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 大学专业

大学专业认知的核心素养 什么是核心素养?

今天蜕变学习网小编整理了大学专业认知的核心素养 什么是核心素养?,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大学专业认知的核心素养 什么是核心素养?

新时代背景下的核心素养

作为新教师的我,有幸听了 华东师范大学 吴宝敏老师的讲座,感觉收获了很多,受益匪浅,当我第一次看到“核心素养”时,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以学生为本,没想到听完李老师的讲座,感觉我的理解是那么肤浅。核心素养,即在培养21世纪信息时代,知识社会,全球化时代的新人。是将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复杂问题和不可预测情境的能力和品格,即互联网时代怎么样全面的看问题。

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如何提高教师核心素养,提高教师信息化能力,在网络如此发达的21世纪:首先,*是低成本,低门槛的主要工具:只要我们勤于思考,善于学习,乐于钻研,*会随时为我们服务。

其次,转变单纯知识传授的教学观念:李教授分享核心素养,追求优质和创新的教育,面向传统教育,如何发展个性教育,在当下,老师的教学要优化和调节,要适应教育背景与时代背景。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最关键靠的是高超的技能,专业思维和复杂的沟通。思考教育方式,在人工智3能时代,固定,封闭的知识,教育目标要发生变化,教育学习,交往方式要发生变化。

第三,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如果不能终身学习,就不能胜任工作,将来的教育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成人和怎样培养成才?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就要深化课程改革和考试制度,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课程标准,课程方案,课程实施等方面。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满足合作探究式学习,问题解决,课程教学,招生考试制度,录取方式,综合素质评价和内容等方面。考察学生是否具有独立思考,综合利用知识的能力,教师要具有自己的观点,并且能够围绕观点,说出自己的方法。评价制度,强化了综合实践活动,考试评价方面,分析解决问题、 社会实践 、学生经验等方面。未来考试的方向更趋向于考能力,不是考知识。完全突破了课堂教学,学习方式多样化,会学比学会更重要,愿意学,会学。当前的教育改革,关注的是学生的能力,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核心素养是教育改革的灵魂,以人的培养为核心以及学科的整合,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合作参与,文化基础,各个方面。创新发展,培养创新思维,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等课程即将出现。如何培养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职业体验,社会考察,课外的志愿服务等。

第四、勇于反思,善于创新:现在的核心素养,是指在教育背景下,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信息时代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相结合。跨学科素养,是指自己的学习目标,既指向个人发展又指向社会发展,不能只看成绩,要看成人和成才,关注知识走向,关注课堂,关注每个学生是怎样学习的,自己找到学习的方法。科学有效的学习,是通过多种途径,重新定义教师。作为教师,要掌握更多教学技能、策略、方法、课堂管理、评价,学生认知规律等。老师是教育知识的发现者,真正的教育是支持他,认识他,了解他,走进他,当我们遇到问题时,要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进行反思,这就是专业发展的过程。当我们解决了问题时,不能只凭直觉,要反思,提炼,要让理论与实践进行对话,这样老师和学生就会共同成长。在案例,数据中体现出来的,就成了经验,把它当做自己学习的机会,形成的经验与方法,通过感悟分享出来。作为教师,研究学生是我们的天职,什么是学习?学习是自己赋予自己知识的能力。什么是教育?教育是自己赋予别人知识的能力。获取知识的方式,是动手、动脑,相结合,学习是发展学生学习的能力,学生想学,愿意学,会学,会评价,会用,即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当遇到困难时不会解决,这时就要有目标、有规划,在心中要有 指南针 ,学完后要把学习计划分享出来,让学生的学习看得见,要让学生有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并且得到老师的认可,得到学生的认可,这样的学习会有更好的收获。在学生的学习中,仅仅教材是不够的,阅读能力教材中不够,这时就要开放时空,读出自我,突破解决目前的难题,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多读,多积累。

优化教学流成:课前学生自己学,文科类的知识,自己可以模仿,跟读,分享,并且互相关注,就形成了学习社区,个性化,开放了资源,进行实践的场景,场景更加丰富,更加多彩,学生学习的兴趣会更高。课内让学生多做,形成自己的对话,课堂场景更开放,让孩子们更愿意学这门课程,如果时间不够,可以课后录成视频,课堂上播放,让学生充满成就感,另外,尽量不要布置传统型的作业。

