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小学资讯

突发|印尼强震已致30人死百余人伤,附防震减灾知识手册

今天蜕变学习网小编整理了突发|印尼强震已致30人死百余人伤,附防震减灾知识手册相关信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突发|印尼强震已致30人死百余人伤,附防震减灾知识手册

印尼强震防震减灾知识手册 9月29日印尼偏远岛屿马鲁古省(Maluku)26日遭规模6.5级的强烈地震袭击后,截至29日罹难人数上升到30人,包括几个孩童,另有156人受伤。

资料图:美国地质勘探局网站消息,北京时间26日上午7时46分许,印尼马鲁古群岛外海发生6.5级地震。图为大批民众走上街头避险。
据报道,这次地震来袭时,建筑纷纷倒塌,居民惊慌逃到街上,强震也引发山崩,至少1名受害者遭到活埋。已确认的死者包括3名年幼的孩童,许多罹难者是在安汶市(Ambon)及周边地区被落下的瓦砾砸死。
国家灾害应变总署发言人阿古斯(Agus Wibowo)29日说:“截至今天早上为止,有30人(因这起地震)丧命,另有156人受伤。”阿古斯先前表示,有至少25000人因家园在强震中损毁而被迫撤离。
这次地震导致数以百计的房屋、办公室、学校、公共设施受损,当局在数个地区设了紧急用帐棚及公共厨房,供撤离的居民使用。
报道称,美国地质勘探局网站显示,地震震中在马鲁古省安汶市东北方37公里处,震源深度为29公里。

地震基本知识 1.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 地震,俗称地动。它像平常的刮风下雨一样,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即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发生地震大约500万次。其中,绝大多数地震很小,不用灵敏仪器便察觉不到,约占地震总数的99﹪,其余的1﹪,约5万次,才会被人们感觉出来。一般情况下,5级以上地震就能够造成破坏,习惯上称为破坏性地震,平均每年发生约1000次;7级以上强震平均每年18次;8级以上大震每年发生1~2次。 2.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地球时时刻刻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地球的运动变化产生许多力,其中最主要的是地壳运动产生的力。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地下的岩层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压、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当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在岩层构造比较脆弱的地方或原有断层处就会发生突然地、快速的破裂,岩层断裂之处就是震源,岩层断裂所产生的震动就是地震。 地球上90﹪的地震都是由于地壳的断裂造成的,这类地震称之为构造地震。此外,火山爆发可造成火山地震;洞穴坍塌可造成塌陷地震;水库蓄水可造成水库地震;人工爆破也可造成人工爆破地震。由于这些类型的地震数量少、能量小,形成的破坏程度也小,因此,我们要预防的主要是构造地震。 3.地震常用名词 震源:地下发生震动的发源地。 震中:地面上与震源正对的地方。 震源深度: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 震中距:从震中到地面上任意一点的距离。 震中区:震中附近的地区。 极震区:地面上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 震级:是度量地震大小的等级,即衡量震源释放出能量的大小。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相差1级,能量就相差30多倍。震级的大小是根据地震仪器记录计算出来的,目前记录到的最大地震的震级是8.9级。 远震:震中距超过1000公里的称为远震。 近震:震中距在100~1000公里的成为近震。 地方震: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地震称为地方震。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公里以内的地震。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介于6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的地震。 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每次地震,离震中越近,破坏性越大,烈度就越高。 4.烈度、震级和震源深度之间的关系 震级和烈度,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对于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在不同地区,烈度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可以这样比喻,地震好比一颗*爆炸,*的*量,相当于地震的震级,*对各处的破坏程度,相当于地震烈度。在距*爆炸地点近的地方,破坏就大;远的地方,破坏就小。地震烈度也是如此,地震烈度不仅跟震中距的远近有关,而且与震级、震源深度以及地震波通过的介质条件(岩石的性质、岩层的构造)等多种因素有关。 一般震源浅、震级大的地震,破坏面积虽然较小,但极震区破坏较严重;震源较深、震级大的地震,影响面积比较大,而震中烈度则不高。 