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 大学专业

北京大学艺术史专业介绍 艺术类考博专业课方面需要准备什么

今天,蜕变学习小编为关注大学专业的同学们准备了北京大学艺术史专业介绍,下面一起来看一下吧。

北京大学艺术史专业介绍 艺术类考博专业课方面需要准备什么

求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艺术史与视觉文化...

一、专业解读艺术史与视觉文化研究方向介绍:“艺术史与视觉文化”方向旨在培养以艺术史(含电影史)为主链弯锋要研究领域的复合型研究人才。该方向强调在“视觉文化研究”等新兴知识领域中开展艺术史(含电影史)的研究,强调艺术理论,特别是影像理论在艺术史书写中的关键作用。

该方向要求考生具备有关艺术史和电影史的基本知识背景,了解视觉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观念、方法和议题,能对艺术史进行除编年史之外的深层次、多元化的把握,为未来继续深造,或从事创意与策展、艺术编辑等工作打下专业基础。

二、考试科目概述北电除了中国电影高新技术研究院之外的院系,初试考试科目类似,棚晌咱们先说相同的地方。相同之处在于前面三门课程:政治、英语一、艺术基础理论。专业一同学们可以点击2022年北京电影学院专业一艺术基础理论考研专题解读

专业二考试科目:艺术史与视觉文化专业二考试科目介绍:主要考察学生对艺术史(含电影史)知识的熟悉程度,要求学生对东西方艺术史的发展脉络有大致的认识,对艺术的生成与生产、艺术的风格与流派、重要的艺术运动以及艺术与文化的关系等有初步的掌握,此外,要求学生对视觉文化研究具备基本的理解,对艺术史与文化理论相结合的史学研究方法有所了解。所以,下面的闹告真题解读跟参考书目,考这方向的同学或者还没决定考什么学院的同学,都可以一起来看。

三、真题解读

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的艺术理论方向,近几年的题型很固定,主要是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

从题目上来看,很多别的专业的同学也可以做,因为一眼望去,一大片知识点专业一里都有涉及。

只用专业一的书籍来答,一定是答不全的,而且也有很多知识点没有覆盖。

下面小编会很贴心的给大家精选一些参考书给那些没什么时间复习的同学来参考着看的。

至于参考书,既需要记忆,也需要理解。

四、参考书目

这门科目在官网里没有公布参考书,根据近年来考题的考试形式,以及考上的同学的复习情况,同时也有高分大神的指点,我们归纳总结出来了下面的参考书。

经典必读类:

《艺术理论》罗伯特·威廉姆斯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对从古至今的西方艺术思想史进行了独特的考察,将理论与各时期的实践、智力与文化历史潮流相联系,由此证明了历史的角度对于理论问题的价值,其突出优点是展示了作为一种批评实践的现代艺术概念是如何从更古老的观念中发展出来的。

《西方文艺理论》朱立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本书简称当代西方文论,时间跨度为20世纪初至今,范畴主要为文学理论。本书所用的“西方”概念,除了地域含义外,还包括历史文化因素,因此,本书介绍了若干俄罗斯文论,但未介绍前苏联的文论。

《文学理论教程》 童庆炳 高等教育出版社

童庆炳老师的这本文学理论教程是属于比较经典的教材之一了。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学理论,更主要的还是体现在文艺学上,对于大家更好的去理解文学和艺术的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

《艺术理论教程》张同道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艺术理论教程》以艺术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为研究对象,如艺术的界定、艺术本质和艺术起源,艺术的表现与再现,艺术作品与艺术创作,艺术风格,艺术流派,艺术美学思潮,艺术接受以及艺术教育等问题。

《中国电影史》钟大丰 / 舒晓鸣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钟大丰老师是电影学院资格较老的研究电影史的老师,这本书对各个创作阶段也进行了极为细致的分析,考试必看,不考试也可以看看。

《中国电影史》 李少白 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少白老师的这本《中国电影史》厚度要比钟大丰老师的厚上许多,难度倒也不是很大,很多同学用来查缺补漏使,毕竟,这本书也不是很好背。

《外国电影史》郑亚玲 / 胡滨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这本外国电影史是按照各个国家来进行梳理的,从电影的诞生到欧洲,继而到美国、法国、前苏联、意大利、日本以及重点说了法国的“新浪潮”、新好莱坞等等。

阅读辅助类:

《受众分析》 丹尼斯·麦奎尔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理解媒介》 马歇尔·麦克卢汉 译林出版社

《全球文化工业》拉什,卢瑞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艺术概论》蒋勋 三联书店

《艺术的故事》贡布里希 广西美术出版社

五、辅导资料

2021年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艺术史与视觉文化的资料,根据考试范围和最新真题内容,主要包含了下面这几本资料:

《北京电影学院·艺术史与视觉文化历年真题》

我们精心整理了艺术史与视觉文化的往年考题,应该够做了吧~~~

《视觉文化》才思考研考博·北京电影学院教研组

目前关于【视觉文化】部分的资料确实不是很多,讲的比较详细的且比较适合考试的却是赵斌老师的《艺术概论》,但这显然应对专业课考试是不够的,因此,我们也特别整理出来了这一本视觉文化,包含了视觉文化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视觉文化与美术、视觉文化与电影、视觉文化与摄影、视觉文化与广播电视以及视觉文化与新媒体。这几个部分对于同学们应对考试已经足够使用了。

《文艺理论》才思考研考博·北京电影学院教研组

这本资料之所以被称为是文艺理论,是因为这本资料的前半部分是按照童庆炳老师的《文学理论》进行编辑的,而后半部分则是增加了艺术理论的部分,属于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艺术理论方向的一本基础资料。