情境化策略,把知识进行情境化,情境学习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重要性,情境学习有:封闭性,半开放性,开放性条件和任务相结合,要有丰富的体验,要参与,要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学生参与越多,收获越大,并且角色扮演,收获会很大,活动是丰富体验的过程,是发展学生的表达力,思考力的有效途径。

最后,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 教育离不开教师, 因而在提倡实施 素质教育 , 为祖国建设多出人才、 快出人才的今天, 教师素质的提高, 直接影响着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从而就成了今后决定国家在国际竞争中成败的一大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 说: “学生眼里的教师应该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教师的知识越深湛,视野越宽广,科学素养越全面,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位教师,  而更是一位教育者。” 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即教师决 定质量。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专业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是教师个体和群体共同追求奋斗的历程。一个人,没有相应的高素质, 就不可能成为优秀的人才; 没有相应的高素质, 许多事情想做也不可能做到。我国大力倡导实施“素质教育”,为祖国培养“高素质”人才。  俗话说得好: “师高弟子强。”要实施卓有成效的素质教育,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此加强教师管理, 提高教师素质义不容辞。 就教师素质而言,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以更好地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呢?

一、要求教师必须要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一)加强教学常规检查。教学常规检查 , 必须抓好“教学六认真”工作,检查是督促,检查是发现,通过检查,总结成绩,找出差距,增添措施,以利于教师进一步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二)加强五项基本功训练。五项职业职能是教师必修课。加强普通话训练、三笔字训练、教学简笔画训练、组织教学学习、教具的*与使用。作为教师, 搞好了五项职业技能,就能够在教育教学中如虎添翼。二、研究性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途径,学习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 教师职业和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学习是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 研究性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途径。 “教而不研则浅, 研而不教则空”。教学研究,能让我们的教学走出肤浅,走向厚重;走出机械,走向创新。研究的途径多种多样, 要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 撰写论文;参加课题研究、案例研究,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盲目的从教,不研究,不分析,不反思,  不仅教师个人思想僵化,也会感染学生,导致学生不善思考。我们要因人施教,  因材施教。 要研究更科学更合理的 教学方法 , 在提高学生的素养的同时, 也要不断地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先读才有解,不读无解。  要吃透文本,文本解读有多深,课堂教学就有多美。只有研究学习,才能演绎不一样的精彩。只有研究学习,才能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 要注重教学反思,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 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的教学随笔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可见,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 没有思考, 就没有专业素养的提高, 如何反思?反思可以在课前, 也可以在课后, 可以是自己的课堂教学, 也可以是他人的课堂教学。 可以思考自己的成功之处, 也可以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 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出现新的困惑, “教然后而知困”, 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 书海寻宝,使自己不断完善提高。四、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有教育教学经验积累与总结,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有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一)进行经验文章交流要求每位教师把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 撰写成文,以之交流。通过交流增加知识和才干,去除糟泊,吸取精华。(二)参加教研活动研讨。要求每位教师积极参加教育研讨,人人发言,做好记录,通过研讨,探索出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

(三)外出参观学习。通过外出参观学习,克服教师在工作中的井底之蛙、夜郎自大的错误观点。通过参观吸收外校的先进经验来武装自己,充实自己。五、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肩负着神圣的育人使命,教育人者必须先受教育,要让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首先要消除心理方面的疾病障碍。 有一个豁达的心肠, 健全的性格,愉快的心境,融洽的人际关系和百折不挠的勇气,面对困难,乐观向上,正视自己,控制不良情绪,乐于助人,与人为善,热爱工作,热爱生活,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带动学生。教师肩负着神圣的育人使命, 教育人者必须先受教育, 要让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总之,专业素养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艰苦的工作。作为一名教师要从更高层次、 更高境界中塑造和把握自己, 使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展,在工作中充分挖掘自己的聪明才智, 施展自己的创造能力, 在教育实践中实现人生理想的升华。

教师的学习是永无止境的,通过什么途径提升自己呢?

