馈反思中职幼师专业的教育优劣

一方面,闷闷兆社会还是需要大量的中职幼师毕业生,而另一方面,我们的中职幼师专业却感觉不到发展的前途,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笔者认为,还是因为我们所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我们的专蚂租业建设滞后于幼儿园的改革发展需要。要想办好这个专业,必须得听听市场的声音。

1、中职幼师毕业生市场反馈

笔者这几年,走访了几十家幼儿园,发现幼儿园对中职幼师毕业生的基本评价非常统一。例我校最近的一次工作会议可以说是这些意见的一个缩影:2007年4月8日,我校第一届“幼师专业实习指导委员会”成立,共有十八位幼儿园的园长和教师出席了本次会议。在会议中,对我校现在的实习生和以往的毕业生做了全面的评价,指出了优点:敬业爱岗、踏实肯干、主动积极、动手能力比较强,职业道德较好;但也存在不少的缺点,主要有:专业技能较差,尤其是音乐技能,文字表达能力较薄弱。这些意见与全省中职幼教年会上的信息比较一致。笔者在年会上与大部分教师讨论过这个问题,都说中职毕业生有高校生无法比拟的优势,如她们比较务实,找工作起点低,而且工作态度端正,珍惜工作机会等等,但是她们也有明显的缺点,如不爱学习、专业技能较差、专业发展后劲不足等等。

2、中职幼师毕业生质量反馈分析

(1)优势分析:首先,中职学校一般都非常强调“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大部分学生在校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学校的一些德育措施使学生习惯于忙碌的生活,这对她们以后适应幼儿园的劳动强度与节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次,中职学校一般都强调职业道德教育,第一,通过学校的德育与文化建设,加强学生的行为规范培养,增强劳动意识,使她们养成勤劳踏实的好习惯,这是将来成为一个好的幼儿教师的基础;第二,通过见习、实习,专业教师的情感渗透,激发学生对这个职业的向往之情;第三,通过职业规划与职业生涯设计,使学生明确职业内涵,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当学生与职业理想与市场的待遇等发生冲突时,教育学生要从幼儿的利益出发,慎重地对待跳槽,即使要更换工作,也要按照学校的工作特点,不在中途不负责任的离职。再次,源自专业理论教学中的渗透。中职学校由于用人机制的灵活,幼师专业一般都有一至二个有幼儿园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专业理论教学,这些教师在教学中能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给予情感渗透,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觉得幼儿教师是一份非常神圣的职业,幼儿是那么的天真无邪,一个个生动的事例让学生对幼儿园充满了向往;结合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实践分析职业的素质要求,使她们更全面地了解幼儿教师这个职业,适时地引导学生重视自己的职业道德培养。最后,因为正确的职业指导。在平时,给学生加以找工作难的灌输,让她们珍惜自己的劳动岗位,面对激烈的竞争时,职校生的心态就比较踏实。

(2)劣势分析:第一,学生招生进来时没有经过严格挑选,有些中职学校因为招生困难,根本无法挑选,而幼师专业又比较特殊,需要一定的基础,例如音乐的学习是需要有一定的天赋的,先天五音不全或者音乐感觉较差,在短短的三年中是很难提高的。第二,师资配备不足。专业技能课基本采用大班上课的授课方式,这种方式对于学生的因材施教和个别辅导很不足,学生的专业技能自然就得不到有效提高。专业理论课也因为师资不足,常常被删减,许多中职学校《幼儿教育学》和《幼儿心理学》等课程在一个学期内硬性学完,有些学校甚至连教材教法也不学,直接让学生去实习。第三,技能练习时间较少。中职学校为了吸引生源,常常是既要面向就业又要面向高考,学生由于既要参加高考的文化课学习,保证文化课的课时数,又要学习众多科目的技能课,课时非常紧张,用于技能练习的时间比较有限,而专业理论课就更得不到学校的重视和学生的喜欢,这些课程的缺乏直接导致学生以后的发展。第四,文字表达能力无法很快提高。许多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差,错别字较多,语句表达不通顺的也大有人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常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困惑。第五,学生实践指导少,大部分中职幼师在第三年就直接让学生下园实习,而没有跟踪指导,少部分中职学校没有正常的高一见习、高二教育实习这些常规性的教育实践,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常常脱节。