《文艺理论题库汇总》才思考研考博·北京电影学院教研组

这本资料我们精心整理了文艺理论中的重点的题目,并在题目后面精心的汇编了每道题目的答案,对于考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的艺术理论方向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

《艺术批评题库整理》才思考研考博·北京电影学院教研组

这本是针对艺术批评所整理的一本题库。同样是采取了题目和答案的形式。这本的题目不是特别的多,但如果要是应付考试的话,基本是足够了。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史论高分三驾马车1:中国电影史》才思考研考博·北京电影学院教研组

这本资料我们今年在完成更新以后,正式的放在了北电的专业二的资料中,由于这套资料花费了我们的人力物力并不少于艺术概论·三驾马车,因此,内容等各方面的更新都更为全面,同时,真题的实时标注,重点标注等也都在今年的版本中进行了重新的整理和汇编。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史论高分三驾马车2:外国电影史》才思考研考博·北京电影学院教研组

这本资料是我们整理出来的电影史三驾马车的第二本,外国电影史部分,内容涵盖上面今年的版本也进行了更新的部分,对于同学们考试而言也是十分充分了。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史论高分三驾马车3:必备题库》才思考研考博·北京电影学院教研组

这本题库主要是电影史的题库,题库里面也涵盖了中国电影史、外国电影史、电影理论的相关知识点,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也可以一边看书一边做题目。

《媒介与受众》才思考研考博·北京电影学院教研组

这本资料是专门针对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的艺术理论中所要考到的媒介与受众的关系所汇编的。

