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 大学专业

贵州大学信息工程专业介绍 贵州大学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及专业简介

今天蜕变学习网小编整理了贵州大学信息工程专业介绍 贵州大学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及专业简介,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贵州大学信息工程专业介绍 贵州大学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及专业简介

贵州大学有哪些专业,需要什么条件吗??

化学、应用化学、化学生物学、材料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和能源化学工程、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和新闻学、园林专业 、 护理学专业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森林保护专业、林学专业。

考生参加高考,被贵州大学录取后就可以去贵州大学读书。

扩展资料:

学校占地面积4646亩,图书馆现有馆藏纸质文献378万余册,中外文电子图书413万余册。下设40个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33064人,独立学院全日制本科生18880人,研究生11925人。

学校有在职教职工3940人,其中,专任教师2523人,教授497人,副教授1096人,具有博士学位1006人,硕士学位1284人。

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部省合建高校服务地方特色产业学科群2个、国内一流建设学科9个、区域一流建设学科7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2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9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

参考资料来源: 贵州大学招生网-专业介绍

贵州大学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及专业简介



贵州大学信息工程专业介绍 贵州大学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及专业简介

贵州大学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包含三个系,设六个 本科专业 。有两个 一级学科 硕士点,一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一个博士后流动站。

电子科学系拥有悠久的历史,在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研究等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两个专业发端于原贵州大学物理学专业的电子专门化(1961年)和物理专业半导体专门化(1962年),拥有一个国家级工程中心(筹)和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信息与通信工程系的前身是1999年创办并招生的通信工程本科专业。2001年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成为重点学科,2003获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授予权,2005年获得信号与信息系统硕士授予权。2010年获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贵州大学智能信息处理研究所。

大数据科学与工程系下设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与物联网工程专业,核心使命是为贵州乃至全国大数据产业培养中、高端人才,采用“3+1”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贵州乃至全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实际,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体系,为贵州省发展大数据产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贵州大学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科群已经发展成为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在贵州省具有不可替代地位的优势学科群。如今,学院培养的各级各类毕业生已经成为贵州乃至全国各高校及电子与信息产业中的重要技术骨干力量,他们相继成为全国工业、交通、能源、电信、金融、传媒、教学、科研等行业部门的业务骨干和负责人,为贵州省的地方信息产业以及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理工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物理电子、光电子与微电子学领域内宽厚理论基础、实验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在该领域内从事各种电子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乃至集成电子系统和光电子系统的设计、*和应用以及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 I、大学物理I、电路分析基础、模拟 电子技术 、数字 电子技术 、近代电子学实验、近代物理学基础(I,II)、固体物理学与半导体物理学、固体电子器件原理、半导体工艺原理及工艺实验、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光电子技术等。

就业方向:主要到电子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从事各种电子材料、工艺、器件及集成电路与系统的设计、研究与开发等工作。

学制:4-6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理工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严格的实验科学训练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及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及实验、高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现代通信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近代电子学实验、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 DSP技术 、嵌入式系统原理设计等。

就业方向:主要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管理工作。

学制:4-6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通信工程专业 理工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专业知识,能在通信与信息领域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与国防工业中从事研究、规划、设计、工程实施、运营与管理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及电子技术、脉冲与数字电路、高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现代通信原理、信息论与编码、数字信号处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现代交换原理与通信网技术、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等。

就业方向:学生应具备从事现代通信系统与网络的设计、开发、调测和工程应用的基本能力。主要到信息技术与应用、网络科学与通信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管理工作。

学制:4-6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理工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能在该领域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应用和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射频电子线路、集成数字系统设计、DSP技术及应用、数字信号处理、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等。

就业方向:主要到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技术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管理工作。

学制:4-6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理工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信息管理、网络与服务器管理、 大数据技术 、 电子商务 等方面专业知识,能在信息领域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与国防工业中从事网络服务、云平台管理与架构、大数据管理与分析、系统管理与应用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数据结构、 离散数学 、操作系统(Linux)、计算机网络、云计算概论、云平台架构技术、 数据挖掘 与分析、大数据技术概论、电子商务概论、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可视化程序设计、基于大数据的市场调查与预测、互联网 营销 、WEB应用系统开发等。

就业方向:学生应具备从事云计算平台的架构与管理、网络与服务器管理、大数据分析与应用、互联网分析、预测与营销的基本能力。主要到信息技术与应用、大数据技术及应用、电子商务等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网络与服务器管理、大数据分析、电子商务分析与营销、工程服务、技术开发等工作。

学制:4-6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 工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严格的实验科学训练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具有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数理基础、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能在应用光学、光电检测与处理、光通信与光电传感技术、光电 系统集成 等领域(特别是 光机电一体化 产业)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光电子信息产品设计、生产或管理及应用开发的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或具有较好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的高层次后备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光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激光原理、信息光学、光电子学与光子学、光机电一体化、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路分析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的毕业生可在科技、教育、电子信息产业、通讯、计算机等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工作,也可从事光电子产品设计、运用软件研制、相关高新技术开发和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部门管理工作。

学制: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贵州大学哪些专业最值得读?