三、从幼儿教育发展需求观照中职幼师专业教育的改革策略

从市场需要和就业反馈中,笔者认为中职学校要想继续办好这个专业,得学学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些做法,学习“顺应”与“引领”,既要顺应市场的需要、幼儿园用人的喜好来设计自己的课程标准与培养方案,又要引领市场的健康发展,保证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基本素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适当调整:

1、准确定位培养目标。从全国幼儿教师的师资队伍结构中可以看到,幼儿教师还是有大量的缺口,主要集中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另外经济发达地区的办园体制多元化,也使幼儿教师的队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民办幼儿园的教师队伍流失严重、待遇下降,需要中职幼师毕业生加以补充。因此,幼师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培养具有优秀职业道德,特别能吃苦耐劳,有一定技能,又具备一定综合发展潜力的未来幼儿教师。我们主要面向的市场是农村地区以及城市的部分民办和集体办的幼儿园。

2、严格把关幼师专业的招生。这个专业由于培养人才的特殊性、从事岗位的特殊性,不同于中职学校的其他专业,必须严格把关。第一,加强招生前的宣传,使更多的初中学生了解这个专业的内涵,减少选择时的盲目性。第二,加强面试,尤其是艺术方面的测试,使学生将来的技能技巧学习有一定的保障。第三,吸引男生报考。男幼师有许多女幼师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都是非常受欢迎的,而许多男生在入校前并不了解这一点,或者说对幼师专业有一定的误解,以至于不敢报考这个专业。所以,要开展一定的讲座或宣传,吸引他们来参与。吸引男生读这个专业还有利于幼儿园整体教师队伍性别比例的协调。

3、补充幼师专业师资,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首先,补充幼师专业技能课教师,使学生的技能课教学能够尽可能的采用小组上课,提高课堂授课质量。其次,增加双师型教师,尤其是专业理论课的教师,最好有幼儿园的实践经验,目前中职学校非常欠缺这样的教师,一般一个学校最多只有一个,开设的课程也仅限于三学六法,对于学生的理论知识构建是比较欠缺的,而且一个人的专业理论教学也有一定的弊端。

4、加强学生的实践和实践指导。尽可能的创设条件保证学生的见实习时间,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全面,不仅仅学习到陈述性知识,还能练习程序性知识,而且幼儿教师需要的更多是程序性知识。这一点,国外的幼师做的就比我国好多了。例丹麦为了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幼教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掌握教育幼儿的技能技巧,培训学院给一年级学生安排14周、二年级学生安排13周的教育实习时间,三年级时,学生除了听80学时的课程以外,其余时间皆用于参观访问、调查了解、评价研究学前教育机构及活动上。美国则特别重视通过幼教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各种保教技能。这方面,我国是非常欠缺的,我校也不例外。因此,如何加强与幼儿园的沟通交流,创设条件多开设实践课,增加实践时间是中职学校应该长期努力的方向。除了加强实践,保证实践的时间外,还要加强实践指导,笔者正在搞这方面的课题,发现有实践指导的学生发展与没有指导的学生是完全不一样的。此外,加强实践指导也是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今年,国家教育部就中职毕业实习还专门出台了有关的文件。

5、调整课程结构。在课程设置上应以就业为导向,减少文化课的课时数,补充技能课时数,并增加专业理论课的科目,目前仅学三学六法,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是较欠缺的。可以补充儿童文学、生物学等一些科目,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还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培训经验,增加一些选修科目,例:儿童雕塑、儿童电脑教育、儿童英语教育、特殊教育、0至3岁早期教育等等。扩大学生的就业面,不仅可以到幼儿园,还可以到一些小学、特教、早教园等一些教育机构。