北京大学对外文学系



北京大学艺术史专业介绍 艺术类考博专业课方面需要准备什么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诞生在北大再铸辉煌、争创一流之际,她的前身是北京大学东方学系、西方语言文学系、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和英语语言文学系。数十年来,这里汇集了我国最优秀的一批外国语言文学大师,如朱光潜、曹靖华、冯至、季羡林、马坚、金克木、田德望、闻家驷、陈占元、俞大絪、吴达元、赵萝蕤、杨周翰、李赋宁等知名教授。这里不仅培养了以唐家璇国务委员、李肇星部长为代表的数十位优秀的外交家,而且为祖国各条战线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外国语学院学科齐全,实力雄厚。全院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千余人,教职员273人,其中教授55人,副教授102人。他们不仅有《东方文学史》、《西方美学史》、《欧洲文学史》、《英语史》、新编《欧洲文学史》、《西亚考古史》、《普列姆昌德评传》和《英汉比较语义学》等已成著作的辉煌,也正承担着新编《德国文学史》、《外国古代神话史诗研究》等国家重点社科项目。一批新的具有国内外重大影响的著作也将问世。外国语学院下设8个系和1个研究所:英语系、俄语系、法语系、德语系、西班牙语系、东语系、日语系、*语含孝系及世界文学研究所;另有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和欧美文学研究中心等16个研究机构。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春陆是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在“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组织的2004年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评估中名列第一,现设有9个博士点,博士生指导教师40名,在校博士生123人。学院办有4个学术刊物:《国外文学》、《南亚研究》(与中国社科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合办)、《语言学研究》、《东方研究》。
外国语学院设英语、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日语、*语、蒙古语、朝鲜语、越南语、泰国语、缅甸语、印度尼西亚语、菲律宾语、印地语、梵语、巴利语、乌尔都语、波斯语、希伯来语等近20个本科生专业,学制全部为4年。学院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形成了推动本科教学改革的思路。这就是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出发,充分利用北大多学科的资源优势,将外国语学院的本科生置于这个大环境下培养,加强专业主干基础课,增加选修课,鼓励优秀学生辅修其他文科专业或修读双学位,为造就新一代有着良好人文素养和富于创造精神的外语人才而努力。
同学,你像中国的许多青年一样,对北大、对未名湖一定有着美好的梦想。
你或许也欲游历莎士比亚、歌德、塞万提斯、巴尔扎克、雨果、托尔斯泰的世界,或许也愿步入萨迪、泰戈尔、川端康成、马哈福兹的天地,何不早日加入燕园怀抱中莘莘学子的行列。凭着你的自信、你的实力、你的勇气,让萦纡心头的憧憬变成一段实实在在的人生历程。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2007年本科招生的专业有:英语、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日语、*语、朝鲜(韩国)语、印地语、乌尔都语和希伯来语。欢迎青年朋友们报考北大外国语学院!让同学们和我们一起共同建造那座飞架东西两岸的桥梁!
英语语言文学系
一种语言乃是一个世界。在未名湖畔学英语,就是要走入一个由英语语言、文学和文化构成的丰富多彩的世界。
我们成长在中文的世界里,世界在我们眼里是中国人的世界,当我们观察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处在中文的笼罩之下,看到独属于这个民族的一些特质。而如果说中国人仍可以通过学习中文来增加文化自知,那么,学习英文则可以使自己在那些由罗马字母垒起来的句子里发展出不同的眼光,看见不同的世界。当我们能够在两个世界之间自由穿梭时,我们会发现世界的丰富远超过自己的想象,渺小的自我被置入一个大的精神空间,被嵌入深厚的历史层面中。这些都不是仅仅把英语当作简单的工具所能得到的。
为实践我们的教育理念,英语系不仅强调过硬的基本技能,也注重专业学科的基础学术训练,所开设课程包括英语精读、写作、视听、口语、口译、笔译以及一整套涉及文谈森稿学、文化、语言学、人文思想、宗教与神话、电影与戏剧实践等方面的专题课程。我们对自己的毕业生有如下期待:具备良好的专业英语素质,对欧美文化有深层了解,具有开阔的视野和一定的人文素养。我们认为这样的本科毕业生无论在就业、上研或出国发展等方面都有较好的适应性,不仅在本专业领域,也包括在其他专业领域,都可以继续深造和发展。北京大学文理并包的教育特点、各学科间的交叉互补、灵活的选课制度以及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等因素更有助于我们实现自己的抱负。
俄罗斯语言文学系
俄罗斯语言文学系的前身是1920年北京大学设立的俄文系。1952年,在著名翻译家、教育家曹靖华的主持下,北京大学正式成立俄罗斯语言文学系。曹靖华教授为第一任系主任。
1978年我系被批准建立硕士学位授予点,1990年被批准建立博士学位授予点。俄语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在职教学科研人员19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5人,讲师1人,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15人,在校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总数120人左右。
俄语系为本科生开设的课程有:基础和高级俄语、俄语写作、语法、视听说、修辞、口译、新闻听力、翻译等语言类课程;俄罗斯文学史、文学选读、俄罗斯国情、俄罗斯艺术史、文学翻译、俄国作家创作专题研究、俄罗斯社会思想史、民间文学、俄罗斯文学与音乐、民俗民情、大众传媒与政治等文学文化类课程。
本系毕业生遍布文化部、中联部、外交部、教育部、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商务部及所属各大公司和驻外办事机构,商务印书馆、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画报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各出版机构。许多高等院校均有我系的毕业生从事俄罗斯语言文学文化的教学、研究和翻译等工作。
法语语言文学系
“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当都德在《最后一课》中写下这样的词句时,其中所表达的不仅是热爱祖国、热爱民族语言的情怀,也是法兰西语言具有无穷魅力的事实。启蒙哲学家的思想、法国大革命的理念、雨果的浪漫诗篇、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就是借助这样的语言从法国走向世界、从过去流传到今天。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21世纪,作为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优美且谨严的法语仍是莘莘学子心向往之的一门学科。
在中国,学习法语的最好场所无疑是北京西郊的燕园。北京大学法语语言文学系的前身是1919年北京大学设立的法文科,1999年起更名为法语语言文学系,简称法语系。本系是国内同学科中最早设立硕士点(1956)和博士点(1987)的单位之一,目前拥有全国一流的师资力量。在这个由14人组成的精干的教学科研集体中,有教授4人,副教授8人,讲师2人,另长期聘用两位法国专家。既有学养深厚的知名学者,又有出类拔萃的青年骨干。科研硕果累累,备受同行称道。近年来,不仅编写了多部优秀教材,而且发表了令人瞩目的学术著述,翻译了大量文学名著,并参加了《二十世纪欧美文论丛书》、《新编欧洲文学史》、《法兰西思想文化丛书》等重大科研出版项目。