5.活动断裂带上什么部位容易发生地震? (1)活动断裂带曲折最为突出的部位(简称拐弯处或拐点),往往是震中所在地点。 (2)活动断裂带的两头(简称端点),有时是震中往返跳动的地点。 (3)一条活动断裂带和另一条活动断裂带较差的地方(简称交叉点),往往是震中所在地点。 6.地震谣言也是一种灾害 地震谣言是没有事实根据的地震传闻,由于地震谣言波及面广、突发性强、传播速度快,因此危害深大。这种传闻可以造成不是地震而胜似地震的损失。近些年来,我国许多地区发生过一些地震谣言广为流传的事件,在群众中造成严重的恐震心理,有的导致工厂不能正常生产、学校不能正常上课、商店造成不能正常营业、人员盲目的外逃、抢购生活用品,甚至由于采取不恰当的防震行为导致摔伤、摔死的事例时有发生。 7.如何识别地震谣言? 地震谣言之所以能够引起那么多人相信个并广泛流传,主要原因是以下几点:首先,地震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人们普遍关心,特别是唐山地震的惨痛教训给人们造成了恐震心理;其次,由于地震科学知识和防震抗震知识宣传普及工作做得不够深入,广大群众对地震的孕育、发生及其前兆变化等缺乏认识和了解;第三,因为对国内地震预报的水平和现状还不够清楚,有些人崇洋*,一听是外国人测出的就信以为真;第四,人们对我国发布地震预报的权限还不够清楚,误把小道消息传为正式预报。 要识别判断地震谣言,大体上可用下面几个简单的标准去衡量:①凡是迷信色彩或伴有离奇传说者(如闰月、甲子年要地震等);②凡传说地震系外国人测出者(有说若不震,其防震损失由他们包赔);③凡传说地震震级大(如八级或毁灭性地震),而发震时间地点十分具体者;④凡提到某些专家学者、某地震部门的玉宝,而不是当地人民*发布的预报。总之,反不能通过各级*而是通过小道传播的地震预报都可视为谣言。 地震前兆 1.地震有前兆吗? 地震和风雨等自然现象一样,是有前兆的,是可以预测预报的。当地壳的应力应变在逐渐积累、加强的过程中,就会引起震源及其附近物质发生物理、化学等一系列异常变化。我称称这些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联的异常变化现象为地震前兆。 一般我们将地震仪器观测到的地球物理场、化学场和微小地形变异称为微观前兆,而将动植物和自然界所表现出的异常,称为宏观异常。 2.小震闹,大震一定会到吗? 大地震前都有小地震发生,不仅次数逐渐增多,而且震级逐渐增大,然后出现一个相对的平静期,大地震常常发生在这个平静期后小震活动次数增加之时。用小震报大震是我国海域地震预报的成功经验。然而,以“小震闹”作为“大震到”的根据,理由不是十分充分的。事实表明,至少存在三种情况:①小震闹大震到;②小震不闹大震也不到;③小震闹大震也没有到。利用小地震活动的频度、分布及序列特征预报地震,是地震分析预报的一种方法,在目前的情况下,依震报震还是预报地震的主要手段。 3.震前动物异常 地震前动物比人先知先觉的科学道理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是震前动物的异常现象在我国古代地震资料中早有记载。据不完全统计,在震前有异常的动物就有几十种,空中飞的,地下跑的,水中游的无处不在。 我国地震区群众根据地震前根据动物异常反应编写了预报地震的歌谣: 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 牛羊骡马不进圈,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树上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大猫衔着小猫跑。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朝水面乱跳跃。 蜜蜂群迁闹哄哄,鸽子惊飞不回巢。 家家户户都观察,综合异常做预报。 总之,震前动物异常比较普遍,表现行为有:烦躁、惊慌、不安、活动反常、不吃食、不进圈,有的萎靡不振、表情傻呆。动物异常出现的时间多集中在震前几分钟至两三天,以震前一天反应居多,震中区最为集中。 4.动物出现异常到发震时间有多长? 一般来说,地震的震级越大,越接近临震,动物异常的种类及数量就越多,反应程度也就越强烈。其发震时间为: (1)牛、马、羊、猪 震前几小时至一天。 (2)老鼠 震前一至五天,甚至半个月。 (3)鸡 震前一至两天。 (4)狗 震前半小时至两天。 (5)蛇 震前二至三天,冬眠早出洞。 (6)鸽子 震前几小时甚至一天。 (7)鱼类 震前几小时至十天。 5.震前植物异常 震前植物异常现象与气温、地温变化有一定关系。表现为在冬季果树开花、重果,竹子开花、竹笋发芽,树干裂缝、提前发芽长叶。在夏季,如成熟南瓜重新开花,含羞草、榕花树叶子开合时间反常等。 6.震前气象异常 临震的气象异常种类繁多,形式多变,主要包括震前风、霜、云、雨、雹、雪、声、光、电、气压、地温、气温、旱涝、日月光象等等,是非常丰富的。震前出现蓝、白闪光,红绿光带,火球,片状光,带状光、柱状光、球状光,星陨如雨,大风大雨,灰尘遮天蔽日,怪风大作,阴雨连绵,雷电不止,冰雹大雪,变化骤然,闷热燥热、气温异常、气温严寒、气压突降、黑气如雾、月色尘晦,灰尘漫天,雾气腾腾,地裂气升,臭气难闻等现象十分普遍。这些异常现象一般在阵前几秒钟、几分钟至几天多位出现。出现这种异常,应立即采取措施做好防震准备,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7.震前地下水异常 地震发生在地下,地下水埋藏于地层之中,地震前应力的变化引起地下水位的上升、下降,井水翻花、冒泡、打漩、发浑、发响、变温、变味、浮油花或引起化学成分的变化等,都是地下水震前的异常现象。 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 无雨泉水浑,天旱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天变雨要到,水变地要闹。 