作为教师,其实可以通过很多的途径和方法让自己变的更强,在参加青椒计划之前,我是很少参加培训,就在刚参加青椒时,我抱的都是完任务的态度,可是慢慢的,当我得了第一次优秀后,我对自己有了更大的信心,也满满喜欢上了青椒,现在听周三的课,好像成了我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也让我有了上进心,同时也会钻研我所带的科目,平时也会很自觉的听优秀教学视频,乘着这次机会,我也总结一下可以提升自己的方法:

(一)多和学生沟通交流,有时候学生也是你的老师,你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而且多沟通可以让你更加了解学生的需要,进而明确自己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提升自己,从而更好地教育学生。

(二)多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和其他老师交流,互相学习,这也是提升自己的很重要的途径,尤其要像一些老教师学习请教,毕竟他们拥有更丰富的经验。

(三)教师还要不断的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教师尤其应该做到,因为时代在变化,知识在不断更新,你如果不能保持学习,很快就会落后了,更别提还要变强了

(四)积极参加培训,学校为了提高老师的能力也会组织很多教师培训,这些培训都能让你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五)最后还得积极地进行自我反思,只有不断总结反思,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从而改进不足,同时也看到自己的优势,发扬自己的优点。

总之,教师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艰苦的工作。作为一名教师要从更高层次、 更高境界中塑造和把握自己, 使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展,在工作中充分挖掘自己的聪明才智, 施展自己的创造能力, 在教育实践中实现人生理想的升华。

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大学专业认知的核心素养 什么是核心素养?
仅供参考:
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科的灵魂,体现了学科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观。化学知识是在社会生活中发展起来的学科,只有服务于生活,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要让知识融于社会,服务于生活,就必须掌握其核心素养。我们要用科学知识提高生活质量,而不是用科学知识“造假”以降低生活质量。因此,要让学生理解化学核心素养是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不可缺失的一个方面,本文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化学教学 核心素养 社会生活
1.社会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核心素养是未来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在2015年3月底,由教育部签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将“核心素养体系”放在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并作为未来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社会公认为是我国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部分人利用化学知识影响正常人们的生活环境,造假制假;部分人利用化学知识造福人类,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只有掌握化学知识,才能甄别生活中的真善美。所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化学核心素养越来越彰显其服务于生活的魅力。正因为社会生活的需求,我们不得不在学生时代使他们具备必要的化学学科素养、思维素养和信息素养等。
2.把握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让知识不断丰富社会生活。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由五个主要方面组成:
2.1.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宗旨是培养现代中学生完美人格和终身学习能力,在教育过程中促使他们从更高的视野和境界上自我发展。
2.2.培养高中生具备一定的化学素养,如化学的基本理论、基础实验知识;化学学科中的质量守恒、电子守恒、能量守恒等思想,环境应用中的绿色化学思想;学会用归纳演绎推理、比较分析判断的学科基本方法等对概念做出甄别。
2.3.构建高中生的化学思维素养,让学生真正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了其具有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它可以具备的用途”内涵,并从微观角度辩证地认识化学,从而提升学生的化学逻辑思维素养。
2.4.搭建高中生化学信息素养的平台,培养他们具备相应的化学信息处理能力。为了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工农业生产是化学应用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工艺流程、合成路线、化学程序等方面探究化学知识的奥秘是未来才华贡献人类的关键。因此,只有搭建一定的化学信息素养的平台,才能让学生在大浪淘沙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2.5.提升高中生的创新发展素养,在合作中学会交流,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与化学核心素养是一脉相承的。核心素养是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的,它具有三维目标的内涵,同时有更鲜美的教育特色。
3.1.教师要全面掌握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了解核心素养体系与之前的“三维目标”的关系。传统教育强调的是化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双基”并不能完整展示化学体系,随之而来的是三维目标,发展到现在的核心素养。这一过程体现的是我国教育从教书走向育人的历程,换句话说是教育“软件”的逐步升级。如学习氯气的性质时,“双基”要求的是理解该反应体现了氯气的氧化性,能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三维目标”则在“双基”的基础上培养他们明确这是工业生成盐酸的重要反应的价值取向;作为“核心素养”需要学生对氯气和氢气的反应有“创新”认识,如氯气和氢气的混合气体在受热、光照等条件下产生爆炸,学生可以提炼出相关信息,从化学实验或工业流程的安全的角度感悟。
3.2.中学化学知识具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必须加强教学的计划性。为了有丰硕的成果,农民或在不同的季节种下不同的农作物,在不同的时期使用不同的肥料。学习也是如此,不同阶段学生应该掌握不同的知识,同一知识也有不同的认识层面,因材施教必须体现学科知识的深化过程。
中学化学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初入高中,学生对化学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多数知识是死记硬背得来的,如元素的化合价、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氢气、氧气、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备等,构建不了化学的知识体系,更谈不上学科素养。于是在必修1中采用物质分类的方法培养学生对物质的共同的性质的认识,并在后面的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中不断发展和深化。又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之后,在必修2中涉及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学会用化学思维进行归纳和推理。周期律就是对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具体认识的一种化学思想,在高考试题中是一个热点问题,凸显了化学素养在中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贯穿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在不同的章节融入不同的学科能力。
3.3.化学核心素养更多的是在思维能力层面上,让学生的认知发生飞跃就必须掌握属于化学学科内在的规律。化学是一个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过程,物质的结构是微观的,决定了它所具有的性质,明确了物质的性质,才能为我所用。所以对物质的微观结构探析可以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变化。例如,学生最初对氮气的认识来源于初中空气的成分,从元素周期表的位置分析氮元素具有较活泼的非金属性,但是氮气却是一种惰性较强的气体。通过氮气的结构分析,存在N≡N共价键,键能大,所以不活泼。然而氮元素毕竟是非金属性较强的元素,所以氮气在特定的条件下仍然会发生相应的化学反应。如工业合成氨,放在电条件下N 和O 的化合反应等,只不过是反应的条件苛刻罢了。学生理解了反应特征,就知道N2作为保护气体应该是常温或低温,高温下就可能破坏N≡N共价键,就可能凸显出氮元素活泼的非金属性的方面。
化学学科的内在规律有很多,变化是规律的核心。无论是质量守恒、还是能量守恒无论是可逆反应还是自发反应,从不同角度对纷繁复杂的化学变化进行分类研究,逐步揭示各类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这才是化学的核心素养。
总之,化学的核心价值观在于终身学习和科学求实。一句典型的高考试题中的语言就是“化学无处不在”,化学已经融于现代技术、社会和环境之中,这正是化学的核心素养在社会发展中折射出来的巨大魅力,这种化学的核心素养不容忽视,无可替代。

