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小学资讯

给青春期孩子的一封信

今天蜕变学习网小编整理了给青春期孩子的一封信相关信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给青春期孩子的一封信

“青春期”之所以独特,恰恰是你越来越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这个时期之所以会被认为是一个“叛逆期”,正是因为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你不再对父母老师的话无条件接受,不再像低年级小孩纸那样仅仅满足于做头戴红花的“好儿童”。

你会发现生活有更多的“可能性”——比你爸爸妈妈和老师们所规定的那个“生活”,有更多的可能性。精神分析学,把爸爸妈妈和老师们所代表的那个权威,叫做“父亲之名”(Name-of-the-Father)。而你却往往觉得这个权威是不友好的、乃至是窒息性的,因为它把你的生活往一个单一轨道上拉,不让你尝试其它的可能性——你的父母老师往往不懂,你对读书的“叛逆”,往往不是因为你厌恶每天上学读书,而是你只能每天上学读书。

“青春期”的思考能力,恰恰使你开始拥有探索生活的生命性驱力,对生活有无以伦比的好奇心。你关心的不只是生活“是怎样”(is),而更在于“能够怎样”(can be)。那个烦人的“父亲之名”,则总是蛮横地喝令你老老实实接受他规定的“is”。很多时候,你会觉得自己生活中苦恼的根源就在于——生活中美丽的“可能性”都被一个时刻在场的权威大网所扑杀了,或者说,被它提前封闭掉了。

也许会让你意外,作为一个大学老师和精神分析学者,我会站在青春期的你这边,严肃地呼吁父母老师们正视这一份精神性的苦恼,这是一份生命难以承受的“焦灼”(angst)——这份苦恼或者焦灼甚至不是针对某一件特殊的事(尽管它常常表现得像是那样),而是那被感觉是无时无刻不在、笼罩在生命之上的一张大网。我们在《脑男》节目中专门谈到某些家长还“偷偷在青春期孩子的房间里安装了摄像头”,对于家长,这出自关爱,但对于孩子,这种爱的方式恰恰是梦魇性的。

对于青春期孩子的家长,我鼓励的做法并非是去撤除“父亲之名”、不闻不问、任其“自行探索生活”,而是去尽量撤除“父亲之名”的蛮横专断特征,使之改变成学习性的、探讨性的——换言之,和孩子共同探讨和探索生活的诸种可能性。“青春期”不必一定是“叛逆期”,当你愿意和对方一起探索生活、尊重对方的独立思考与怀疑、参与对方的好奇心。其实我们人类史上那些最杰出的艺术家、哲学家、科学家,恰恰是因其有能力或幸运,把“青春期”那份摆脱权威(“父亲之名”)的生命性驱力保存了下来、在他们日后生活实践中进一步发挥了出来、最终落实成了他们智性的独立创造。

而对于青春期的孩子,除了鼓励你对生活可能性的独立思考,我还要补充的是:谨防“套路”。你们生活中那张无形大网真正可怕的地方,不只是在于它蛮横专断地规定你只能这样生活,而是它实际上还隐在地规定了你对“青春期生活”进行反抗和越界的方式,比方说,上*,比方说,尝试一下抽烟喝酒乃至毒品。那些高年级的同学(或你的死党/闺蜜)偷偷抄给你的网址或塞在你手里的“禁品”,恰恰皆是最老套的、一早就被设置好的“套路”。

你要看清楚的是,这些对“父亲之名”反抗的“套路”,恰恰不是鼓励而是旨在扼杀你对生活可能性的真正独立探索。你要不断辨析“*”的实质源头——是来自对生活可能性的独立探索与惊喜,还是仅仅来自于偷偷做“父亲之名”所规定不能做的事(其实你仔细回想自己偷偷抽的第一支烟或第一口伏特加给你的“*”,真的来自于烟酒?)。后者提供的“*”是廉价的,甚至更能有效地扼杀生活其它可能性:当你那些“风景都看透”并为之深深厌倦厌恶厌烦时,你反而会深信原先权威规定的生活是唯一可行的生活。这就是《阿甘正传》这部电影最反动的地方。

对生活可能性的真正探索,让青春期的美丽真正飞扬,恰恰首先是对那些廉价的“淫秽套路”say no。所以,你不妨微笑着告诉关爱你的父母,真的没有必要在你房间里装摄像头,那是因为——

“我没有那么low,好吗!”

以上,就是蜕变学习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给青春期孩子的一封信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TAG:
本文标题:给青春期孩子的一封信
wap地址: https://m.tbqqq.com/zixun/17969.html

与“给青春期孩子的一封信”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