建立预报网,异常快报告。 这是我国震区群众对历次震前地下水变化规律的经验总结。 8.怎样利用地下水预报地震? 地下水在震前几年就有趋势性的变化,临震前几天至几小时发生突然变化,速度加快,幅度加大。在空间上,震前由外围逐渐向震中集中,而震后由外围向震中扩散。我们掌握了这些一般的异常变化现象,采用最简单的办法,每天定时对井水进行观测,抓住明显的、特殊的变化,就能为地震前提供一个可靠的依据。 地震监测预报 1.我国有哪些地震监测方法? 地震孕育过程中常常出现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地质学、大地测量学、气象学及生物学等学科领域中的各种异常现象。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有70多次中强以上地震前记录到1000余条前兆异常。由于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因此,地震前兆也是丰富多样的。经过整理和研究,可将这些异常归为10大类:地震学前兆、地壳形变、地磁、地电、重力、水文、地球化学、地下流体(水、汽、气、油)动态应力应变、气象异常、宏观前兆现象等。 以上前兆,地震工作者都进行了科学的监测。只有综合分析、研究这些前兆,才能捕捉到地震前兆信息。 2.是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 观测和记录地震的仪器叫“地震仪”。公元132年7月(东汉汉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开创了人类使用仪器观测地震的新纪元。张衡被誉为地震仪之父。 3.何谓地震预报?地震预报的三要素是什么? 地震预报是对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以及地震影响烈度和破坏易损程度的预测。通常,地震预报的三要素主要是指发震时间、地点和震级。 4.地震预报包括哪些类型? (1)地震长期预报,是指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 (2)地震中期预报,是指对未来一两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 (3)地震短期预报,是指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4)临震预报,是指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5.什么是地震序列?什么是主震、余震、和前震?一般分为哪几种类型? 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在同一震区的一系列大小不同的地震,且其发震机制具有某种内在联系或有共同发震构造的一组地震总称为地震序列。 一个地震中最强的地震称为主震;主震后在同一地区陆续发生的较小地震称为余震;主震前在同一震区发生的较小地震称为前震。地震序列可分为以下几类: (1)主震型:主震的震级高熬,很突出,主震释放的能量占整个地震序列的90﹪以上。主震型地震又分为“主震余震型”和“前震主震余震型”两类。 (2)震群型:没有突出的主震,主要能量是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出来的; (3)孤立型(单发性地震):其主要特点是几乎没有前震,也几乎没有余震。 6.发布地震预报的权限 (1)地震长期预报,由国家地震局组织其他有关地震部门提出,现国务院报告,为国家规划和建设提供依据。 (2)地震中期预报,由国家地震局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部门提出,经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批准,并对行政区域内的重点监测区做出防震工作部署,同时报告国务院。 (3)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部门提出,经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批准,并适时向社会发布,同时报告国务院,涉及人口稠密地区的,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应经国务院批准后再向社会发布。 (4)在已发布的地震中期预报的地区,无论已经发布或尚未发布地震短期预报或临震预报,如发现明显临震异常,情况紧急,当地市、县人民*可以发布48小时之内的地震临震警报,并同时向上级报告。 除以上规定的*部门有权发布地震预报外,任何部门、单位或者个人均无权发布地震预报。因此,凡是未经*正式发布的地震预报,都应视为谣言,并立即追查。 7.地震预报的难度 地震预报,特别是临震预报问题,至今仍是世界上的一大难题。当前地震预报仍是探索性的,而社会和公众对地震预报要求却是任务性的,由地震预报所引起的直接影响又是社会性的,地震预报具有广泛的社会、经济影响。如果预报准确,可以减少重大伤亡;如果预报不准确,报了又不震,就会造成社会恐慌和不应有的经济损失;如果不报,万一震了,损失当然很大。这就给地震预报工作者增加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在资料掌握不充分的情况下,很难下决心做出决断。加之地震的发生又是十分复杂的,不能用前次地震预报的经验又预报另一次的地震,这就给地震预报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地震给人类带来的损失很大,我们必须知难而进,奋力攻关,突破地震预报关,为人类作出贡献。