法语系致力于学生全面系统的法语技能训练以及法国文学文化、法语国家人文历史知识的传授,培养了一批批高水平的法语人才。目前该系本科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渠道为国家机关、三资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愿意继续学习的学生可选择语言、文学、翻译、文化等方向攻读本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其中一部分可纳入中法大学合作培养博士计划。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可经学校选拔、国家教育部公派或参加法国相关学校在中国的选拔考试,享受中、法*奖学金或法国相关学校奖学金,赴法国进一步深造。
德语语言文学系
涵英哺华,薪火传承。作为我国同学科中设立最早的专业之一,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语言文学系拥有全国一流的师资力量。目前有12名教师,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4名,讲师5名,获得国内外著名大学博士学位者9名。既有学养深厚的知名学者,又有出类拔萃的青年骨干。教学成就和科研成果累累,备受国内外同行称道。同时还长期聘请有教学经验丰富、治学态度严谨、学识深广的德语国家文教专家。
德语系致力于全面系统地培养、训练学生的德语语言能力,向同学们讲解、传授德语国家语言、文学、文化、社会、历史等方面知识,开拓视野,启迪思考,注重素质教育,强调人文思想,旨在将同学们培养成为高水平的德语语言人才和德语国家社会文化历史专家。目前,德语系本科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为国家各大部委、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国内外大型企业等。愿意继续深造的学生,还可在本系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各方面表现突出的研究生,可经学校选拔、国家教育部派遣,享受中、德大学联合培养奖学金,去德国学习。
西班牙和葡萄牙语言文学系
西班牙和葡萄牙语言文学系前身为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的西班牙语专业,创建于1960年,1999年改称西班牙语言文学系,2005年更名为西班牙和葡萄牙语言文学系,简称西葡语系。现有教师10人,其中副教授3人,讲师5人,助教2人。此外,还常年聘有外籍教师2人。本系是西班牙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点之一,有博士生导师2人,均为在西班牙和拉丁美洲文学教学和研究方面成绩卓著的专家。
该系本科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外语人才,为我国外交、对外经济贸易、对外文化交流、新闻、出版以及中外合资企业等各个领域输送合格的外事工作人员,包括口译、笔译和从事研究工作的专业人才。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的语言教学立足于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基本功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语法及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本专业还开设有西班牙历史文化概论、拉丁美洲文化概论、西班牙文学史、葡萄牙文学史、拉丁美洲文学史,外报外刊选读等课程。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修其他系科的课程,或攻读辅修专业。少数学生在毕业时还选择了攻读诸如法律、经济、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等专业的研究生。
除本科教育之外,我系每年还招收4至5名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主要为西班牙和拉丁美洲文学,学制为3年。本科生中的优秀学生在毕业时,有机会被免试推荐为研究生攻读硕士学位。
雄厚的师资、严谨的作风、宽松的学术环境,使北京大学西葡语系的毕业生在知识结构上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较强的思辩能力和综合能力,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因而,在择业时有更多的机会。
东方语言文化系
东方语言文化系成立于1946年,创建人是我国著名的东方学家季羡林教授。2006年,北京大学举行了一系列学术活动隆重、热烈地纪念和庆祝北京大学东方学学科建立60周年、季羡林教授执教60周年暨95华诞。我系是国内高校中开设东方语言学科最多、历史最悠久的教学和科研机构。我系曾先后更名为东方语言学系、东方语言文学系和东方学系。我系现有教师60人,其中教授17人(博导12人)、副教授24人、讲师14人、助教5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6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8人,具有硕士学位的14人。现有在校本科生205人、硕士生62人、博士生22人,学生共计289人。建系50多年来,我们为国家输送了2850多名毕业生。我系现有波斯语言文化专业、朝鲜语言文化专业、菲律宾语言文化专业、蒙古语言文化专业、缅甸语言文化专业、泰国语言文化专业、印地(印度)语言文化专业、印尼-马来语言文化专业、越南语言文化专业、乌尔都(巴基斯坦)语言文化专业、希伯来(以色列)语言文化专业和梵文巴利文语言文化专业等12个专业,此外还设有东方文化研究室。其中梵文巴利文语言文化专业和希伯来语言文化专业属于全国高校中唯有的专业。另外,我系还有吐火罗语、于阗语、巴列维语、古叙利亚语、苏美尔语、阿卡德语、赫梯语和圣经希伯来语等方面的教师和研究学者。我系设有南亚语言文学和亚非语言文学两个硕士点和博士点,前者为国家重点学科。
我系相继开设了亚洲相关国别语言、文学、文化、历史、民俗、社会、宗教思想,以及跨专业的东方文学、东方文化、语言学概论、古代近东文明、古代印欧文化、南亚文化、东南亚文化等本科课程约210余门,硕士、博士研究生课程约130门,开设课程的数量为全国高校相关学科之冠。改革开放以来,我系实行教学和科研并重的方针,成立了东南亚文化研究所、南亚文化研究所、印尼-马来文化研究所、朝鲜文化研究所、伊朗文化研究所、泰国研究所和希伯来文化研究所等7个研究所。我系研究方向古今并重,包括对各种古代文化的研究,如苏美尔学、巴比伦-亚述学、赫梯学、佛教学、敦煌学、中亚学等,和现代语言文化,如:波斯文化、*文化、蒙古语言文化、南亚、东南亚多国语言与文化等。我系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的主体部分,也是教育部国家外语非通用语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该系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能够熟练运用非通用语专业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的语言技能,掌握对象国的文化、文学、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胜任外交、国际文化交流、涉外企业管理、新闻、出版、外语教学和外国问题研究等领域的工作要求,成为具有服务社会,报效祖国远大理想的领导型、复合型人才。2007年招生专业有朝鲜(韩国)语言文化专业、印地语言文化专业、乌尔都语言文化专业和希伯来语言文化专业。
朝鲜/韩国语言文化专业始创于1946年,是我国相关学科中最早建立的专业。该专业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为本科生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基础朝鲜/韩国语、朝鲜/韩国文学史、韩国文化史、朝鲜半岛概况、朝鲜/韩国语视听说、韩国报刊选读、朝鲜/韩国语语法、朝鲜/韩国语泛读、汉朝(朝汉)翻译等20几门课程,并为硕士研究生设立了朝鲜/韩国语言、文学、文化、以及比较语言学等4个研究方向。目前在校本科生有60多名,研究生近20名。该专业创建50多年来,为国家各部委、大专院校、新闻单位、外企培养了600余名人才,其中不少人已经成为我国外交、外贸、文化、教育和新闻等相关领域的业务骨干。该专业还编辑出版了《基础朝鲜语教程》等20多种教材和《朝汉词典》、《汉朝词典》等工具书,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150多篇论文,出版了几十本专著及翻译作品。该专业设有藏书量达几万册的朝鲜/韩国文图书室。专业教学实力雄厚、教学经验丰富,并常年聘请韩国、朝鲜教授来校任教。该专业在教学方面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为基本出发点,全面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以适应社会需求。该专业和韩国、朝鲜的不少大学有着密切的交流关系,共同办学,除每年有经常性的互访及学术交流外,还选派部分学生到韩国、朝鲜留学深造,培养出了大批优秀人才。