贵州大学信息工程专业介绍 贵州大学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及专业简介

作为一个大数据学院信通系的学生,我首先要推荐的就是 通信工程专业 ,通信工程具有极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是 人才严重短缺的专业之一 。更是 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主抓的一个专业 ,无论是师资力量、教学质量都可以说是 非常重视 。毕业后可从事无线通信、电视、大规模集成电路、智能仪器及应用电子技术领域的研究。如果你对这些方面感兴趣我非常推荐你去学习通信工程专业。并且如果你 不想去读研的话通信也十分适合你 ,因为在本科所学的知识已经足够你在未来的工作当中去应用。

第二个要推荐的就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计算机称得上是贵州大学的 王牌专业 ,每年的录取分数可谓是非常之高,特别是面向省外的同学,收分大部分在超出一本线100多分以上,因此竞争力也极大。很多同学来贵大之后都努力学习, 争取转专业的时候可以去读这个学科 。计算机专业无论在师资力量,实验设备,生源力量上都是极强的。所以 如果能够进入这个专业,那么你必定会有更长远的发展空间。

第三个就是 电子科学与技术,这个是大数据学院唯一一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这个专业是一个基础知识面宽、应用领域广泛的综合性专业。能够培养基础深厚、专业面宽, 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的综合型人才 。如果你想成为那样的一个综合性人才的话,电子科学与技术欢迎你!