什么是核心素养?



大学专业认知的核心素养 什么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行了界定,就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 社会责任 、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很多英语教学专家在谈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时有各自的见地。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龚亚夫在第19期 羊城 教育大讲堂“学生英语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与培养途径”专题讲座中提到,英语核心素养应当包括两个方面,即认知的与非认知的。认知方面指的是学术、知识,非认知方面则是指价值观、情感态度等。

批判性 思维能力 、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创造性的思考能力等等,也都属于今后培养核心素养中应包括的内容。龚亚夫还认为,中小学英语教育应改变单纯以语言运用能力为核心的目标,设计多元的目标,如“社会文化目标”“思维认知目标”和“语言交流目标”,把语言学习与思维认知、个人素质培养等结合起来,体现英语教育在促进人的品格与思维发展方面的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外语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 王蔷 提出,“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由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 学习能力 四方面构成。学生以主题意义探究为目的,以语篇为载体,在理解和表达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融合知识学习和技能发展,通过感知、预测、获取、分析、概括、比较、评价、创新等思维活动,构建结构化知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形成文化理解,塑造学生正确的 人生观 和价值观,促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一)三个方面
1.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篇、话题、功能等,它是语言能力的基石,没有语言知识的铺垫,就无法实现语言技能的培养。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等,它是语言能力的载体,是形成语言理解(听、读、译)和语言表达(说、写、译)的途径。语言各技能相互依托、共同促进。语言理解是对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一种内化,而语言表达则是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理解基础上的最终输出。

2.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主要指个体在思维活动中智力特征上的差异,是衡量一个人思维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英语 思维模式 在语法、语义、语篇、语用等方面与 汉语言 思维模式有差异。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英汉两种语言思维模式之间的异同、联系、转换、互补会给学习者以跨地域、跨文化的思维想象空间,帮助学习者拓宽视野,为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打下坚实基础。

3.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在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上的突破。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等。任何语言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语言知识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在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的基础上培养世界意识,最终具备面向世界的国际视野。