印地语专业属于1946年创立的印度语言文学学科的一部分,其前身是1942年于云南建立的东方语文专科学校中的印地语科,1949年并入北京大学。印地语是印度的国语,是印度宪法规定的官方语言之一。自建立至今,本专业已经培养了400多名本科生(包括10多名留学生)、100余名专科生、30多名硕士和博士生,他们在科研、教育、外交、文化、新闻、经济等各个方面为国家建设、中印文化交流和中印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教学方面,本专业不仅注重印地语、英语两门外语的语言教学,也重视学生对对象国整体知识的学习,还积极鼓励学生选修第二学位,强调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在科研方面,本专业已出版了基础教材、文学史、语法、辞书、专著、译著等几十种教材和科研著作,并鼓励有志者将来从事学术研究工作。
本专业是第一批公布的国家重点学科“印度语言文学”学科的一部分,是我国最早建立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印度语言文学”学科点的一部分;是2002年国家评选出的重点学科“印度语言文学”学科的一部分,也是本领域目前国内惟一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点,教学和科研两方面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优势。
乌尔都语专业创建于1954年,是北京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印度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部分。本专业成立以来,为国家培养了近百名本科毕业生和一些乌尔都语语言文学、历史文化方向硕士研究生,另有多名博士研究生在读。本专业毕业生的去向主要为涉外部门,从事的工作主要有外事翻译、文化、科研、新闻、广播、出版等。有很多人已成为这些部门的领导骨干和有造诣的专家、学者。
为了把学生培养成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材,使他们毕业后不仅能胜任翻译工作,还能从事其它涉外工作的需要,除了《基础乌尔都语》课,还增设了历史、文化、文学、语法、报刊阅读、口译、笔译、英语等课程。鼓励学生在学好乌尔都语和英语的基础上,攻读政治、经济、哲学和艺术等系的第二学位或辅修专业。
我专业藏有大量乌尔都语和英语两种专业图书。编写出版了《基础乌尔都语》1—5册、《乌尔都语语法》、《乌尔都语读本》等教材,还有大量的自编讲义。在科研方面硕果累累,专著、论文、译著数量可观。乌尔都语是南亚次大陆的主要语言之一,是研究南亚语言、历史文化的重要工具。乌尔都语专业是我国乌尔都语语言文学、南亚次大陆*历史文化教学和科研基地。
希伯莱语专业始建于1985年,为我国高校最早的希伯莱语专业。现有教师3人均在以色列和美国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本科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外语人才,为我国外交、对外经济贸易、对外文化交流、新闻、出版以及中外合资企业等各个领域输送合格的外事工作人员,包括口译、笔译和从事研究工作的专业人才。希伯莱语言教学立足于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基本功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语法及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本专业还开设以色列概况、犹太简史、犹太文化、圣经希伯莱语等课程。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攻读政治、经济、哲学和艺术等系的第二学位或辅修专业。少数学生在毕业时还选择了攻读诸如经济、教育、国际政治、新闻等专业的研究生。
除本科教育之外,本专业还招收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希伯莱语言、圣经希伯莱语、以色列历史。本科生中的优秀学生在毕业时,有机会被免试推荐为研究生攻读硕士学位。
日本语言文化系
日本语言文学专业正式成立于1946年(1987年更名为日本语言文化专业),为我国高校中最早的日语专业,也是我国最早一批的日语语言文学硕士点(1978年),1986年成为我国第一个日语语言文学博士点。
日本语言文化系下设日本语言教研室和日本文化教研室,共有18名专职教师,均有长期在日本留学或进修的经历,其中有12人获得博士学位。曾有徐祖正、陈信德、刘振瀛等名师在北大日语专业执教。几十年来,北大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日语人才,国务委员唐家璇、前驻日大使徐敦信、中日友协副会长王効贤是北大日语专业的毕业生。
我系每年招收本科生一个班,现有本科生73名,研究生46名,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之高,反映出北大作为研究型大学的特点。本科生毕业以后有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人继续攻读研究生。研究生现有日本语言、日本文学、日本文化三个研究方向,我系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生的在校生人数居全国之首,我国培养出的第一名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博士就出自我系。
北大日本语言文化系与北京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实为一体,全系的教师同时也是日本文化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我们经常举办不同规模的学术研讨会,此外还定期出版学术刊物《日本语言文化研究》。近年来,我系教师出版多部专著,在国内外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在教材建设方面也取得显著的成绩,并有多人获得国家级、部级、校级的科研奖。
*语言文化系
*语言文化系的前身是原东方学系*语言文化专业,建立于1946年,是中国高校建立最早的*语专业。半个多世纪以来,积累了丰富的*语教学经验和雄厚的师资力量。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7人、讲师3人,有本科、硕士、博士三个教学层次和*语言、*文学及**文化等教学和科研方向。
*语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通用于西亚北非2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地区在古代曾产生辉煌灿烂的**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正在政治、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各个方面迅速发展,并且有着广阔的前景。
*语系本科阶段的学制为4年,培养的学生要求专业*语在听、说、读、写、译五方面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汉语基础以及宽广的知识面和良好的素质。学生除了接受全面系统的*语语言训练外,还要完成英语、计算机等全校性必修课,同时还要选修本系开设的*文学、*历史文化、*世界现状以及其他院系开设的汉语、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及相关的或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方面的课程。
学生毕业去向一般为外交部、文化部、新华社等国家机关、涉外机构、涉外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教学情况