6、尝试弹性培训制。根据市场的需求,增设幼儿园保育方向的短期培训、学生学历提高培训、早教培训、蒙台梭利教学法等各种教学法培训、幼儿园英语师资培训等等。扩大幼师专业的横向发展,并与高校紧密联系,加强纵向发展。

7、加强职业生涯教育。据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倦怠症比较严重,职业认同感较低,职业生涯的规划较差,为了使学生能有一个良性的发展,中职学校应该加强职业生涯教育。结合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特点,定期请一些有经验的幼儿园教师、幼儿园园长,或者已经毕业的学姐回校交流;结合中职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使学生树立明确的短期发展目标和长期发展规划,为她们将来的有序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后,笔者由衷地希望,中职幼师专业能在社会的关心下,学校与幼儿园的良好沟通与合作下得到良性的发展,为幼教事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职业环境分析的方法是什么啊?



职业学校专业结构调查表 专业调查报告【三篇】
所谓职业环境分析,就是要认清所选职业纯伍在社会大环境中的发展状况、技术含量、社会地位、未来发展趋势等。进行职业环境分析的要求是,通过职业环境分析弄清职业环境对职业发展的要求、影响及作用,对各种影响因素加以衡量、评估并做出反应。关注当前热点职业有哪些?发展前景怎样?社会发展趋势对所选职业有什幺影响?要求如何?总的来说,职业环境分析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社会环境分析和组织(企业)环境分析。
一、社会环境分析
所谓社会环境分析,就是对我们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制环境、科技环境、文化环境等宏观因素的分析。社会环境对我们职业生涯乃至人生发展都有重大影响。通过对社会大环境包括国际、国内与所在地区3个层次的分析,来了解和认清国际、国内和自己所在地区的政治、经济、科技、衡裤碧文化、法制建设、政策要求及发展方向,以更好地寻求各种发展机会。
总体来说,我们现在面临一个非常好的宏观环境,社会安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迅速,并与全球一体化接轨,法制建设不断完善,文化繁荣自由,尖端技术、高新技术突飞猛进。因此,在这个大前提之下,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职业环境的变化。
据我国权威部门预测表明,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今后几年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将有较大的变化。急需的人才和有前途的职业主要有以下10大种类。
(一)、高新技术人才
以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利用、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兴起,是一批高科技人才研究、开发的结果。当代任何一个国家,要在高科技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必须拥有相当规模的杰出科学家,并使科学家队伍平均年龄尽量接近“最佳年龄区”。
据权威调查统计,重大科学发现的最佳年龄峰值为37岁,最佳年龄区为25~45岁。可见高科技人才竞争的焦点是年轻科学家。目前我国已实施“奖励计划”,其目的就是使中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高等学校中与高新技术相关的专业有电子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材料物理、材料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工程、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等。
(二)、信息技术人才
信息积累和传播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在荧屏上纵横东西南北、Internet,跨洲连洋的今天,我们已经强烈地感受到信息时代的魅力,信息已成为人类最大的资源及财富。
信息服务业在中国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人员数量并不多。近年来信息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很快,20世纪末全国信息服务企业有8万多家,110多万人。到2010年,我国从事咐举信息服务所需人员将达700万~900万人。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全球最大的信息服务网。
高等学校中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专业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微电子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
(三)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
机电一体化已是当今世界机械工业技术和产品发展的主要趋向,也是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我国现有的机械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当今机械工业的发展极不相称。学机械专业的,对电子、自动控制技术懂得较少;学电子专业的,对机械专业知识掌握得也不多,不能将机械与电子进行有机的结合。在科学技术竞争激烈的21世纪,对我国机械行业40余万家企业而言,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就是保证其生存的“新鲜血液”。
高等学校中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专业有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
(四)农业科技人才
用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 %的人口,这是中国

以上,就是蜕变学习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职业学校专业结构调查表 *报告【三篇】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TAG:
本文标题:职业学校专业结构调查表 专业调查报告【三篇】
wap地址: https://m.tbqqq.com/zixun/441546.html

与“职业学校专业结构调查表 专业调查报告【三篇】”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