(二)两个关键

1.学习能力
一般来说,学习能力就是有效运用 学习方法 与技巧的能力。学习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础,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同时学会运用多种媒体和信息资源,拓宽学习渠道。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中,学习能力是其他素养的“催化剂”。
2.情感态度
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中,情感态度是其他素养的“润滑剂”。人的发展是自我发展,它不是靠教育直接发生,特别是在语言学习中,学生的成长发展靠的是来自于与情感态度紧密相连的动机。只有调动学生的情感态度,学生才有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情感态度”达到和谐共鸣,才能创造出课堂活力。

扩展资料:

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 教学策略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为了促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建构主义 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 社会文化背景 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语言能力是一个整体,不能碎片化,培养语言能力要建立在一个整体性的语言学习活动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创设紧密联系真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英语教学情境,作为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桥梁。

(二) 问题导向 引领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是智力与能力的核心,智力品质是智力活动中、特别是思维活动中智力与能力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因此它又叫思维的智力品质或思维品质。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和深刻性五个方面。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引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 独立思考 、推理和探究,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加强交际扩展学生的文化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只有通过交际才能习得,而文化意识的培养更需要交际来实现。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利用教材以外的网络信息资源来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和接触英语国家各方面的信息很方便,因此本文所指的交际是突破了以往的仅仅是“面对面的真实”的交流,而是借助网络平台实现与国外的“面对面的虚拟”交流。

(四)以融合贯穿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

以合作融合催化学习能力
合作融合的关键在于学生在完成小组任务的过程中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它需要学生的分工与合作,也需要学生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用合作作为催化剂,使学生在共同完成相关学习任务的时候,不断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随着学习能力的增强,又反过来对其他核心素养的培养起到了助推作用,让其他的核心素养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总之,合作实现了学生间智慧的互换、心灵的接纳,是培养文化领域中语言沟通素养的有效途径。

2.以知情融合润滑情感态度

知情融合即认知和情感的融合。现代教学把课堂视为一个由认知和情感交织共生的生活世界,一方面认知为情感的产生和发展提供理性基础,另一方面情感对认知活动又具有动力、强化和调节作用,情感和认知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知情之间有层次的递进循环,最终实现融合。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环境等潜在知情因素,启动、维护、强化学生的认识活动,使教学过程既是认知训练的过程,又是情感陶冶和提升的过程。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言传身教,准确找到教与学和谐一致的结合点,让发自内心深处的真诚打动学生,引*绪与心灵共鸣,让课堂教学成为师生情感交流、智慧碰撞、人格感染的过程。

以上是我对核心素养的界定和分类、学者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观点以及英语学科的课程特点,来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进行解读和对教学策略进行研究,有些观点还不成熟,还有待商榷和补充。但不管怎样,一线教师要以征求意见稿为指导,在实际教学中思考和探索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与方法,让学生真正得到全面发展,为他们未来英语的学习及应对全球化挑战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需要怎样的核心素养



大学专业认知的核心素养 什么是核心素养?
国民素质决定国家竞争力,国民的核心素养决定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地位。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核心素养”就成为全球范围内教育政策、教育实践、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国际组织与许多国家或地区相继构建学生核心素养框架。核心素养成为一个统帅各国教育改革的上位概念,引领并拉动课程教材改革、教学方式变革、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质量评价等关键教育活动。
一、国外学生核心素养框架
自1997年以来,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欧盟(EU)等国际组织先后开展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受其影响,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芬兰、日本、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等也积极开发核心素养框架。我们主要介绍几个代表性国际组织和美国(西方国家代表)、新加坡(亚洲国家代表,与我国具有同样的儒家文化背景)两国所开发的核心素养框架。
1.三个国际组织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
1997年12月,OECD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确定了三个维度九项素养。(1)能互动地使用工具。包括三项素养:互动地使用语言、符号和文本;互动地使用知识和信息;互动地使用(新)技术。(2)能在异质群体中进行互动。包括三项素养:了解所处的外部环境,预料自己的行动后果,能在复杂的大环境中确定自己的具体行动;形成并执行个人计划或生活规划;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能保护及维护权利、利益,也知道自己的局限与不足。(3)能自律自主地行动。包括三项素养: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团队合作;管理与解决冲突。[1]该框架对于PISA测试具有直接影响,进而对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发的核心素养框架产生了重要影响。
2006年12月,EU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核心素养包括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共计八个领域,每个领域均由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构成。这些核心素养作为统领欧盟教育和培训系统的总体目标体系,其核心理念是使全体欧盟公民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从而在全球化浪潮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中能够实现个人成功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理想。
2013年2月,UNESCO发布报告《走向终身学习——每位儿童应该学什么》。该报告基于人本主义的思想提出核心素养,即从“工具性目标”(把学生培养成提高生产率的工具)转变为“人本性目标”,使人的情感、智力、身体、心理诸方面的潜能和素质都能通过学习得以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重视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法与认知、数字与数学、科学与技术等七个维度的核心素养。
2.美国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
2002年美国制订了《“21世纪素养”框架》,2007年发布了该框架的更新版本,全面、清晰地将各种素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呈现出来(见图1)。