北京大学艺术史专业介绍 艺术类考博专业课方面需要准备什么

至2008年,学院在20个语种专业招收本科生,包括英语、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日语、*语、蒙古语、朝鲜语、越姿野南语、泰国语、缅甸语、印尼语、菲律宾语、印地语、梵巴语、乌薯册宏尔都语、波斯语、希伯来语。在研究生培养层次,学院是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包括英语语言文学、印度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西班牙语言文学、日本语言文学、*语言文学。以上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均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另外,学院的世界文学专业可招收硕士研究生;学院设有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点。还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每年都有数位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进行研究。
学院根据北京大学作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总体培养目标,确定学院的办学目标。培养学生以较强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能力掌握一门外语语种,能够较熟练地运用第二外语,掌握专业外语对象国(或地区)的文学、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胜任外交、国际文化交流、涉外企业管理、新闻、出版、外语教学和外国问题研究等领域的要求,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经过严格的训练, 学生应具有充分的潜能成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高素质人才,推动自己的领域进入本行业或者本学科的前沿。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学院形成了人才培养的一整套思路,主要内容是: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出发,充分利用北大多学科的资源优势,将外语专业的本科生置于这个大环境下培养;加强专业主干基础课,增加专题课和选修课,鼓励学生修读全校高水平的通选课;根据各语种专业的不同情况和学生的兴趣并按照学校的相关规定审批学生修读双学位或辅修专业;为造就新一代有着良好人文素养、富于创造精神和具有多学科知识基础的外语专业人才而努力。
学院为学生开设了大量的课程。仅以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为例,开设课程如下:1)专业外语课程223门,其中专业必修课111门,专业选修课76门;(2)全校通选课8门,选课人数 937人;(3)辅修专业课23门,法语、德语、日语、西班牙语等辅修专业课程学生人数312人;(4)研究课程5项;(5)暑期课程(2006年7—8月)5门; (6)大学英语课程多门,学生人数 5419人。
2004年,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日语和俄语系的“网络技术支持下的大学英语教学”、“《高年级日语精读》(1-3) ”、“ 英语专业一、二年级精读教学改革成果”和“俄语基础阶段教学改革成果”等4项成果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大学英语” 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开设有学校认定的主干基础课30门,包括英语精读、英汉、汉英翻译、英语写作、普通语言学、英国数册文学史与选读、美国文学史与选读;基础俄语、俄罗斯文学与选读;德语精读、德语国家文学史与选读;法语精读、法国文学与文化;西班牙语精读、西班牙及拉丁美洲文学与文化;基础*语、*-*文化;基础日本语、日本文学与文化;基础朝鲜语、韩国(朝鲜)文化;基础波斯语;基础菲律宾语;基础印度尼西亚语;基础印地语;基础缅甸语;基础蒙古语;基础泰语;基础乌尔都语;基础希伯莱语;基础越南语。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具有开设全校性通选课的丰富资源,已经开设的通选课有34门,包括东方宗教概论;东方文学史;东方文化;古代近东文明;古代东方科技文明;圣经概述和导读;中西文化比较;西方学术精华概论;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西方文化介绍;电影中的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印度宗教;中日文化交流史;日本文化艺术专题;*文学、文化与世界;**文化;*艺术与美学;美国研究入门;清末民初的中国人文地理;传记文学:近代人物研究;俄罗斯艺术史;多元共生的奇观:巴西文化;澳大利亚社会与文化;莎士比亚戏剧名篇赏析;西方语言、文学、文化基础概要;英汉对比研究;英译汉;高级英语阅读;高级英语-阅读与写作;美国英语语音;高级英语听力技巧;应用性与创造性英语写作;二十世纪欧美诗歌导读;英美诗歌名篇选读。
学院英语系大学英语教研室负责全校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英语教学,每学期为4500~5500名本科生提供教学服务,每班约35人,共开出160~200个教学班,是北京大学规模最大的基础课之一。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还为全校本科生开设日语、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辅修专业。每学期还开设大学法语、大学德语、大学俄语和大学日语等公共选修课,不定期地开设*语、葡萄牙语、印尼语、印地语、越南语、波斯语、孟加拉语和拉丁文、梵文等公共选修课。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外籍专家开设了很多具有特色的课程。例如,菲律宾语专业外籍教师Jenneth Candor担任导演,组织学生排练菲律宾著名史诗Lam-ang和Florante at Laura,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又使学生深入了解菲律宾文化。美国专业导演、演员、剧作家Joseph Graves自2002年开始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开设“英语戏剧实践课”,每年都邀请数位美国专业的导演、灯光设计师、服装设计师、舞台设计师等与他联合执教,使学生戏剧演出具有专业水准。课程开始时只限于英语系学生选修,现已向全校开放;既在北大百年纪念大讲堂等校内剧场,也在北京人艺小剧场等专业剧场演出,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该课程已先后公演过莎士比亚剧作《暴风雨》(2003)、美国剧作家Wilder的作品《我们的小镇》(2004)、美国剧作家奥尼尔剧作《啊,荒芜》(2005)、意大利剧作《鹿王》(2005)、美国音乐剧《屋顶上的小提琴手》(2006)、莫里哀剧作《伪君子》(2007)、美国剧作《Big Sur》)(2007)、希腊神话剧《美杜沙传奇》(2007)等。该课程将戏剧教育与英语教育结合起来,为大学人文教育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在大陆数所重点高校和香港、台湾地区的重要大学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除了在校修课之外,学院也重视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国际化体验。培养过程中的国际化体验指学生在校期间,在专业语言对象国家学习、生活一段时间,既提高语言水平,同时也获得对该国家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具体认识。学生在国外大学的学习纳入培养方案,教师指导选课,要求学生参加考试,成绩和学分按规定实行转换。形式包括国家公派、校际交流、暑期课程和个人联系等。
学院从培养新世纪创新型人才和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的学者的高度,极为重视教育培养过程的国际化程度。创造多种条件,鼓励学生在学期间通过多种方式获得在国外的学术体验。以2006-2007学年学生赴国外学习情况为例,学生获国家留学基金资助53人次;参加校际交流项目16人次;参加暑期课程的国外短期教学实习16人次;通过其他方式赴语言对象国家参加学术会议或友好活动22人次。上述人数占同年级学生数的比例达52%。 各类国际交流项目包括:
英语系从2003年起与美国Davidson College开始本科教学的交流活动,选派到该校学习的学生一边学习英文课程,一边承担中文课程的教学,在得到学术熏陶的同时也增长了实际工作的才干,毕业后都进入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法语系按照我校与法国巴黎政治学院、瑞士洛桑大学的校际交流合作协议,每年均有8名左右本科三年级学生参加交换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2006年派人去国外考察和调研,对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在古巴留学的10名学生(其中本科生9人)的表现很满意,对他们的西班牙语水平大加赞扬。日语系除了选送优秀学生出国学习以外,还从1992年开始坚持邀请日本文教大学的学生来本系在一年级进行为期两周的教学实习。课上由日方学生上课,课下与我们的学生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日语水平,也进行了文化交流,效果极佳,受到了中日学生的欢迎。双方已两次在我校举办以研讨教学法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从2002年开始,东语系菲律宾语、缅甸语、乌尔都语、泰语、越南语和波斯语等专业利用暑期组织学生到语言对象国最好的大学访问学习,确定一套适合学生能力的课程计划。除了课堂教学,还安排丰富的考察活动,使学生能有充分的时间接触和了解对象国的社会和文化。
学院有一套严格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培养出高质量的研究生。英语系已实行新的博士研究生培养制度,取消固定的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身份,拥有博士学位的正式教师都可以指导博士研究生。学院的其他系已将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的资格扩大至副教授。英语系王逢鑫教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刘扬的博士论文《双语WordNet语义知识库的构造理论与工程实践》、东语系王邦维教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陈明的博士论文《印度梵文医典〈医理精华〉研究》被评选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学院重视语言工具的掌握,开设了大量的语言课程;同时也开设了大量具有较高研究含量的思想文化类课程,以培养学生用外语思考问题的综合能力。
为了保证课程的质量,学院对教材建设很重视,于2001-2003年和2003-2005年分两批立项建设教材共42项,近三年在学校一级教材建设立项共33项。学院努力争取更多的经费投入,编写和出版数量更多、质量更好、影响更大的教材。2004年以来,全院编写和出版了100多种教材。《俄罗斯文学史》、《语言学教程(修订版)》、《当代语用学》和《法语教程I,II》等4种教材被评为2004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大学英语教程(1-6册)》、《西方文学概观》、《泰语教程(1-4册)》、《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越南语教程(4册)》、《新编英语专业口语教程1-4册》、《综合日语1-4册》和《中韩翻译教程》共8种教材被评为2006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英语综合教程》、《美国诗歌选读》、《德国文学长篇小说》、《圣经文学阐释教程》、《西方叙事学教程》、《网络英语论文写作教程》、《新编社会语言学概论》、《东文民间文学教程》等8种教材入选2007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立项项目。
学院将会一如既往地重视教材建设。全院已经有29种教材获得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批准立项,(如下表所示)。