同时,还要加强防震和抗震方面的工作,制定地震应急对策,采取预防加固和减灾措施,普及宣传地震知识,增强群众的防震意识和自我预防能力,使大家都能正确认识和鉴别地震异常,积极为地震预报部门提供更多的异常信息,预测和预防结合,争取把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防震减灾对策 1.什么是地震对策? 人类为了减轻地震灾害,制定了一系列对付地震的战略战术,以获取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这就是地震对策。简言之,就是对付地震的办法和措施,也就是地震来了怎么办。 地震对策的主要内容是:地震监测、地震预报、工程抗震、社会防灾、震后救灾、恢复重建、平息恐慌等。 2.中国特色的防震减灾对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规定,我国防震减灾的指导方针是“以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 *重视、以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多路探索,群防群测,专群结合,依靠科技、依靠法制,走综合防御的道路,是中国特色的防震减灾对策的要点。 3.三大体系建设组成了人类对付地震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地震监测预报。地震部门首先要做好地震的监测预报。这个做好,不是说大部分或者是百分之百地作出准确的地震预报,而是充分运用现有条件,充分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监测预报的水平。监测预报是防震减灾工作的核心和前提。 第二道防线是震害防御体系的建设。在地震预报仍然是世界难题的条件下,必须有对付突如其来的地震发生的措施,并作为经常性防范措施。这是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有效途径。主要有工程性和非工程性两个方面。 工程性措施叫做工程抗震设防,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①对重大建筑物、构筑物、开发区建设要在立项前依法进行充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为工程的选址和建筑抗震设计提供依据。 ②一般工业和民用建筑的抗震设防。一般工民建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计、施工,确保在6级左右地震条件下的安全。 ③对国家划定监视防御区的老旧楼房,特别是人口聚集的公共场所,进行抗震性能的鉴定,不合格和不安全的要进行加固改造,使其能够具备法定的抗震能力。 各类建筑物只要按照国家规定进行抗震设计加固改造,就可以达到小震可修、中震不坏、大震不倒的基本安全效果。 非工程性防御措施则是除专业部门的地震监测和工程建设以外的一些*和社会防御措施。主要是震害预防和应急对策。这是《防震减灾法》赋予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主要包括地震知识的宣传普及,各级组织、单位的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模拟地震来临的应急演习训练等。 第三道防线是紧急救援体系的建设。通过前两道防线,仍然不可能解决防震减灾中的一切问题,而地震的发生又是短暂的几秒、十几秒时间。如果地震发生在夜晚,居室里的人又很多,加上停电停水、通讯中断等许多不利因素,紧急救援问题是必须采取的第三道防线。 世界上许多震例证明,紧急救援是否行动迅速,救援机械工具是否助效,是评价*救助工作的标准。紧急救援要获得社会的基本满意度,要靠预案准备的充分,要靠临阵决策指挥的正确,要靠各种队伍的共同协作,要靠现代化技术设备的武装,更要靠平时的地震模拟演练。 4.我国地震救灾的基本策略和任务是什么? 地震救灾的基本策略包括: (1)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救灾体制;(2)实行以行政区域为主的组织指挥;(3)发挥军队、民兵和各专业救灾队伍的作用。 地震救灾的任务是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灾情,防止续发性灾害蔓延,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造成的伤亡和损失。 地震救灾的内容包括:对被埋压伤员和处在火、毒气等危险现场的遇难者抢救与救护,尽快使更多的蒙难者脱险;对危重伤员采取救治措施,减少伤残与死亡;对处在危险房屋内的群众进行疏散、安置、妥善解决受灾群众的吃、喝、穿、住等紧急生活问题;紧急抢修交通、供水、供电、供气、通讯等生命线工程;对于可能造成灾害的危险因素和险情要加强监视、控制和排除;实行严格的管制措施,做好安全保卫工作;做好宣传鼓动工作,提倡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 5.地震救灾工作的方针是什么?抗震救灾的原则又有哪些? 地震救灾工作的方针:以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多路探索,加强地震预防和工程地震研究,推进地震科学技术现代化,不断提高预报水平,减轻地震灾害,发挥地震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步中的作用。 抗震救灾的原则:(1)快速反应原则;(2)提倡就近就地开展自救互救原则;(3)突出重点原则;(4)主动配合原则;(5)主动报告原则。 6.地震短临预报发布后有关地区的各级*要采取哪些紧急措施? (1)准备好抢险救灾所必需的一切条件和物资; (2)大力宣传地震科学知识和自救互救办法; (3)安排好危险地带或危险建筑物内人员和设备的撤离; (4)建立报警系统和实施通讯保障; (5)加强交通和治安管理,维护社会正常秩序; (6)成立救灾指挥机构,统一指挥抢险救灾工作。 