美国“21世纪素养”框架以核心学科为载体,确立了三项技能领域,每项技能领域下包含若干素养要求。(1)学习与创新技能。包括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2)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交流和科技素养。(3)生活与职业技能。包括灵活性和适应性、主动性和自我指导、社会和跨文化技能、工作效率和胜任工作的能力、领导能力和责任能力。[2]
3.新加坡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
2010年3月,新加坡教育部颁布了新加坡学生的“21世纪素养”框架(见图2)。其中,核心价值观包括尊重、负责、正直、关爱、坚毅不屈、和谐。社交与情绪管理技能包括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人际关系管理、负责任的决策。公民素养、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流技能,包括活跃的社区生活、国家与文化认同、全球意识、跨文化的敏感性和意识。批判性、创新性思维,包括合理的推理与决策、反思性思维、好奇心与创造力、处理复杂性和模糊性。交流、合作和信息技能,包括开放、信息管理、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有效地交流。

学校所有学科的教学,就是为了培育这些素养,最后培养出充满自信的人、能主动学习的人、积极奉献的人、心系祖国的公民。
二、如何确定我国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
确定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框架结构与具体指标,是一项浩大的研究工程。在借鉴上述国际组织和国家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的基础上,笔者提几点原则性的建议。
1.根据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确定核心素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入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也应该作为开发学生核心素养框架的标准。
核心素养是个人终身发展、融入主流社会和充分就业所必需的素养的*,这些素养是在现代*社会中,为儿童和成人过上有责任感和成功的生活所需要,也为社会应对当前和未来技术变革和全球化挑战所需要。开发核心素养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21世纪工作技能及核心竞争能力的人,确保学生在校所学的技能能够充分满足后续大学深造或社会就业的需求,成为21世纪称职的社会公民、员工及领导者。
核心素养框架的确定必须具有时代性与前瞻性。从全球范围来看,核心素养的选取都反映了社会经济与科技信息发展的最新要求,强调创新与创造力、信息素养、国际视野、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社会参与及社会贡献、自我规划与管理等素养,内容虽不尽相同,但都是为了适应21世纪的挑战。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
核心素养框架的确定应该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个人素养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环境,应该适应、促进社会变迁与社会进步。
2.突出“关键少数”素养
国外的诸多核心素养框架并不相同,有的走的是“全面路线”,几乎把学生的所有素养都包括在内;有的走的是“简约路线”,只涉及一些关键的、高层级的素养。对于我国而言,我们认为后者更合适。
之所以称为“核心素养”,就在于这些素养不是一般性的,而是“核心的素养”。核心素养的定义应该是: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或者说,核心素养是学生在21世纪最应该具备的那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态度。
在全球化背景下,核心素养的范围会有一定的共性,如对信息素养的要求;但因为国情差异(如国家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不同),因此在内容上也会有差异。就我国而言,有两个核心素养必须被大力强调。一是创新能力。这是我国教育的最大短板。二是*素养。中国社会走向全面进步要求加快政治*化进程,进而要求培养学生的*素养。

以上,就是蜕变学习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大学专业认知的核心素养 什么是核心素养?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TAG:
本文标题:大学专业认知的核心素养 什么是核心素养?
wap地址: https://m.tbqqq.com/zixun/316285.html

与“大学专业认知的核心素养 什么是核心素养?”相关推荐