艺术类考博专业课方面需要准备什么



北京大学艺术史专业介绍 艺术类考博专业课方面需要准备什么
关于艺术类考博应该注意的事项简介如下:
一、专业方面的注意事项:
关于参考书的问题。要是学校有提供散友最好,要是没有的话,就不要强求。其实想想就明白了,博士生的入学考试还跟硕士生那样去考,说明招进来的水准也跟硕士差不多。博士生的候选人应该有足够宽的知识面,要了解本专业的所有基本知识,所以你要是有了这些基础,有要什么参考书呢?再者,要知道,进入博士期间,很少有所谓的课程,所以你不能期望不知 关于参考书的问题。要是学校有提供最好,要是没有的话,就不要强求。其实想想就明白了,博士生的入学考试还跟硕士生那样去考,说明招进来的水准也跟硕士差不多。博士生的候选人应该有足够宽的知识面,要了解本专业的所有基本知识,所以你要是有了这些基础,有要什么参考书呢?再者,要知道,进入博士期间,很少有所谓的课程,所以你不能期望不知道的将来可以继续学习。比如,要是我给一个人开书单,我可能会开上数十本,所以跟没开差不多,但是话说回来,这些书你还真得看,否则的话,你的考试很难说准备好了,尤其文科是这样。以下附一份艺术史美术学专业的准改李备书单(经过多份的综合):
《艺术发展史》,贡布里希,天津美术出版社
《中国美术史全集》,王伯*编,人民美术出版社。
《人文科学导论》狄尔泰,赵稀方译,华夏出版社
《精神科学引论》狄尔泰,童奇志等,中国城市出版社
《艺术哲学》丹纳,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风格问题(风格论)》李格尔,刘景联等译,湖南科技出版社
《罗马晚期的工艺美术》李格尔,陈平译道的将来可以继续学习。比如,要是我给一个人开书单,我可能会开上数十本,所以跟没开差不多,但是话说回来,这些书你还真得看,否则的话,你的考试很难说准备好了,尤其文科是这样。以下附一份艺术史美术学专业的准备书单(经过多份的综合):
《艺术发展史》,贡布里希,天津美术出版社
《中国美术史全集》,王伯*编,人民美术出版社。
《人文科学导论》狄尔泰,赵稀方译,华夏出版社
《精神科学引论》狄尔泰,童奇志等,中国城市出版社
《艺术哲学》丹纳,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风格问题(风格论)》李格尔,刘景联等译,湖南科技出版社
《罗马晚期的工艺美术》李格尔,陈平译,湖南科技出版社
《论古代艺术》温克尔曼,邵大箴译,人民在学出版社
《艺术风格学(艺术史原理)》沃尔夫林,潘耀昌译,辽宁人民出版社
《古典艺术》沃尔夫林,潘耀昌、陈平译,浙江美院出版社
《视觉艺术的含义》帕诺夫斯基,傅志强译,辽宁人民美术出版社
《帕诺夫斯基与美术史基础》迈·霍丽,易英译,湖南美术出版社
《艺术》克·贝尔,周金环译,中国社科出版社
《艺术史的哲学》豪塞尔,陈超南、刘天华译,中国社科出版社
《艺术与错觉》贡布里希,范景中译,浙江摄影出版社
《艺术与人文科学》贡布里希,范景中主编,浙江摄影出版社
《象征的图像》贡布里希,范景中译,上海书画出版社
《意图的模式》巴克森德尔,曹意强译,中国美院出版社
《艺术的终结》丹托,欧阳英译,江苏人冲歼槐民出版社
《机器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本雅明,王才勇译,中国城市出版社
《当代西方艺术哲学》朱狄,人民出版社
《艺术与历史》曹意强,中国美院出版社
二、其他方面:
第一方面是关于联系导师的事。个人认为应该跟导师事先取得联系,有时候导师对你的印象好,那你能就成功了第一步。要是不能达到这个效果,了解一下导师希望招什么样的博士也好,免得自己闭门苦想,也摸不清导师可能会对自己有什么感觉。有的导师比较明确,他会告诉你,他已经有意向,也有时会告诉你,你考上的可能性如何,我并不是说导师意中的博士候选一定有某种关系,有可能那个人是海外某名校,有可能他已经是学界娇子,所以在这方面千万不要因此而对将来的导师产生一个坏印象,我们要想到品质高质高尚的导师还是大有人在,只是导师要告诉你一个可能的现实,以免你期望过高。导师毕竟学有成,所以他有时一眼就能判断谁能高中,我说的是公平竞争,你要相信这一点。有些导师会直接劝你明年再来,当然有些导师不会透露任何这方面的消息,这也没有错,你就好好准备吧。当然联系导师时,你可以让他给你建议看一点什么书。导师会因人而异,建议他看一些对他的知识结构有帮助的书,当然不一定是跟考试有关,而是跟你将来的深造有关的书。如果你觉得这些书没有用的话。可以不看,但是我们要知道,但学问不能太功利,其实博士入学考试也并不仅考书本知识。还涉及个人的判断能力,组织能力,逻辑能力等多方面的考核,尤其是那种题目少的考试,更能反映出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我建议,只要导师有荐书,都要好好地看上一遍,有益无害。