所要采取的这些措施,每一个公民都应有所了解,以便配合*部门做好地震灾害防御工作,努力减轻地震灾害。 7.社区如何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指出,社区是党和*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要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整合各种资源,增强社区公共服务能力。社区工作要时时处处贯彻党的宗旨,让党的旗帜在社区群众心目中高高飘扬,让社区广大党员在服务群众中充分发挥作用、展示良好形象。 作为社区如何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我主要从六个方面讲述,一是要建立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机制。 (一)全面组织开展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的创建工作; (二)组织编制社区地震应急预案,开展防震减灾演练; (三)组织制定符合社区实际、体现社区特色、切实可行的防震减灾工作目标和计划; (四)调动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区防震减灾教育宣传活动,提升居民防震减灾意识。 二是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准备齐全。 (一)通过新建、加固或确认等方式,建立社区地震应急避险场所,明确避险场所位置、可安置人数、管理人员等信息; (二)设置醒目的避险应急标志或指示牌,引导居民快速找到避险场所,避险场所设有明确的救助、安置、医疗等功能分区; (三)社区应准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包括救援工具、通讯设备、照明工具、应急药品等。居民家庭配有必要的防震救灾器材; (四)有固定的社区科普宣传栏、科普画廊以及科普展板等,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和自救互救知识。有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活动场所,配备了宣传教育声像设备、防震减灾宣传展板、挂图等。 三是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并适时开展演练。 (一)社区地震应急预案要明确在社区设立*防震减灾助理员,开展日常宏观异常监测工作,有情况及时上报; (二)预案中明确领导小组和应急队伍责任人的联系方式,有针对社区弱势群体的对应救助措施; (三)定期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演练包括组织指挥、灾害隐患排查及信息传递、自救互救、转移安置、灾情上报等内容。能及时分析总结演练经验和问题,不断完善社区地震应急预案。 四是经常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与培训活动。 (一)以国家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为契机,每年举办1至2次以地震基本知识、防震避震、自救互救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形式多样、居民广泛参与的科普宣传活动; (二)利用现有公共活动场所或设施(图书馆、学校、宣传栏、橱窗等),设置防震减灾专栏、张贴有关宣传材料、设置安全提示牌等,开展日常性的居民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三)邀请有关专家、专业人员或志愿者,对社区管理人员和居民进行防震减灾知识培训。 五是居民防震减灾意识与自救互救技能得到提升 (一)地震科普知识普及到社区每个家庭,居民基本掌握防震避震、自救互救知识。居民清楚社区内的避险场所及行走路线; (二)居民掌握震后自救互救基本方法与技能,当地震发生后,懂得如何逃生自救、互帮互救等基本技能; (三)居民积极主动参与社区组织的防震减灾活动。 六是广泛开展社区防震减灾动员。 (一)建立了防震减灾志愿者队伍,配备了必要的装备,并定期开展训练; (二)社区内相关企事业单位积极组织开展防震减灾活动,主动参与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与地震应急演练等活动; (三)社区内学校在日常教育中注重提高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地震应急能力; (四)适时组织对社区内的学校、宾馆、商场等公共场所防震抗震与地震应急措施落实情况的检查; (五)组织开展社区大型机械设备的调查登记,建立地震应急救援装备数据库与紧急调用机制; (六)社区内的医院能积极承担有关医护工作,关注震后社区脆弱人群,提高社区救护能力。

以上,就是蜕变学习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突发|印尼强震已致30人死百余人伤,附防震减灾知识手册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TAG:
本文标题:突发|印尼强震已致30人死百余人伤,附防震减灾知识手册
wap地址: https://m.tbqqq.com/zixun/5732.html

与“突发|印尼强震已致30人死百余人伤,附防震减灾知识手册”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