贵州大学林学院的专业介绍



贵州大学信息工程专业介绍 贵州大学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及专业简介

林学专业
(含林学和森林资源管理方向)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TS10520),贵州省高等学校示范性本科专业,贵州大学品牌专业。
林学专业是林学院前身林学系的创始专业,于1958年开始招生,先后有46届本科生毕业。五十年来,林学专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高、中级管理和技术人才,为贵州林业的发展,植被恢复、环境保护做出了重大贡献。经过多代林学人的艰苦努力,林学专业发展日薪月异,在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科研团队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专业建设:近十年,林学专业十分注重自身建设,顺应国家林业行业发展的新形势和依照国家教育部提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先后3次对林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使培养方案日趋完善。2006年林学专业被评为贵州大学品牌专业, 2007年被评为贵州省高等学校示范性本科专业;2007年12月29日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成为国家以类特色专业建设点(TS10520)。目前林学专业已获得各项建设经费累计33万元。
学科建设:林学专业下属二级学科——森林培育,于1991年率先成为贵州省第一批重点学科,198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累计毕业63人。2005年被批准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点,于2007年正式招生。目前该专业申请获得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重点课程3门。
师资队伍建设:林学专业注重师资队伍建设,通过科研促教学、进修、读硕读博深造等形式,形成了一支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林学专业现有专业和专业基础课教师27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0人,讲师7人,高级职称教师占74.07%,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11人,在职博士生3人,在职硕士生2人。目前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66.7%。教师队伍中,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评审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3人,贵州省省管专家3人,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人。本专业教师队伍发展趋势良好,符合教学科研型专业定位,能适应教学需要,适应学科、专业的发展。
科研团队建设:林学专业立足于国家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化发展,围绕西南喀斯特山地生态环境建设和贵州生态立省的大政方针开展科学研究。通过多年的努力,已建成一支具有稳定研究方向、科研成果丰硕、治学严谨、水平较高、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目前该专业教师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共计37项,累计经费617.4万元。主要研究方向:人工林定向培育理论与技术、林木种苗繁育理论与技术、退化喀斯特森林植被恢复理论与技术、林木遗传改良、“3S”技术及应用和社区林业等。
专业特色和优势: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营建学术氛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林学专业一贯坚持的办学特色。该专业教师紧密结合贵州林业生态建设实际,针对林业和生态建设的特点、热点和难点开展研究,研究成果很快在地方林业和生态建设中得到运用,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同时教师的科学素养也在研究中提高。本专业立足于国家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化发展,围绕西南喀斯特山地生态环境建设和贵州生态立省的大政方针开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以本科教育为基础和中心,强化研究生教育,培养社会所需的多层次林业生态建设人才,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优势。
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主要从事森林资源保护、森林旅游规划、经营管理及相关的教学科研等领域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园林专业
园林专业为贵州大学特色专业,本专业培养具备生态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园林规划设计与施工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城市建设、园林、林业部门和花卉企业,从事园林植物培育与应用、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
历史沿革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前身是林学系,1958年贵州农学院林学系建系,20世纪90年代末院校调整,贵州农学院与贵州大学合并,归属贵州大学农学院,在国家实行高等学校扩大招生后,1998年新申办专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获得批准建立,成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本科专业,归属林学系,于1999年招收第一届新生,是目前为止贵州所有高校中唯一培养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门人才的专业。
2 专业发展
本专业教师在长期的科研究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研究特色,具有强大实力。以贵州为中心的西南喀斯特片区,面积最大、喀斯特发育最强烈、景观类型最多、环境最复杂、人地矛盾最尖锐,植被退化严重,水土流失强烈,缺土少水,是典型生态脆弱区。针对水土保持工程的生物措施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在国家“六五”、“七五”期间,承担国家科技部项目“乌江流域水源林水保林立地分类与评价”、“乌江水源林水保林布局结构研究”、“德江县合理农林牧结构和林种布局研究” 获得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八五”“九五”期间承担科技部攻关项目“贵州岩溶山地植被恢复技术研究” “贵州岩溶山地困难立地人工造林和植被恢复技术”,建立了多个示范区,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十五” “十一五”期间,加强了南方喀斯特地区水土保持机理的研究,承担国家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项目“ 973”计划项目“喀斯特水土流失与调控机制”的课题“喀斯特生物适应对策及物种优化配置”,以及科技攻关项目“喀斯特高原生态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喀斯特高原生态综合整治技术与示范”等以及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贵州省省长基金项目,科研工作得到长足发展,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行业最高奖)二等奖1项。本学科通过对喀斯特石漠化形成机理、原生群落结构功能特征、树种适应特征、方式、途径和生境特征,喀斯特困难立地因子、困难立地评价,生态综合治理技术等领域的大量研究,在多个方面取得了突破和创新,形成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方法,培育了一些新的学科生长点,丰富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学的内容和理论,在学术界有一定地位并获广泛好评。
3 办学宗旨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致力于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环境立省战略以及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符合学校为地方服务的办学宗旨。本专业高度重视特色建设工作,大力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着力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紧密结合国家、省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进专业建设。随着国家建设对高级人才需求的增加,本专业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成为学校办学中的新兴力量。
4 培养目标
本专业学生服务领域较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学生通过认真学习生物学、生态学、森林培育学、水力学、水文及水资源学、土壤侵蚀原理、环境工程、水利工程、地理信息系统、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方法,经过大量实践能力及初步科研能力等方面教育,学生具备宽口径、厚基础、有实践能力、有创新意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素质的面向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规划、设计、施工、监测、预防、监督及国土整治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5 师资组成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共有专业教师11名。从学历结构来看,博士4人,占36.4%,硕士4名,占36.3%,学士3名,占27.3%,学历比例博士:硕士:学士为4:4:3,其中现有2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2人正在攻读硕士学位,硕士以上学位占72.7%。从知识结构来看,队伍中教师具有不同的专业知识背景,除5名教师具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知识背景外,其余教师具有土壤学、林学、生态学、植物保护学、思想政治教育等知识背景;并且教师获得学位有从高等学校获取,也有从中科院研究所获取,多来自不同单位。从职称结构看,教授4人,占30.8%,副教授3人,占23.1%,讲师5人,占38.5%,助教1人,占7.7%。职称结构比例,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为4:3:5:1。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4人。从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来看,年龄≥45岁的没有,年龄45~35的7人,占53.8%,≤35岁的6人,占46.2%,年富力强,主要教师均具有5年以上的教学和实践经历,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有极强的发展后劲。每名教师都具有良好的教风、师德,爱岗敬业,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极强的事业心以及高度的责任心。
6 教学成绩
本专业办学质量优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有3个班级获“优秀班集体”称号;自2004年至今,省优秀大学毕业生有5人,校三好学生30人,校优秀学生班干部11人,校“十佳”科技之星1人,校“十佳大学生”2人,校优秀大学毕业生3人;4人获得过国家奖学金,其中1人获得两次国家奖学金,1人同时获得“健号”奖学金。2007年学校优秀毕业论文特等奖1人,二等奖1人。毕业生主要就职于水土保持部门和*部门,水保专业已有4届162名毕业生,其中有13名考上硕士研究生。

以上,就是蜕变学习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贵州大学信息工程专业介绍 贵州大学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及专业简介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TAG:
本文标题:贵州大学信息工程专业介绍 贵州大学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及专业简介
wap地址: https://m.tbqqq.com/zixun/327203.html

与“贵州大学信息工程专业介绍 贵州大学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及专业简介”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