英语复习,大多数情况下,你要先了解一下你所考学校的英语考试特点。最好能够获得历年试卷。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听一听那所学校内部办的考前培训,这样你才能了解其中的信息,而且也更为系统。这些信息无非跟两个部门有关,一个就是外语学院/系。另一个有些学校还有公外,当然去电研究生招生办也应该有可能得到有关信息。就目前情形来看,大多数院校,对英语水平的要求还是在六级的程度,除了象北大、社科院(听说也很难)之外,个人觉得只要加强六级的听说读写就差不了太多,但是英语学得好,对继续学习是很有帮助,做博士少不了它。对此我想强调一点,准备考博士就要多挂*,一般来说,招生办和相关院系的老师都会告诉你有关信息的。只是打*时要注意一下口气。要有耐心而已。毕竟是我们有求于人。还有在网上查找有关信息也是很重要的一项,有些信息网上更易找到。当然少不了经常上所报考院校的网站,随时跟踪信息。报名等事宜早不宜迟。
关于历年专业考试试卷:若有当然最好,可以通达分析达到了解题型等,但不是所有的学校或院系都提供历年试卷(有些只提供研究生试卷,但不提供博士生试卷,若是这种情况,也可以购来作一参考,毕竟是同一个院系,出卷风格应该一致。)所以这一点就希望大家要有心理准备,如:北京大学艺术史专业,就不*历年专业试卷,但是可以通过别的办法对此作些弥补,如去购*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院、清华大学或相关院校的试卷做参考,应该说,这些学校在试题上各有特色,北大的出题风格与艺术学院不一样。北大一般只出三五道题,可发挥的空间大,但是难度也大,这毕竟是考试,每一个题的回答都有一定的内容要求,所以除了考我们的基本知识之外,还考了相关的知识,这种考试考的不是你的记忆力,而是考你和别人之间的差距。而艺术学院有些甚至是填空题,这就没有多大的空间了,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总而言之,我们对于专业方面的知识一定要有全面的概念,否则很难应付。
外语初试:其实硕博考试有时考的只是一种心态,因为没有人做好了最好的准备。我的朋友的老婆当年考研,考到最后一门时,尽然觉得前面的考得不好放弃了,后来出来结果时后悔不已。她前两门居然全过了,而且还考得不错。我之所以有这个概念,是因为我在考本科时,就有过类似的体会,那时我考美术专业的本科。考试时,考场黑压压的一片,顿感无望。考完第一门,总觉得旁人都画得比我好,第二门时,我看我画的就不是东西,几乎要哭着走出考场了,晚上我找到师兄,说我不行了,师兄训了我一场,说既然考了,就考完吧,不枉此行,后来我还是坚持,不过最后一场心态不一样了,心想反正都不行了,不如放松一考,结果那场我考了半个小时出场,感觉不错,交卷时全场哗然,我却不大是滋味。很快知道结果了,我进入全省前十名!最后一场考了95分。考博士时,我的外语听力因为场内有人一会要求大声,一会要求小声,最后被弄得啥也没有听到(当然可能我的听力也不行),接下来我一紧张,大脑一片空白,脑海里闪过朋友和家人,当然最重要的是我的女友,哎,人在那个时候啥都会想。但是最后我熬过去了,我闭眼放松了五分钟,没有放弃,后来逐渐对那些单词有感觉了。结果我的外语还考了第二名。所以我希望考生们,无论如何,不要放弃。
复试资格:一般是研究生院划参考线,院系根据参考线,按最终录取人数的的一定比例(北大艺术学院是120%)划线,上线人员进入复试。当然我认为没有必要对此进行了解。因为你考完后有的是时间去了解,再说一般情况下要是你上线了,有人会通知你的。不过要是能够了解的话,可能也不错,对自己会更有信心,比如说招收的多等。不过我仍然觉得,其实如果招五个人,报名有一千人,你仍然只是跟前面四个考生竞争,而不是一千人,也就是说你考了第十名的话,一点意义都没有(我不说其它偶然情况,或是调剂什么的)。
复试考核:复试一般形式多样化,所以一般不作具体的规定。而且有些即使作了书面通知,也不一定按上面的规定来操作。比如说考英语等就未必真考,也有的为了规范起见,会作一个复试范畴专门通知。关于这一方面,可以接到通知时,具体询问博士研究生招生办的老师。他们会具体告诉你该做什么准备。
还有一点就是,必对安排好复习的进程,根据时间计划每天要做的工作。我认为早期的重点在外语,临近考试时可以多花些时间在专业上,毕竟有些东西要临时记忆。而语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以上就是蜕变学习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北京大学艺术史专业介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了解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蜕变学习。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TAG:
本文标题:北京大学艺术史专业介绍 艺术类考博专业课方面需要准备什么
wap地址: https://m.tbqqq.com/zixun/465011.html

与“北京大学艺术史专业介绍 艺术类考博专业课方面需要准备什么”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